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专项施工方案.docx
《测量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专项施工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专项施工方案
测量施工方案
一、工程特点和测量难点
1.1 工程概况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45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1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959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527平方米。
建筑总高度为51.4m。
该工程是集办公及高校图书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1.2 测量工作的难点
1、自然条件影响:
高空易受日照、风力、自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2、建筑物变形影响:
由于受到沉降、收缩等影响,设置的测量点位会发生变化影响测量精度。
3、标高变化的影响:
要考虑建筑物的沉降量及上部结构的标高修正,先前设置在各楼层上的标高线(点)变化亦不尽相同,必须经常检查和修正。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观测规程》(JGJ/T8-9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设计图纸及相关施工规范
三、测量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仪器的选择及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论证与数据准备,工程重点、难点分析与应对措施。
1、主要测量仪器及性能
主要测量仪器性能表
仪器名称
型号
数量
精度
用途
全站仪
拓普康GTS322N
1台
2mm+2ppm
平面控制网的测设、高程传递
水准仪
AL-32X
1台
DSZ3
高程控制及传递
水准仪
DZS3-1
1台
DSZ3
高程控制及传递
电子经纬仪
DJD2-JCL
1台
Ⅱ级
轴线测设
激光垂直仪
DZJ2
1台
DZJ2
控制点投射
四、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4.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精度
1、平面控制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平面控制的布设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等进行。
3、控制点埋设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图4.1坐标、高程控制点埋设大样
4.2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4.2.1一级平面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分总控制网和轴线控制网两级测设。
总控制网的建立以规划提供的控制(网)点为基准,采用全站仪导线法测量。
轴线控制网以总控制网为基准采用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测设中心点、主体主控制轴线及各轴线控制点。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甲方提供点位5个一级平面控制点G1、G2、G3、G4、G5。
图4.2.1信息工程大学学习资源中心一级控制网
4.2.2二级控制(点位的加密)
首级控制埋石完成后,等点位稳定后,进行控制点的加密(二级控制)工作;网形采用多边形,控制点位为S1、S2、S3、S4。
根据图上设计坐标,用全站仪将控制点实地放出、桩钉,然后,按一级边角导线网技术要求,采用全站仪进行精确测角、量距,用网平差易(南方公司)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比较实测值与理论值差值,计算归化改正值,于现场进行归化改正,直至实测值与理论值差值小于2mm时止,以此作为细部轴线的放样依据(如下图)。
图4.2.2信息工程大学学习资源中心二级控制网
五、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5.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本工程高程兼顾建筑物变形观测的要求,现场布置三个水准基点(深埋点)BM1~BM3,同时在原有建筑物外墙引测出+500mm线,以利于现场结构标高引测;水准基点呈三角形布置,并与城市水准点进行联测。
水准基点埋设位置,应在建筑物的变形区以外,离该楼基坑边距离不少于10m。
水准基点与城市水准点的联测采用国家二级水准测量附和导线,往返观测。
水准基点间观测采用国家二级闭合水准路线,往返观测,并经严密平差后使用。
图5.1
5.2高程控制测量观测程序
高程控制测量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仪器为数字水准仪,铟钢水准尺配合。
测站观测程序为往返测:
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
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5.3高程控制网的技术指标要求
高程控制网的等级为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如表5.3.1规定。
表5.3.1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累
积差(m)
视线高度
(m)
基辅分划读数
之差(mm)
