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4207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docx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三峡桂林浙东?

2013-04-0914:

42《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4月 撰文/单之蔷

  行船是游览山水的最好方式

  画中的渔翁正划着他的扁舟,从云烟里向我们行来,河流两岸左右交叉的青山,自他身后渐行渐远,那是他早已看过的风景,但如果不舍,还可随时回首流连。

这是行船的最大好处:

往前看,两岸风景拱手相迎,由远及近地次第展开,像是电影的预览;回头观望,来时路上的风物再次映入眼帘,犹如电影的回放。

假如值得驻足的风景全在河流两岸,船只便是游览这绵长画廊的最好方式——它既是空间通道,来去自由;又是时间通道,可前可后,最宜游目骋怀。

这正是舟楫时代盛产诗歌的秘诀,古代的每一首山水诗也许都产生于这样一次孤舟之旅。

摄影/刘丽莉。

  

(一)古代中国的三大旅游胜地

  1-1如果有人问: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中国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我的回答是这三个地方:

三峡、桂林、浙东。

为什么这样说?

有诗为证,这三个地方被古诗吟咏得最多——据统计,描写桂林的诗已有一万多首;写三峡的诗肯定比桂林多,我没有做具体统计,只是估计,因为《唐诗三百首》中没有写桂林的诗,写三峡的却有12首之多;而浙东,仅是写于唐代的诗就有一千多首。

三峡和桂林受到推崇,很容易理解,因为它们至今还受人青睐,我要着重说的是浙东这个地方。

今人可能不解古人为何喜爱浙东,这里虽然风景依旧,但今人已经不像往日那样痴迷。

这里说的“浙东”,是指今绍兴、宁波、台州所在的区域。

这个区域里有3条主要山脉:

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

一条名为“剡溪”(今“新昌江”,下游称“曹娥江”)的河流及其一条条支流,贯穿于这些山脉之间。

  1-2有人统计:

唐代诗人中有342位来过浙东并留下了诗歌,这个数字占《全唐诗》诗人总数的16%,而且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唐才子传》共收才子278位,游过剡溪的便有174位,超出总数的一半。

  1-3李白就曾四到浙东,三游剡溪,两上天台。

他的一首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被选入中学课本,中国人大都知道,许多人甚至能背诵下来,但是现代人如果去了这座让李白魂牵梦绕的名山可能会大失所望。

甚至那条大名鼎鼎、引无数诗人竞折腰的剡溪,今人看了也会迷惑不解:

这条河流真的比其他地方的河流美吗?

  1-4由此,我产生了一系列问号:

为什么古人认为中国最美的地方是这三处?

为什么见过秦岭、去过峨眉的李白,对浙东的天姥山顶礼膜拜?

为什么那么多诗人来吟颂浙东的一条河流——剡溪?

千百年过去,为什么三峡和桂林今天仍然是旅游胜地,浙东的剡溪却辉煌难在?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2)

 2013-04-0914:

42《中国国家地理》 

  何处才是孕育诗歌的沃土?

  在众多因为受自然山水启发而进行创作的案例中,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江的故事,流传度最广。

但《富春山居图》与其说是对黄公望的嘉奖,不如说是对浙江山水的嘉奖,因为画中灵感全源自现实里的山水。

不只绘画,受这山水启发而衍生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

苏东坡曾在行经富春江沿岸的七里濑时,写下著名的《七里濑》,全诗以“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起头,以“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收尾,这暗示了行船与诗歌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道明了浙江山水俱佳,是孕育诗歌的沃土这一事实。

也许因为这个原因,生长在苏州的明代大画家沈周,因为不能身处黄公望所在的浙江山水里(只好在自家后院经营园林),但心向往之,才临摹出这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二)山水诗为何滥觞于浙江?

  2-1我注意到,三峡、桂林、浙东这三个地方有一个共通之处:

河流密集、水网密布。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的李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沿长江逆流而上的杜甫在吟诵这些诗篇时,有谁注意到“船”这种交通工具?

