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3034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docx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一有详细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

(一)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烹饪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在古代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是“煮熟到适当程度”的意思。

“烹”和“饪”组合在一起,意为“烧煮熟食物”。

“烹饪”一词的意思表明,烹饪是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开始的。

有关烹饪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多,技艺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

烹饪产生之初,人们的饮食水平极其低下,所谓烹饪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

例如“烧”,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有所不同,它不用任何烹饪器,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

与“烧”同时的,还有“烤”,也不借助任何烹饪器。

此后,又产生了“石烙”“石烹”两种烹饪法。

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这四种烹饪法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饪水平有所提高,烹饪方法也逐渐增多。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这时大都已经具备,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类。

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住房遗址中,曾发现过灶坑,是用来做饭的。

另外,在掘地为灶的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可以搬动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两耳,可以提拿搬动,结构科学,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

考古发掘出的商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

可以认为,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以煮蒸食物为主。

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他认为:

“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在煮蒸两种烹饪方法之中,煮法又早于蒸法。

有些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

然而,考古资料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其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字样。

它的质地也比较薄,很适合作煎炒使用。

在先秦文献中,也不乏炒菜的记载,如《楚辞·大招》中的“煎鰿臛雀,遽爽存只”,说的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

与此相印证的是,在先秦的楚国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梁,如同现代的炒锅。

另外,在1979年4月,江西靖安也出土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其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

这些都说明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

不过,当时的炒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同时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

即便如此,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烹饪探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早期“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烹饪出现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之后,根据“烹饪”在古代汉语里的意思,对火的控制与使用是烹饪产生的基本前提。

B.作为一种烹饪法,“烧”最初是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这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是有区别的。

C.在烹饪产生之初,不管是“烧”“烤”还是“石烙”“石烹”,都不借助任何烹饪器,而直接用火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

D.在新石器时代,用于烹饪的简单炊器多已具备,并产生了坑灶和陶灶,可见当时烹饪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增多。

解析:

选C 以偏概全。

根据原文,不借助任何烹饪器,直接用火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的是“烧”和“烤”,不包括“石烙”“石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郭宝钧认为殷周时期烹饪方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其根据恐怕是考古发掘出的殷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

B.1923年在河南新郑出土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是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和江西靖安出土的两件炉盘表明,《楚辞·大招》中“煎鰿臛雀,遽爽存只”的记载确有其事。

D.炒法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技艺不如现代的高超,因为当时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

解析:

选D 强加因果。

“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不是先秦时期炒法“技艺不如现代的高”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制烹饪器出现前,应只有“烧”“烤”“石烙”“石烹”四种烹饪法,其他烹饪法是陶制烹饪器产生后才出现的。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烹饪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方法的增多,新石器时代如此,先秦的其他时期应该也是如此。

C.在不断提高的烹饪水平的推动下,先秦时期的炊器,经历了从无到有、种类由少到多、制作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D.有些学者错误认为炒法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能证明炒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的相关考古资料。

解析:

选C 条件与结果关系不成立。

先秦炊器的发展由不断提高的烹饪水平推动的说法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

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

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

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

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

“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

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

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

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

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简:

选拔

B.一意拊循拊循:

抚慰,安抚

C.人情大扰扰:

打扰

D.咸获苏息苏息:

休养生息

解析:

选C 扰:

形容词,乱,烦乱。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荆州知府刘永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解析:

选A “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豫择吏看重出生的家庭和道德品质。

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勤谨宽厚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

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悦平易,移风易俗。

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

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解析:

选D “在他的影响下”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时松江卫军骄恣横暴,赵豫逮捕了其中特别骄横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众军于是服服帖帖。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赵豫以生员身份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

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之职,还没有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晋升为员外郎。

母死守丧,期满复职。

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九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前往。

当时松江卫军骄恣横暴,赵豫逮捕了其中特别骄横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众军于是服服帖帖。

赵豫一心一意安抚人民,让百姓休养生息。

挑选勤谨宽厚的良家子弟为府吏,用礼法教导他们。

他还平均徭役,节省费用,精减吏员十分之五。

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

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之人。

稍有分辩,就用酷刑拷打。

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有一千一百多人。

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

赵豫一一上书极力争论,百姓都获得了休养生息。

朝廷还下诏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

(松江)百姓五千多人上陈文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上报朝廷,朝廷命令(给赵豫)增加品级二级返还原任。

