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
教
案
参
考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目录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2
海燕…………………………………………………………………………………………3
白杨礼赞……………………………………………………………………………………6
石榴…………………………………………………………………………………………11
竹溪记………………………………………………………………………………………13
紫藤萝瀑布…………………………………………………………………………………17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19
纪念白求恩…………………………………………………………………………………20
敬业与乐业…………………………………………………………………………………23
多一些宽容…………………………………………………………………………………27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29
陋室铭………………………………………………………………………………………31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37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35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37
活板…………………………………………………………………………………………39
宇宙里有些什么……………………………………………………………………………41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43
山市…………………………………………………………………………………………45
第四单元
孔乙己………………………………………………………………………………………51
范进中举……………………………………………………………………………………55
核舟记………………………………………………………………………………………60
变色龙………………………………………………………………………………………64
窗……………………………………………………………………………………………68
第五单元单元教学设计……………………………………………………………………70
错过…………………………………………………………………………………………71
散步…………………………………………………………………………………………73
送东阳马生序………………………………………………………………………………76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78
有的人………………………………………………………………………………………80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83
悼念玛丽·居里……………………………………………………………………………84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86
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88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90
向生命中的一切青春举杯…………………………………………………………………92
两小儿辩日…………………………………………………………………………………94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海燕》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
《竹溪记》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
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
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
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海燕》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ao4)呻吟(yin2)翡翠(fei3)
掠起(1ue4)困乏(fa2)蜿蜒(wan1yan2)
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
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
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
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
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
异常愤怒,大怒。
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
疲乏。
蜿蜒:
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二、导人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
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
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
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
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1~3节),写“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开头一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磅礴的气势;“卷集”描写乌云翻滚聚拢的情景。
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黑色的闪电”描写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
“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翅膀碰着波浪”“箭—般地直冲向乌云”作具体描绘。
提问:
“碰”字与“冲”字,写出怎样的情态?
回答,明确:
“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
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然后着重写“声音”。
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第二层次(4~6节)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
这三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鲜明对照。
(二)学习第二部分。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提问:
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7~8节),先用“越……越……”紧缩句,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
乌云凶暴,加上雷声轰响,狂风吼啸的声音描写,渲染了黑暗社会环境的气氛。
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
而“狂风”“不甘心”“恶狠狠”“甩”和“摔”,这些词语,写出了它的猖狂反扑。
第二层(9~11节),绘形绘声地描写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从“飞翔”到“飞舞”。
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敏捷、勇猛。
它像个“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比喻它有高度的洞察力,它深信:
“乌云遮不住太阳”,用肯定的语气,反复的手法,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五、小结
这篇散文诗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谱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三部分。
指名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12~13节)写大海与闪电激战:
先写风“吼叫”雷“轰鸣”,用声音渲染气氛,再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气氛比前更为紧张。
“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
“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再次显示大海的力量。
这场激战象征阶级斗争的激化,大海的胜利象征了革命必胜。
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二层次,(14~15节)写海燕的呼喊,写它两次大声疾呼,用祈使句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三、学习文章写作技巧
1.象征手法。
(一)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如本文,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
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二)象征与比喻的比较:
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显不同。
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
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
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
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
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
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
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
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
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
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
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
比喻、夸张、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四、小结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分析:
直接抒情,贯串全文。
开头直接抒情: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
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
“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
“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分析: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
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
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分析:
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
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最后,巧借桶木作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更以激昂的语调发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呼声。
自此照应开头,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
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4.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分析:
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
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
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
反映了什么?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
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
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幅幅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6.这篇散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
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
在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
(学生:
《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
出生在哪一个省?
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学生: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
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
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
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
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可运用工具书。
)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
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
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
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
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题旨。
(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
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
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
黄土——“伟大的自然力”。
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色彩)
无边无垠:
没有边际。
(空间)
坦荡如砥:
平坦得像磨刀石。
(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
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
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
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
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