其实船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假如没有船,中国能否产生山水诗都是一个问号。

  2-3中国的山水诗诞生在浙江东南部的楠溪江上。

1500多年前,乘船在楠溪江上流连徜徉的永嘉太守谢灵运被这里的山山水水所触动,随口吟出了一首首描述山水的诗。

由此,中国的山水诗开始滥觞。

  2-4到了唐代,浙东这块溪流纵横、河湖遍布的土地,忽然成了全中国的旅游胜地,其中剡溪最为闻名。

剡溪虽然不是一条大河,但是通过浙东密布的水网,使它与当时浙江的一条条河流沟通起来,甚至越过钱塘江,与长江水系连接起来。

用今天的话说,这个地方虽小,但交通发达。

  2-5一个个诗人来了,有如过江之鲫,原因很多,但我以为“船”这种出行工具,是理解问题的关键。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3)

 2013-04-0914:

42《中国国家地理》 

  (三)舟楫这种工具构建了怎样的世界?

  3-1北京大学的吴国盛教授致力于技术与人的关系研究,许多观点颠覆俗见,直指要害。

其中对“技术和工具中性论”的观点批判尤为有力。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技术和工具是中性的,仅仅为人所用,是帮助人们达到目的的手段。

吴国盛却认为,技术和工具参与了人性的建构。

人本来无所谓本质,人是什么,取决于他如何去“是”。

使用技术和工具的过程,就是人去“是”人的过程。

因此,人是通过技术和工具进行自我建构的。

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和工具,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界也无所谓本质,世界是什么,取决于人是什么。

人有什么技术和工具,就会构建出什么样的世界。

  3-2加拿大媒体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有句名言:

媒介即信息,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即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他所说的“媒介”比较宽泛,举凡人类所用的工具和技术,都是“媒介”。

他把“媒介”定义为人的延伸。

  3-3浙东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唐代诗人?

有人说因为那里风景殊胜,有人说因为那里文化积淀深厚,我却不以为然。

即使用唐人的眼光来看,浙东的风景算不得全国最美,文化积淀也算不得最深。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那里水网繁密,最适合行船。

换句话说,那里是最适合乘船观赏的地方。

并不是因为那里的风景或文化积淀吸引众多诗人前去游览、描绘、吟咏,于是产生众多诗歌,诞生了一条唐诗之路,而是因为那里是水网地带,水上交通发达,喜欢游走的诗人比较容易到达那里。

那里的世界,那里的美,那里的风景,是由“船”这种工具或者技术构建的。

  3-4有的诗人并非为了风景去浙东,他们有的是探亲访友,有的是移居还乡,还有的是官场宦游……这些人天天乘船,于是乎,对那里的景观观察细致,体验深刻,情酝之于胸,书之于诗,而诗传之于世,那里的风景就这样被建构起来了。

舟楫这种技术和工具,加上它们通行的水系,决定了我们能和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照面。

  3-5世界上植物众多,但我们最熟悉这样一些植物:

蓼、萍、蒲……为什么?

因为这些植物生长在水边,诗中总写它们。

自然界中有无数花卉,但为什么荷花成了古诗中的明星?

因为这是水中之花。

中国没有“风光诗”和“风景画”,只有“山水诗”和“山水画”,仔细品味,它们背后都有船的影子。

  3-6劳作的形式有多种,为什么渔翁和垂钓获得了风景的含义?

要理解这些,都要引入“船”这种交通工具,它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世界。

  3-7甚至一本词典的诞生,也因为船的缘故。

我有一本明代文学家张岱写的《夜航船》,初看书名,以为是一本小说或文集,其实这是一本百科全书或是《辞海》。

书名为何叫《夜航船》?

张岱在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昔日,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

后来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

“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

“是两个人。

”僧曰:

“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

“自然是一个人!

