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3492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docx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梳理

一.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

①纯净物:

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

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成分

主要性质

主要用途

氧气

化学性质: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

气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

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

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保护气;

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

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

4.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①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②烟尘(可吸入颗粒物)

(2)空气污染的危害:

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注意:

二氧化碳没有在该项目内)

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

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实验注意事项:

①装置不能漏气;②红磷要过量;③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5)实验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A.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B.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二.氧气

1.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1)氧气的助燃性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2)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的比较

物质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在O2中燃烧的现象

文字表达式

注意

木炭

持续红热

放出热量

发出白光

放出热量

碳+氧气→二氧化碳

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放出热量

发出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放出热量

硫+氧气→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

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红磷

产生大量白烟

放出热量

产生大量白烟

放出热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此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为白色固体,现象应描述

为白烟

铁丝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放出大量的热量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预先放少量水或细沙

三.制取氧气

1.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氯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水+氧气

二氧化锰

加热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试剂状态

固态、液态

固态

固态

反应条件

常温下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条件下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

气体发生装置

收集

装置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1)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分解反应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④缓慢氧化: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注意: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要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

注意事项

(1)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原理:

根据气体热胀冷缩

操作:

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装:

将药品装入试管

在试管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生成的气体把试管内的固体带到导管中,堵塞导管

(3)定: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点:

先预热,后对药品加热

先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用外焰加热

(5)收:

收集氧气

等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收集满的集气瓶瓶口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6)撤:

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

(7)熄:

熄灭酒精灯

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将导管移出水槽,最后熄灭酒精灯

目的: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3.检验所收集的气体的方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4.验满方法:

①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②用排水法收集时:

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5.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常见错误

一、实验现象描述中夹带生成物名称

  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推断得出的。

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夹带生成物名称。

实验现象是描述人通过感觉器官(如:

眼、耳、鼻等)所感知的现象。

如:

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不能描述成“生成了氢气”,而应描述成“产生气泡,锌粒逐渐消失”。

再如: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反应现象描述,不能叙述成“生成黑色氧化铜,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应叙述成“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内壁出现无色液珠,同时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人可以感知,而物质的结构、组成却是不能被感知的。

二、“烟”、“雾”不分在化学中,“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微滴。

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时,其实验现象不能称为“产生白雾”,而应该说“产生大量浓白烟”。

再如,打开装浓盐酸的瓶塞,实验现象应描述为“白雾”,而不能说“白烟”,因为看到的是盐酸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形成了盐酸小液滴。

三、“发光”与“火焰”混用

 物质燃烧时,一般都产生火焰或发光,但要注意正确区分二者,不要张冠李戴。

 “发光”是指固体微粒被灼热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没有产生火苗。

如下面实验现象描述:

点燃镁带称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称为“火星四射”。

 “火焰”是气体燃烧时伴生的现象,即平常所说的“火苗”。

如:

硫在氧气中燃烧,硫先汽化再燃烧,现象描述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称为“淡蓝色火焰”。

四、顾此失彼,现象描述不全面

 化学反应现象十分复杂,有些现象易被忽视,因此描述实验现象,要仔细全面,不要顾此失彼。

例如:

描述物质燃烧现象,要唱好“三部曲”。

即先描述发光(或火焰)的颜色,再描述放出热量,最后再描述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五、用词不当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时,如用词不当,也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例如: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出现白色沉淀”,这样描述就不妥当,因为看到的只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不是“出现白色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