闭合差
(mm)
二等
≤30
≤1.0
≤3.0
≥0.3
≤0.3
4
高程控制网水准线路按环形闭合差计算,每km水准测量闭合差按下式计算:
MW=±4
mm(L为路线长度)
六、工程测量
6.1土方工程测量
6.1.1土方平面控制测量
6.1.1.1自然地面开挖线放样
本工程根据现场实际及开挖进展情况,地下室土方开挖共划分为三个施工区,Ⅰ施工区为1/01-11~A-D轴,Ⅱ施工区为1/01-11~1/D-K轴,Ⅲ施工区为3-8~4/0A-A轴施工区域划分见图4-1。
图6.1.1.1土方开挖施工区划分图
场地自然地坪标高为-0.3m,现场根据图纸,分层分段开挖。
Ⅰ区为地下室部分,需进行深基坑开挖;II、III区为非地下室部分,只需开挖出扩展基础及基础梁。
经现场勘测I区地下室部分场地标高约-1.5m,场地上堆积大量施工CFG桩基遗留淤泥;II区非地下室部分场地标高约-1.8m,场地堆积大量施工CFG桩基遗留淤泥;III区非地下室部分场地标高约为-0.3m,场地内堆积少量施工CFG桩基遗留淤泥。
I区地下室部分,从基础西侧向东侧退挖,基坑东侧设出土坡道;II区非地下室部分,从基础西北角向基础东南角退挖,该部分出土量小,场地标高约为-1.8m,开挖过程中可留部分土用于后期该部分室内回填;III区为非地下室部分,从基础西侧向基础东侧退挖,该部分出土量小,场地标高基本与建筑物地坪一致,仅出扩展基础及基础梁土方。
根据规划局提供的控制点位,利用全站仪直角坐标法控制定位出各区域轴线,利用轴线与承台间关系,细分出承台开挖边线,然后用白灰撒出开挖边线,作为机械开挖线。
6.1.1.2基槽验线
当土方开挖完成后,根据各轴线控制桩投测外轮廓控制轴线到基坑底,并钉出木桩,在木桩顶面轴线方向上钉小铁钉,同时复测基坑底口和集水坑、电梯井坑等位置是否正确。
6.1.2高程施工测量
6.1.2.1高程控制点的复核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
经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6.1.2.2基坑标高基准点的引测
土方开挖过程中,每开挖一步,都要往基坑引测标高基准点,引测方法:
悬吊钢尺法(如图)。
6.1.2.3基底土方开挖标高控制
在土方开挖即将挖到基坑开挖底标高时,测量人员要对开挖深度进行实时测量,即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用水准仪(如下图所示)抄测出挖土标高。
6.2建筑物的放样
6.2.1地下室部分(±0.00以下)
地下部分的放样工作采用外控法,本工程为矩形及部分圆形结构,为保证建筑物放样速度,确保建筑物放样准确无误,本工程的放样工作采用先计算后施测的方法。
先在图纸计算出各主要轴线交点的建筑坐标,经测量负责人复核无误后,依据建筑物的控制点,利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测角、测距及坐标放样功能,由测量人员与实地放出各主轴线交点,或主轴线控制线,以此作为细部放样的依据。
在建筑物地下结构放样前,首先要对建筑物轴线控制进行复核、无误后使用。
对施工中发生位移的桩位要进行校正;对施工中以破坏的控制桩位,按规范要求进行恢复。
校测仪器采用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为2mm+2ppm的全站仪。
6.2.2模板测量控制
1、中心线及标高的测设:
施工放线人员,根据主轴线交点,采用偏角法或示高法放出细部梁、墙、柱轴线,即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结构+500mm标高线控制梁、板、墙柱设计高程;根据楼层控制轴线间关系,在楼层地面上依据设计图纸细分出梁、柱、墙控制线,然后利用线坠把梁、柱、墙控制线吊到钢管架体上,确定楼层梁、墙、柱位置,下一步开始支设现浇板模板。
2、模板垂直度检测:
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6.2.3高程控制测量
6.2.3.1标高引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6.2.3.2作业层标高控制基点的建立
采用悬吊钢尺法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高程点,与各层标高控制点作相互校核,每次校核不少于3个点,校核后的校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段施工标高的基准点,引测到附近的立柱上进行标识,以便施工中使用。
6.2.3.3标高控制线的建立
待模板支好检查无误后,用水准仪在高程控制点以外的立柱上抄测每层结构+0.500m线,作为该层结构施工标高控制的依据。
6.2.4地上结构部分(±0.00以上)施工测量
地上部分采用内控法,即在建筑物内设置控制线,各楼层留置投线孔,采用激光垂直仪,沿铅直方向向上垂直投设控制点(内控点),以此作为各楼层细部放样轴线控制依据。
为减少风力的影响,内控点的垂直投测,投测高度不超过30m。
首层的测量控制网基准控制点(内控点)由平面测量控制网引测,分段的测量控制基准层传递采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激光准直仪进行。
摆动振幅进行自动处理的方法解决结构自振、风振对垂直度测量控制精度的影响;通过固定垂直度测量时间的控制解决日照对垂直度测量精度的影响,一般在清晨日出前或下午日落后进行垂直控制;通过固定的测量施工人员人的视差。
6.2.4.1内控点的布设
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地上部分采用内控法。
±0.00以上部分的内控点设在地下室顶板上,内控点预埋铁件由100×100×8mm厚钢板制作而成详见图。
待预埋件埋设完毕后,用全站仪将内控点测设在钢板上,经归化改正后,精度满足要求后,做好标识,以此作为各楼层平面控制依据(见图6.2.4.1)。
图6.2.4.1
内控点所对应的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200mm×200mm的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6.2.4.2内控点竖向传递
1、内控点竖向传递的分段