”僧乃笑曰:

“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张岱说: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

”于是,他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取名《夜航船》,目的是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

  3-8三峡、桂林、浙东之所以是古代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因为古代是一个舟楫时代,那时能和人们照面的,只能是由河流和舟楫牵引出来的景观。

在由河流和舟楫牵引出来和构建起来的景观世界中,这三个地方无疑是最出色的。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4)

 2013-04-0914:

42《中国国家地理》 

  浙江盛产山水诗的秘密:

山不高不低,水不缓不急

  本图呈现了山水诗里的经典元素:

孤舟、蓑衣、渔翁、薄暮、浅滩、沙洲,以及青山秀水。

摄影/藤宏瓯。

  浙江盛产山水诗的秘密:

山不高不低,水不缓不急

  适合产生山水诗的自然环境,在浙江俯拾皆是,尤以上图中的区域最为集中:

曹娥江流域、楠溪江流域。

这里的山大多是低山(海拔500—1000米)和中山(海拔1000—3500米),不高不低。

河流也是,沿途多河滩、沙洲,不缓不急。

倘若全是高山峡谷,人难以亲临,如果太过平坦,心中难起波澜。

浙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应对着诗歌的起承转合,如果行船游览,自然诗兴大发。

我们截取唐代的浙东这一片段,根据一些学者统计的诗歌数量及其相应地点,绘制出上面这张“唐诗之路”范围示意图,当我们将它与同一区域的水系网叠加时,发现二者几乎完全重叠。

这是山水佳则诗歌多、舟楫发达则诗歌兴盛的明证。

  (四)旅游、游玩、游山玩水,为何都是“游”?

  4-1三峡、桂林、浙东成了古代中国人的三大旅游胜地,除其他原因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这三个地方都能乘船游览,而其他地方的交通方式多为步行或是骑马、骑驴。

对于游山玩水而言,乘船与步行或骑马、骑驴有何区别?

  4-2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好的媒介或者说工具,自身具有隐蔽性。

我们戴着眼镜看世界时,从没感觉到眼镜的存在;我们用语言交流时,也意识不到语言的存在。

用现象学的观点看,语言之所以被遗忘,是因为我们把语言的符号性(语法、结构)“悬置”了起来,直接进行精神交流。

成功的、符合人性的媒介,其工具性会被“悬置”起来,会被遗忘,这样,人的精神状态才能呈现出来。

“船”就是一种好的媒介,人们乘船航行在河谷中欣赏山水时,船被遗忘了,船的工具性被“悬置”了起来。

  4-3但是在步行、骑马或骑驴时,我们却无法将身体、马或者驴“悬置”起来,无法忘记它们的存在。

乘船使我们忘记船的存在,专注于自然景色。

  4-4现代社会的汽车和飞机也不是好的旅游工具,我们无法在旅途中“悬置”它们,因此我们只好省略过程,直奔目的地。

  4-5对于乘船游玩的妙处,江南水乡的人体会最深,又以浙人为最。

浙人周作人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乌篷船》)中这样写道: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5)

 2013-04-0914:

42《中国国家地理》 

  明代湖州府城图

  稠密的网格状水系将图中的湖州城切割成一个个“水上芳洲”,使湖州城犹如小径交叉的秘密花园。

这是杭嘉湖一带最为典型的水乡格局,其水网之稠密,居全国之首,舟楫是人们来往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设想一下,当人们划着船只,随着时而开阔时而狭窄的水面游走在这些“水上芳洲”之间时,怎能不萌生诗意?

