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26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优秀).docx

长安大学道路勘测实习报告

张肽铭

道勘实习报告6.15十点前交给我,用word写好打印出来,具体内容不做要求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参考一下那个实习指导书(大致可写前四天纸上定线的思路,接下来外业都干了什么,纵断面怎么考虑的,还有横断面的等等)图的要求和上学期越岭线的一样,平面不需要分图但是需要自己的和小队的一共两张图(方案被采用的同学只需要一张平面图)都打A4的,图和报告装还有问卷装订在一起就好

提交设计说明书平面写自己的内容,可以附图,做纸上定线思考的内容

纵断面也要说明陡坡的利用填挖的考虑纵断面地面线一样拉的纵坡不一样横断面也不一样交一套图纸和说明书外边框不能打出来不要光交拉坡图平面图出两种一种组内统一图一种自己做的直曲转角表逐桩坐标表帽子20一定戴上帽子挡墙

目录:

外业勘测

纸上定线

基本设计资料和依据

中桩放样

中平测量

横断面测量

内业设计

平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

(一)外业勘测

1.纸上定线

1)基本设计资料

太白校区1:

2000地形图。

公路等级:

三级。

设计速度:

30km/h。

地质情况:

泥质页岩。

技术指标:

根据《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规范,本路段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1-1所示。

表1-1-1主要技术标准

项目

技术标准

项目

技术标准

路基宽度(m)

2×3.75

超高渐变率

1/125

土路肩宽度(m)

0.5

停车视距(m)

30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65

超车视距一般值(m)

150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

30

路面加宽

1类加宽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350

回头曲线

设计速度(km/h)

25

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m)

150

圆曲线最小半径(m)

20

回旋线最小长度(m)

25

回旋线最小长度(m)

25

最大纵坡(%)

8

超高横坡度(%)

6

最短坡长(m)

100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

2.5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25

最大纵坡(%)

4.0

参考文献:

《道路勘测设计》、《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测量学》

2)定线基本思想

线路方案的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点和终点之间线路基本走向问题。

该线路穿越地带分为两部分,即模拟两种地貌类型,平原微丘区和山岭重丘区。

山下路线应远离公寓楼和别墅,避免不必要的拆迁(可于公寓楼和别墅中间以绕过其进行设线)。

因为起终点高程分别为600m和710m,路线需要克服110米的高差,而越岭线所允许的平均纵坡最大范围在5%到5.5%之间,所以路线长度宜在2000m到2200m之间,即两公里以上则满足纵坡要求。

为了克服较大的高差,同时满足最大纵坡不大于8%的要求,我们需要延长路线来降低纵坡,山下有条件也应进行延展长度,对纵坡设置有利。

在路线设计中,有三种方式可以延长路线,即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

考虑到此处建设三级公路,而螺旋展线造价较高,所以我们采用回头展线的方法来拉长线路的长度。

经过两位老师的带领和实地的观察,在山上大致可以找到三个开阔地形以设置三个回头曲线,具体设计方案见下文定线思路。

路基中线应尽量贴合小路且靠近小路内侧,在不掉入深沟的情况下使路基更加稳定。

平曲线的设置的时候应避开边界,即在路线中线布置时应与边界隔开至少半个路基宽的距离(三级公路路基宽度7.5m),保证整个路线所有横断面不超出边界,此点有四个地方值得注意:

①路过操场处;②第一个回头曲线与左边界处;③第二个回头曲线与下边界处;④第三个回头曲线与上边界处。

线路选择时还要注意相邻交点之间应该保持视线通透,以便于测量工作的进行,同时保证测量的精确度。

3)定线思路

K0+000~K0+109.794

为了减少工程造价,选择先沿旧路铺设设计路线,且路线符合规范要求。

(三级公路最小圆曲线半径30m,最小缓和曲线25m)