为减少风力的影响,保证轴线竖向传递的准确无误,减少施工结构的偏差。
竖向传递采用一次投测,传递高度应不大于50m。
本工程结构总高度为51m,需分二次投测,第一次在±0.000楼层结构面上,第二次在9层+40.98m顶板上再次向上投测。
2、控制点传递方法
将激光准直仪架设在楼内的内控点上,对中、调平后,接通电源射出激光束。
把有光学成象物镜与CCD光点传感器的激光接收靶由导线引入计算机系统。
根据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偏移方向的偏移值移动激光接收靶。
基准控制点与激光接收靶中心重合后确定控制点的点位并加以保护,如下图。
激光准直仪必须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法定计量检定机构鉴定合格后使用。
仪器使用前,必须对仪器进行校正,特别要保证仪器水准管轴与竖轴垂直,仪器要精确整平,水准管气泡偏差不超过1/10格值。
6.3楼层施工放样
放样依据:
竖向传递至各施工层的内控点。
采用激光垂直仪,将内控点垂直传递至作业层,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内控轴线,闭合后再细部放线。
室内应把建筑物轮廓轴线和电梯井轴线的测设作为关键部位。
为了有效控制各层轴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达到在装修阶段仍能以结构控制线为依据测定,要求在施工层的放线中弹出下列控制线,所有细部轴线,墙体边线、门窗洞口边线。
6.4高程控制测量
6.4.1标高基准点的建立
在±0.00m以上标高引测,首先在首层建立3条500mm的标高基准线设置于电梯井周围墙立面,采用水准仪由施工现场内高程测量控制点引测,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线。
6.4.2标高传递
高程控制点的传递是在底层高程控制点(+500mm线),用钢卷尺(50m)沿电梯井或楼梯垂直向上丈量,将高程点转递至施工作业层,以此作为施工的高程依据。
传递高程时,直接从底层开始,不得从下层楼层丈量上来,以防此误差积累;传递高程时,钢卷尺必须经温度、尺长改正,丈量时必须沿铅直方向传递。
6.4.3楼层施工高程控制
施工层抄平之前,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高程测设楼层+500mm线,作为楼层施工标高依据。
抄平时,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采用水准仪、塔尺测设+500mm的标高。
方法是:
调整仪器高度使其后视线正对水平线,前视则用铅笔直接在钢筋或混凝土结构面上标出视线,提高测量精度。
6.5装饰工程测量
6.5.1轴线的恢复和引测
1、轴线恢复前对每条轴线的相对距离、角度进行校核,方法为:
用钢尺直接丈量距离,用经纬仪测量轴线、轴线控制线之间的角度。
2、在施工中被砂浆覆盖和因为时间久而模糊的轴线、轴线控制线,把面层的附着物清理干净,用墨线重新弹出,用于隔墙的平面位置控制。
3、柱立面的轴线由恢复后的轴线进行引测,并弹出墨线用红油漆标识。
4、根据恢复后的轴线及图纸上隔墙线与轴线的关系依次放出各楼层的隔墙线,用墨线弹出。
6.5.2标高的抄测
+0.500m线在装饰工程中因为高度太低上返易造成误差,一般把装饰线定在1.000m,这样可以为施工时定标高提供方便。
楼层+1.000m抄测前先用水准仪校测结构施工从首层传递在电梯井内壁的标高控制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
楼层+1.000m线抄测,将激光扫平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抄测各施工区内的装饰水平线并用墨线标示。
七、工程测量的质量控制
7.1质量过程控制
1、按照组织机构配备数量足够、资质合格的测量人员。
测量人员按照施工进度和测量方案要求,安排现场测量放线工作,作好施工测量日志。
通过固定的测量人员减小测量精度的人为误差。
2、在测量仪器的选用上充分考虑本工程对测量精度的高要求,选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同类设备,并在进场前对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
现场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根据《测量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校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后立即将仪器设备送检。
施工中的检定周期为一年。
3、严格按规范和设计精度要求进行各项测量工作。
4、测量放线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检制”:
测量员自检、测量工程师复检、测量负责人复核。
5、平面控制网布控点因基坑变形(位移、沉降)及建筑物的沉降引起控制网布控点的变化影响,在基坑土方开挖阶段期间按旬由测量工程师在规划部门提供的原点间复核,修正各分布控点的偏差。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按月进行复核校正。
7.2季节性施工测量措施
1、尽量避免雨中进行测量作业,如确需在雨中进行测量作业时,应打伞遮仪器主机及棱镜等,避免雨淋;雨季测量作业完毕必须先对仪器表面水汽擦干、凉干或吹干后放入仪器箱內,保证仪器的准确性;
2、夏季空气潮湿,备好防潮箱;在进行二等水准测量等精密测量作业时,应避开地面蒸汽大的时间段,减少地面蒸汽引起的视线误差;
3、高温气候下作业需用遮阳伞遮挡仪器,避免高温影响测量精度;
4、冬季气温低,作业前30分钟,先将仪器置于外界露天中,使仪器温度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5、三级风以上不利于仪器施工测量,三级风力以下作业时随时观察仪器水准气泡的变化。
7.3资料的编制
工程竣工前,根据国家相应规范和地方相应标准要求,及时编制全面、真实的测量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