到正统十年春,朝廷大规模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开始施行表彰政绩卓异的典制。

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参与大典,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

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

(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开始上任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

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晓谕人们说:

“明日来吧。

”众人都笑他,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

等到诉讼的人过了一夜怒气渐平,有的被劝阻,很多都停止不再来起诉了。

赵豫光明磊落,名声政绩显著,尤其以和悦平易著称。

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有:

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

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的品级再次留任,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任十七年。

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官,人民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彭远恢复留任。

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留任,英宗下令其留任处理政事。

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开仓发放边防储粮三百七十石赈济灾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赦免了他。

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处理政事。

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河南布政使。

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

但宁国人悼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

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

③行朝:

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

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漂泊思归之情。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

“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飞翔的帽子

李 显

星期天早上,天很冷,13岁的安德烈让妈妈带他去教堂,他要去问神父一个问题。

劳拉夫人把儿子安德烈抱上轮椅,给他戴上一顶新买的红色保暖帽,推着轮椅,顶着寒风,去了教堂。

到了教堂,安德烈一个人滑动轮椅,进了神父的房间。

没多久,安德烈出来了,劳拉夫人赶紧迎了上去,关心地问儿子:

“噢,宝贝儿,你问了神父什么问题?

安德烈笑了一下说,问题解决了,他已经得到了答案。

见儿子不肯说,劳拉夫人不再追问,推着儿子走出教堂。

走出没多远,迎面走上来一个卖报纸的小男孩,小男孩的年龄跟安德烈差不多,这么冷的天,他竟然没戴帽子,耳朵和小脸冻得通红。

他礼貌地对劳拉母子说:

“你们不需要一份报纸吗?

今天早上出版的晨报。

安德烈把目光转向妈妈:

“买一份吧?

劳拉夫人从不看报,她明白儿子为什么让她买——儿子是出于同情。

她微笑着点点头,开始掏钱。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时,儿子竟然摘下自己的帽子,要送给卖报纸的小男孩。

卖报纸的小男孩直摇头,不好意思地说:

“谢谢你!

我不能要,因为我有帽子,只是早上出门匆忙忘记戴了。

安德烈笑着对卖报纸的小男孩说:

“我能和你交个朋友吗?

”说着,他友好地伸出手。

“当然!

”卖报纸的小男孩友好地和安德烈握手。

“朋友,我把帽子作为礼物送给你,希望你能接受。

”安德烈真诚地说,“你现在真的很需要它,而我一会儿就到家了,再也不需要它了……”

听到这句话,劳拉夫人心里酸酸的,她明白儿子说的“再也不需要它了”是什么意思:

安德烈得了可怕的癌症,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日不多了……

卖报纸的小男孩欣然接受了安德烈的礼物。

看着小男孩戴上红色保暖帽美美地离开,安德烈露出了笑容。

卖报纸的小男孩走了之后,安德烈突然想起什么,叫道:

“噢,糟糕,我把一样东西落在帽子里了。

劳拉夫人急切地问:

“是什么东西?

要不要去追那个小男孩?

安德烈摇摇头,说:

“不,没什么,把帽子和那样东西都送给他吧。

回到家后,安德烈的病情突然恶化,劳拉夫人赶紧把儿子送进医院。

几天后,安德烈去了天堂。

让劳拉夫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儿子临终前,竟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医院,做科研。

儿子死后,劳拉夫人更加孤独寂寞了。

这天早上,风和日丽,她去餐厅做钟点工。

下班时,外面已经变天了,狂风怒吼,大雪纷飞,她刚要走出餐厅,餐厅老板突然叫住她,指着门边衣架上的一顶保暖帽说:

“外面风很大,你没戴帽子,戴上它吧,不用还回来。

记住,当你不用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

劳拉夫人心里一热,当她看到衣架上那顶帽子时,眼泪差点掉下来,那顶帽子看上去那样亲切,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当劳拉夫人走到家门口时,只见路边有一位清洁工在打扫积雪,那位清洁工竟然没戴帽子,于是,她不由自主地摘下帽子,送给那位清洁工,也认真地说:

“不用还。

记住,当你不用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

”清洁工感激得连连道谢。

转眼两个月过去。

这天是母亲节,劳拉夫人早上起来很伤心。

以前,每年的母亲节,儿子都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为她买一朵康乃馨,儿子没了,她再也收不到康乃馨了……

就在劳拉夫人对着儿子的照片默默流泪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劳拉夫人擦擦眼泪,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老一小两个陌生人。

老的是一位神父,小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劳拉夫人看他有点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老神父礼貌地问:

“夫人,您是安德烈的母亲,劳拉夫人吗?