图1-1-1

K0+167.241~K0+269.863

一是为了延长山下路线以保证平均纵坡合理,二是为了将路线更连贯行走更顺畅,在此处没有沿旧路而是将路线设在草坪之内。

为了不使路线落入树丛影响中桩测量工作,将路线紧贴树丛边缘而不进入其中,使视距合理。

图1-1-2

K0+338.530~K0+372.803

此处路线不宜设在围墙下,应远离围墙,边线留半幅路基宽度,距围墙要有5m~8m的距离,否则会拆除围墙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图1-1-3

K0+397.803~K0+434.930

此处为山下山上过渡段,应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衔接,在图中路线宜位于两条小路中间,以斜向上的角度设置路线,之后沿小路前进。

此处可设圆曲线半径30m,缓和曲线长度25m。

图1-1-4

K0+434.930~K0+571.637

在第一段上山路上,路线微陡,应贴合导向线,不要过于靠近边界,且中线放小路里面,保证半幅路基宽度,相对更稳定,且在此基础上不得过于靠上,避免与与上线重叠。

图1-1-5

K0+634.271~K0+739.397

因为此处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宜设置第一个回头曲线,利用宽阔地带在此处进行回头,最大限度利用有利地形延展,缓和曲线长度25m,半径22.178m,满足三级公路最小回头曲线半径20m的极限要求,回头曲线要正对地形。

因为等高线在此处较为稀疏,所以回头曲线的后交点可适度靠下。

图1-1-6

K0+810.487~K0+897.909

这一段路线侧面较为陡峻,左侧坡非常陡,为了防止“戴不上帽子”,应将路线严格设置在小路上方防止路线掉下陡坡,且因为等高线较密,所以亦不宜偏离导向线。

图1-1-7

K0+897.909~K0+990.052

此处地形(5号控制点周围)也较为复杂,地形困难,所以设极限半径30m,路线设在两条小路中间较为有利。

注意:

此处不是回头曲线,回头曲线要求同一坡面,而此处是两个坡面,分为阳坡面和阴坡面,所以不是回头曲线。

图1-1-8

K1+076.593~K1+238.939

这一段的等高线十分密集,路线宜贴合导向线,避免将路线掉入深沟,填路基不仅会加大工程量还会造成路基不稳定,此处紧贴导向线。

图1-1-9

K1+317.662~K1+424.870

此处地形相对开阔,适合放置第二个回头曲线,注意:

①回头曲线应正对地形;②满足回头曲线最小半径(此回头曲线半径为22.652m);③与边界保持一定距离,不得离边界太近。

图1-1-10

K1+424.870~K1+527.685

做完回头曲线后路线不宜太过偏离导向线,还是要以在等高线密集处贴合导向线为原则,进行“收腰”,使路线不会太过高低起伏。

图1-1-11

K1+604.839~K1+729.302

此处是一个大平台,应设置一个圆曲线,为了更好地贴合地形和方便操作,采用双交点铺设线位,双交点有利于控制路线线位。

半径33.314m,满足三级公路最小圆曲线半径30m的要求。

图1-1-12

K1+827.592~K1+920.412

此处外边缘较为陡峻,不宜沿导向线铺设路线,而是应该利用平坦地形设计路线,直线长度65.82m,利于行车。

图1-1-13

K1+956.981~K2+058.231

利用有利地形设置第三个回头曲线,曲线宜正对地形,远离边界,这个回头为了避开陡坎,整个曲线没有沿匀坡线展开,回头曲线半径21.131m。

注意不能太过偏离路线走向,终点高程为710m,所以宜最好控制路线在高程710m以下,不可以上到713m。

图1-1-14

2.中桩组——中桩放样

1)详细任务

纸上定线后需将道路中线在地面上标定,供落实核对以及详细测量和施工之用。

实地放线就是将纸上定线定好的路线敷设到地面上。

具体做法是以设计路线的中桩为待放样点,采用全站仪根据放样点坐标在实地标出放样点的平面位置。

山上全站仪难以进行,换为GPS进行坐标放样操作。

通过全站仪和GPS放样也可以得到每个桩的地面高程,从而可与水平组(下文提到)所测得的高程进行核对。

中桩放样的目的一是将纸上定线定好的路线敷设到地面上,再修改并使路线更加完美,二也是为了使水平组拟合好纵断面地面线,提高路线高程精度。

2)使用工具和仪器

山下:

全站仪,棱镜,三脚架,皮尺,木桩,记号笔,红布(较为醒目,用来识别木桩),锤子,记录本

山上:

GPS,木桩,记号笔,红步,锤子,记录本

3)方法

打桩前应注意桩的相隔间距,直线20m一桩,曲线10m一桩,此外,五个主点即直缓点(ZH)、缓圆点(HY)、曲中点(QZ)、圆缓点(YH)和缓直点(HZ)必须打桩。

在遇到地形控制点地形变化点(比如设桥)时要加桩,即加密地物点。

中桩桩位精度约10cm到15cm。

在设桩时应注意水泥地上不好打桩,所以可以直接在地上用记号笔标出来,遇到草地或黏土时,应把木桩打入其中,并用红条绑在上面提高辨识度。

我们的桩号从K2+000开始计起以避免出现差错。

为了方便找桩,需要从0,1,2,3......给每一个桩进行标号,这样可以避免错桩,也会使中平组和横断面组的人员更快更准地找到桩,注意此为个位数循环,不涉及到多位数,简便快捷。

在全站仪使用前,如何准确地使用全站仪至关重要,否则将会造成许多人为误差影响精度。

架好全站仪后首先要粗平,通过伸缩脚架,用圆水准器整平仪器。

然后精平,转动脚螺旋,用水准器精确整平仪器。

架设棱镜时,棱镜的垂直立杆的端部应与地面标志点重合,调整棱镜面与全站仪视准轴保持垂直。

接着进行目镜对光,即转动目镜螺旋,使十字丝清晰。

再利用望眼镜筒上的粗照准器瞄准棱镜后,转动物镜使棱镜清晰。

最后调节水平和竖直微动螺旋,使十字丝精确对准棱镜中心。

使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操作时,首先要做的是获得其所在位置的坐标和高程,这个可以通过在两个已知点摆放棱镜用全站仪测出来。

然后根据该点的坐标和高程放样出其他各点的位置,误差控制在15cm以内。

从起点开始(校门口),我们首先利用1号控制点(1N)和17号控制点(17N)获得全站仪摆放位置的坐标和高程,然后开始竖棱镜寻找路线起点(36000,6000),找到后用记号笔在地上做上标记。

然后开始根据直线20m一桩,曲线10m一桩的规定寻找其他路线点,在此之前要用纬地生成逐桩坐标表,根据坐标表来判定设桩路线点。

在第一步时要设置作业,第二步设置测站点,进行设站工作,第三步是设置后视点,将棱镜在后视点处架设好,输入后视点坐标数据,因为还需要测设高程,所以还需输入后视点棱镜高,棱镜高直接从棱镜杆的刻度上读取,一致设为1.6m高。

第四步,确定放样点位置,首先要确定放样点方向,转动全站仪,使显示屏幕上显示的水平角差为零后,全站仪水平制动;沿全站仪视线方向,指挥前棱镜手移动,使棱镜位于视线方向。

然后确定放样点距离,沿全站仪视线方向,前棱镜手站定后,用全站仪照准棱镜。

按测距键,根据显示的距离差(棱镜到置仪点的距离与极距的差值,由全站仪自动计算)小于所规定的距离时,在地面定出放样点。

否则根据距离差的正负号指挥前棱镜手继续背离或朝向全站仪视线方向移动。

山上使用GPS进行放样,用GPS坐标放样相对较为容易,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山上GPS接收信号较差,在茂密的树林里时会显示“伪距”或“浮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