绘图/于继东。

  (五)舟楫时代的山水游是“过程游”,汽车飞机时代的旅游是“目的地游”

  5-1舟楫时代的山水游,坐船人更在意的是舟行途中的景观,是过程游,受到推崇的风景一般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这是由舟楫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这种沿河行驶的特点决定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些都是过程,风景都具有连续性,舟楫时代的旅游注重全程的体验与感受。

  5-2但今天的汽车飞机时代强调目的地和驻足静观,游山赏水成了目的地游——乘坐汽车和飞机时,只有到了目的地,才开始了欣赏山水的过程。

因此,现代旅游界对目的地高度重视。

把山水称为“景点”,正说明了这一点,景区的缆车是把“过程游”变成“目的地游”最生动的注解。

  5-3今天的汽车奔驰在高速路上,而高速路途经处多是那些平坦、易于施工的地区,并不考虑公路两边的景观;飞机飞翔在平流层上(高达万米以上,超越了对流层——因为对流层有影响飞机飞行的气流,而霞、云、雨、闪电、雪、雹等奇妙的天气现象——这正是能激发诗人灵感的景观,都发生在对流层)……这些决定了他们看到的世界完全不能与舟楫时代的船客所看到的世界相比拟,前者看到的景观必然是平庸的(那些专为欣赏大地景观而乘坐飞机低空飞行的人例外,这时在飞机上看到的世界,是从地面上完全看不到的另一个世界,而这恰恰是技术或工具能构建世界的又一例证)。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6)

 2013-04-0914:

42《中国国家地理》 

  (六)还有比沿着河谷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欣赏大自然更好的方式吗?

  6-1河流在那里,好像一种无声的呼唤,人顺着它的指引,去欣赏自然的美丽。

  6-2河流与河谷是大自然的作品,一个个或尖锐,或圆润,或逶迤的山峰、山头、山脉,那或陡峻如悬崖峭壁,或起伏如波浪的山坡,它们或披覆着千差万别、高高低低的植被,或裸露着嶙峋的岩石,或堆积着从山崖上崩落风化的砾石……这些景观都是河流辛勤工作——切割、冲刷、运移——的结果。

大自然好像一个雕刻家,河流两岸的群山,是他用千万年的时间,一点点雕刻出来的。

他时紧时慢,把河谷雕刻得时宽时窄,时陡时缓。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是他的作品,但他不是一个孤独的艺术家,他是一个由一群艺术家组成的艺术流派。

  6-3这群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同时,还为人类欣赏他们的作品,创作了一个名为“流域”的树枝状画廊——那些可以乘坐舟楫游览的树枝状河谷,不正像树枝状的画廊吗?

他们邀请人们顺着树枝状的画廊欣赏他们的作品。

  6-4就欣赏自然山水而言,高速公路与汽车的关系,比起河谷与船的关系,相差甚远。

高速路不是自然物,汽车也不是,高速路与汽车的结合,是人造物的叠加,高速路两边的自然也是平庸地带。

河谷与船的结合就不同了,这是自然与人的合作,是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神的四重汇聚。

  6-5船行河中,好像鱼跃于水,鸟翔于空。

河水绵延不断,群山相招而来,云雾若有若无,群峰若隐若现,河流曲曲折折,山门开开合合……河流天然就是一个观景的画廊,还有比河谷更美妙的自然的画廊吗?

还有什么方式,比乘船沿着河谷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欣赏大自然更好的呢?

古代中国人为何喜爱这三大旅游胜地?

(7)

 2013-04-0914:

42《中国国家地理》 

  漓江:

已被上万首古诗咏叹过

  如果将中国的海量古诗还原至它们所写的地域,会发现写于河流两岸的最多,又以漓江、三峡和浙江的曹娥江、楠溪江沿岸最为发达。

以漓江为例,单是漓江岸边的桂林一地,便在一万多首古诗里现身过。

中原的山,多有连绵不绝的山脊,漓江沿岸的山,多由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和峰丛构成,各个山头相对独立,蜿蜒的漓江在这些山间迂回前行,这是迥异于中原的山水。

也许正是这自成一格的山水,抚慰了那些从中原地区被贬至此的诗人。

他们都曾如画中的船客一样,乘坐一叶小船,在漓江重重叠叠的浓雾里,穿行于峰林峰丛组成的画廊中,并在此途中写下无数诗歌。

摄影/滕彬。

  三峡:

全国第一个诗城博物馆在此诞生

  如果以诗歌论,三峡算得上是中国所有河流里的明星,随手就可列出写这里的诗句。

三峡的三段峡中,巫峡又是其中的明星。

画面中,江水似一条黄色丝带,沿左右两侧延展。

与此呼应,岸上山峰也在南北两岸交织出现。

夏日里的云雾缭绕其间,但无固定形状和路径,瞬息万变,这就是以各种意象和诗句著称的巫峡及巫山十二峰。

十二峰的每个山峰都被无数诗歌阐释过,这是舟楫时代的特产,那时从深切的峡谷中穿行,远远地看见被云雾遮掩的山峰,倍感神秘,顿生诗意。

但这神秘和诗意,如今已随同江上舟楫的消失而一同远去了。

摄影/郑云峰。

  (七)浙东无法再现昔日辉煌的原因

  7-1对古人来说,赶路与游玩不加区分,操劳与静观可为一体,功利与审美合二为一。

而今人,赶路就是赶路,游览就是游览,拼命工作挣钱,就是为了能去旅游消费。

  7-2而乘船对于古人而言,既是赶路又是游览,既是工作又是消费,既是实用又是审美。

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李白,谁能说他乘船顺流而下仅仅是为了欣赏三峡?

杜牧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显然此行不只是为了赏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分明是离别。

  7-3旅游实际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海德格尔最反对将人与世界对立起来的二分法,他主张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初就是人与用具的关系。

人在操劳中使用着用具,但并未意识到用具的存在:

人用锤子锤东西,他虽然锤着,但并未意识到锤子的存在。

他锤得越起劲,锤子越合手,就越意识不到锤子的存在。

  7-4在操劳中,人让一个个用具上手,与它们照面。

这些用具组成了一个用具世界,这就是人最初打交道的世界。

这个世界与人浑然一体,人在世界中,世界在人中,人并未把世界置于面前,把它作为静观与省视的对象,把它表象化。

用具的世界是不触目、不显示的世界,是一个主客不分的世界。

  7-5但是当锤子坏了的时候,锤子才变得触目、突出起来。

当然,也可能是某一天,使用锤子的人有了闲暇,当他的目光端详起那把他经常使用的锤子时,这时的锤子才会变成人静观的对象,变成一个被对象化的“物”。

这时,一个主客分离、供人静观和审视的所谓“客观”的世界诞生了。

这样一个世界,不是从操劳中,而是从静观和闲暇中诞生的。

其实这个世界不可能独立于人之外,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但毕竟人自以为这时的世界已经成为表象,置于我面前。

  7-6“船”当然是一个用具,但它是一个特殊的用具。

古人乘船,是为了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船上的人分为船夫和乘客,在航行中,船夫操劳着,沉浸在物我不分的世界中,乘客则无需操劳,也无上手的用具,他百无聊赖,必然要把目光投向船两边的景物。

船把千山万水一一牵引出来,而船行驶的速度又是如此地缓慢,正适宜仔细端详由船引出来的山山水水。

于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赶路,衍生出无实用目的的对山水的游览和审美。

因为乘船的目的并非游览,对山水的审美是附带的收获,因此船中的乘客不需沿途处处是美景,时时是高潮,两岸景致可以出现低潮,可以有平淡之处,这也是乘船游览的应有之意。

  7-7但汽车和飞机时代的旅游对景观的要求就与舟楫时代不同了,这时的旅游是目的性单一的纯粹旅游,是“目的地游”,它要求景观的集中和强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欣赏到足够新鲜、刺激的景观,这才觉得值。

  7-8三峡和桂林由于景观高度集中而强烈,今天仍能满足“目的地游”的要求,因此这两处风景地至今还是旅游胜地。

但舟楫时代备受推崇的浙东,由于水道改变,景观也不够集中而强烈的缘故,人们已经很难像舟楫时代的唐代诗人那样细细品味它的韵味和魅力了。

这大概是人们今日尽管竭力经营“唐诗之路”,但效果仍然不佳的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