劳拉夫人点点头,问有什么事。

老神父说:

“我是玛丽娅教堂的神父,我身边这个孩子名叫杰克。

几个月前,杰克来到教堂,说有一个坐轮椅的男孩送给他一顶帽子。

后来,他在帽子的外卷层里发现一样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送他帽子的男孩叫什么,家住哪里,所以无法把那样重要的东西还给男孩,于是他就来找我帮忙。

我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但没有找到。

后来,我去了警察局,让他们帮忙。

起初,警察局并不打算帮忙,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且找一个不知道姓名和住址的孩子很难。

可当我把那样重要的东西拿出来给他们看了之后,他们立马答应帮忙……感谢上帝,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

劳拉夫人伤心地说:

“虽然我不知道你们说的那样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可我的儿子已经去了天堂……”

老神父幽幽地说:

“不,你的儿子安德烈还活着!

劳拉夫人奇怪地愣住了,不知道老神父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神父接着说:

“当杰克看到帽子里的那样东西后,虽然他非常喜欢那顶帽子,但他没有把那顶帽子留为己有,他说,他要像你儿子那样,也要做一个天使!

于是把那顶帽子送给了别人,并且在送出时说‘不用还,记住,当你不需要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

让人感动的是,我发现,这顶保暖帽正以一种微妙的默契,在小镇上传递着!

当帽子插上了感恩的翅膀,就会飞翔!

”说完,他把一样东西交到劳拉夫人手上。

劳拉夫人接过一看,竟然是儿子写的一封信:

今天,我到教堂问神父一个问题:

天使在哪里?

天使为什么不来帮我?

神父对我说:

做一个天使去拥抱别人,比被天使拥抱更幸福。

我懂了,所以,我决定,死后把身体捐给医院,在死之前,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别人,我也想做一个天使!

看完信,劳拉夫人已是泪流满面。

这时,杰克突然从背后拿出一朵鲜艳的康乃馨,送到劳拉夫人面前,深情地说:

“妈妈,母亲节快乐!

劳拉夫人愣了一下,然后高兴地接过康乃馨,把杰克搂进怀里,看着那朵芳香四溢的康乃馨,仿佛看到儿子在笑,她激动地说:

“谢谢你!

孩子,我很幸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安德烈让妈妈买小男孩的报纸,用意有二:

一是同情小男孩,二是想把帽子送给小男孩,让小男孩充当爱的使者,替他传递爱心。

B.儿子死后,劳拉夫人更加孤独寂寞了,为了打发时间,她选择了做餐厅钟点工,这样可以让她忘却心中的伤痛。

C.母亲节那天,劳拉夫人很伤心,因为那天她没收到别人的祝福,也没有收到康乃馨。

D.神父说安德烈还活着,让劳拉夫人很吃惊,感到不知所云。

其实神父的意思是安德烈的高尚品质影响了很多人,他的爱心一直传递着。

E.小说构思精妙,结构严谨,故事感人,时而让人悲戚,时而让人温暖。

帽子的“飞翔”,其实就是精神的飞翔。

解析:

选DE A项,“让小男孩充当爱的使者,替他传递爱心”错误,小男孩是在看到了帽子里的信后才决定做个像安德烈一样的人的,安德烈起初并没想到小男孩会替他传递爱心;B项,去餐厅做钟点工与打发时间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文无据,且文中未交代劳拉夫人是在儿子死后才去做餐厅钟点工的;C项,“她没收到别人的祝福,也没有收到康乃馨”错误,她收到了杰克的祝福和康乃馨,且因果关系的表述也不当。

(2)小说中有多处铺垫,请找出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铺垫:

①劳拉夫人问安德烈向神父问了什么问题,安德烈没有回答。

这为下文安德烈一系列的行为以及谜底的揭开作铺垫。

②“噢,糟糕,我把一样东西落在帽子里了。

”这为下文叙述信件的内容作铺垫。

③“儿子临终前,竟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医院,做科研。

”为后文信中说“死后把身体捐给医院”作铺垫。

好处:

使结构更为严谨,条理更加清晰,而且给文章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答出两处铺垫即可,其他情节只要合理也可)

(3)劳拉夫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