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41345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

《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pptx

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经络腧穴经络概述经络概述经络是什么?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说即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经络”的解释的解释经,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含义,就是直行主线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深而在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脉,原写做“脈”,又做“衇”,从字形可以看出,古人是将水流比拟血流。

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概貌经络系统概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将人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的名称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组成手足:

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脏腑:

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阴阳:

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分布外行部分即“外络于支节”四肢部头和躯干部内行部分即“内属于脏腑”脏为阴,腑为阳“阴脉营其藏,阳脉营其府”阳明阳明太阴太阴少阳少阳厥阴厥阴太阳太阳少阴少阴前前中中(侧)侧)后后外外行行部部分分(四四肢肢部部)外行部分(头和躯干部)外行部分(头和躯干部)手三阴手太阴上胸外侧手厥阴乳旁手少阴腋下足三阳足阳明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少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太阳內眦,头项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足三阴足太阴胸腹第三侧线足厥阴阴部,胁部足少阴胸腹第一侧线手三阳手阳明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少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太阳肩胛,颈,耳前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十二经脉的衔接十二经脉的衔接阴经阴经阴经阴经阳经阳经阳经阳经手手足足手手足足胸胸面面头头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任脉任脉督脉督脉阴维脉阴维脉阳维脉阳维脉带脉带脉阳蹻脉阳蹻脉阴蹻脉阴蹻脉冲脉冲脉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对其余经脉起统帅、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有“离”、“合”、“出”、“入”的分布特点离,指十二经别从十二正经的肘膝关节分出合,指十二经别与其相表里的经别同行出,指十二经别从头项部出来入,指十二经别进入胸腹腔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十二皮部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于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十二经筋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肌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经络的作用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到感应,调整虚实经络在临床的应用经络在临床的应用经络诊法:

经络外诊、分经切脉、分部诊络、压痛检查分经辩证:

不同经络各有其所主病循经取穴:

沿着所属经络取相应经络上的穴位药物归经: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条经或者某几条经,简称药物归经。

腧穴概述腧穴概述腧穴是什么?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归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黄帝内经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分类经穴经穴阿是穴阿是穴奇穴奇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症。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即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位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它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多在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腧穴的命名腧穴的命名天象地理天象地理人事物象人事物象形态功能形态功能1.日月星辰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2.山谷丘陵如承山、合谷、大陵、梁丘3.大小水流如后溪、支沟、四渎、少海4.交通要冲如气冲、水道、关冲、内关1.动植物如鱼际、鸠尾、伏兔、犊鼻2.建筑居处如天井、玉堂、巨阙、库房3.生活用具如颊车、缺盆、悬钟、天鼎4.人事活动如人迎、百会、归来、三里1.解剖部位如腕骨、大椎、曲骨、巨骨2.脏腑功能如神堂、魄户、魂门、意舍3.经络阴阳如三阴交、三阳络、阴都、阳纲4.穴位作用如承泣、听会、迎香、血海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作用一.诊断二.治疗腧穴有反应病证、协助诊断的作用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

1.邻近作用经穴、奇穴、阿是穴的共同作用2.远道作用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节以下的腧穴的主治作用特点3.整体作用针灸某些腧穴,可以整体性的调治身体,这是远道作用的扩大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二、分部主治规律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五输穴、原、络、郄穴对于头身部及脏腑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这是腧穴分经主治的基础,各经有其主要治症,邻近的经又有类似作用,或两经相同,或三经相同,这是“三阴”、“三阳”在治疗作用上的共性任脉、督脉行于头身前后正中,为手足阴阳经所交会,是各经的总纲。

头身部从上而下分为头、胸、上下腹,各与背腰部前后对应,这就是四海和气街所在部位。

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经经名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三阴经手太阴经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经心病手三阳经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眼病、咽喉病、热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耳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神志病足三阳经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经侧头、耳病、项、胁肋、胆病眼病足太阳经后头、项、背腰、肛肠病足三阴经足太阴经脾胃病腹部病足厥阴经肝病前阴病足少阴经肾、肺、咽喉病任督二脉经穴主治规律任督二脉经穴主治规律经名本经主病二经相同任脉中风脱证、虚寒、下焦病神志病、脏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部病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分部主治前头、侧头区眼、鼻病后头区神志、头部病项区神志、咽喉、眼、头项病眼区眼病鼻区鼻病颈区舌、咽喉、气管、颈部病胸腹腰背部经穴主治规律胸腹腰背部经穴主治规律前后主治胸膺部上背部肺、心(上焦病)胁腹部下背部肝、胆、脾、胃(中焦病)少腹部腰尻部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特定穴特定穴八脉交会穴原穴五输穴络穴郄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交会穴腧穴定位法腧穴定位法1.体表标志法2.骨度分寸法3.手指比量法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1.固定标志固定标志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肚脐窝和关节凸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2.活动活动标志标志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是指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手指比量法(直指寸)手指比量法(直指寸)手指比量法(横指寸)手指比量法(横指寸)手指比量法(横指寸)手指比量法(横指寸)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两手伸开,虎口交叉,于食指端处取列缺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处取风市垂肩屈肘,于肘尖处取章门两耳尖直上中点取百会经络小结经络小结经络定义经络分类经络走向经络分布经络作用腧穴定义腧穴分类腧穴命名腧穴定位腧穴主治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