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2844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docx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课文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阶级,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

(一)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

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

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

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

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

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

《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

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

(二)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

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

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

 

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

这究意为何呢?

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

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

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

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

俗话说:

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

躲到那里去呢?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

未必要苦苦寻求!

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

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

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子,并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怡然自得。

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

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的故事。

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

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

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

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

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

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

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四)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

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

在那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我已经深入其中。

小溪两岸群山连绵,顺着小溪走,一个神秘的地方出现了,桃花盛开,到处生机勃勃。

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

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

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

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

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

多吗?

确实,多。

多的数不胜数。

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

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

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五)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

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

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

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

这究意为何呢?

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

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

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

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亡者不逃则死!

俗话说:

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

躲到那里去呢?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

未必要苦苦寻求!

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

 

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

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六)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

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

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

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

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

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

他指着一只打转的鸟儿说:

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

我说:

可能是吧。

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

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

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

晚上会害怕吗?

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

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

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七)

 

有位哲人说过:

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

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

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

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

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

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己。

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

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

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

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可以眼不见为净。

虽然我知道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

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

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

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