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1196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1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教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型:

讲读课时:

一主备人:

杨屯中学欧阳平审核:

教学案编写组时间:

2009.10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

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论述的核心.

教学过程

教学

札记

一布置预习导学

1.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汲()取:

根深蒂()固: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模当曲

同义词:

不止:

不限于

不只:

不仅仅

2.学生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以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

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教学札记

提问: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熟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多媒体显示: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

法阐明这一事理的?

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五)、组织课堂竞赛,激发创造火花。

展示创新魅力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另设计时员一名,监督员一名。

游戏规则如下

(1)小组自备一串钥匙,传递钥匙,从第一个成员手中传给第十个成员;

(2)钥匙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不得落地;(3)以历时最短者为优胜组。

2.各组讨论交流,确定最佳办法,并自行演示。

3.比赛正式开始。

4.宣布比赛结果。

5.监督员总结:

游戏方法提示:

四个小组分别以不同的队列站开,然后传递

6.教师总结:

(略).

三、巩固练习

1.观看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中的生活创意,根据主持人提供的要求,进行大胆的创意。

2.下列论据不同类的一项是…………………………………………………………()

A.徐特立曾经告诉过学生,读书不要贪多求快,要仔细研读。

B.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写成了不朽巨著。

C.列宁高度评价过想象的作用,指出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D.马克思指出,一般工程技术人员也参与创造剩余价值。

3.下列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B.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C.夺取一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D.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

4.仿照下列句子写一句话。

例句:

挫折像寒冷的冰雪,熬过了,人生便会绿草成茵。

仿写:

挫折像

教后感

教后感

九年级语文教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型:

讲读课时:

二主备人:

杨屯中学欧阳平审核:

教学案编写组时间:

2009.10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体会运用事实论证的好处;

2.品味文中的设问句,了解、掌握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3.延伸拓展,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比较阅读,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2.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3.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

札记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回顾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及论证过程

二、聚焦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教师简介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详细内容见课本P122。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课文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

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回答:

3.延伸拓展,深化知识。

多媒体显示:

(1)能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论点的最佳论据是………………………()

A.商鞅因变法被车裂,伽利略为科学被火焚,但真理在他们一边。

B.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一次做实验的时候,药品爆炸了,但他身上带血地从实验室里跳出来,兴奋地狂呼:

“我成功了!

c.英国作家约翰·克里西当初学习写作时,曾被报社、出版社连续退回743份稿子,但这接踵而来的失败没有把他吓倒,他把这些退稿信当作镜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写作,一生中出版了560多部著作。

D.蔡祖泉试制氖气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陈景润为了攀登(1+2)的高峰,演算的

草纸足有几麻袋,失败的次数更是无法计算。

(2)阅读下列文段,确立中心论点。

I

西方某国家一位出版商手头积压了一批书卖不出去,眼看就要大亏本了。

情急之下,出版商想了个好主意:

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地去征求意见。

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随便回了他一句:

“这书不错。

”这一来出版商如获至宝,大做广告:

“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

"还把“这书不错”四个字印在封面上。

于是积压的书很快抢购一空。

教学

札记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一批书卖不出去,便又打总统的主意,照方抓药,给总统送去一本。

总统有了上次的教训,想借机奚落他一番,便在送去的书上写道:

“这书糟透了。

”哪知总统仍然着了书商的“道”,书商又大肆做广告:

“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

”人们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很快便全部卖掉。

第三次,出版商又把书送给总统,总统有了两次前车之鉴,干脆紧闭金口不予理睬。

然而出版商还是钻了空子。

这次他的广告是:

“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

”结果呢,书还是被抢购一空。

三、揣摩语言,体会设问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1.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学生自由读课文筛选信息

2.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好设问句。

假如你要写议论文“失败是成功之母”,请运用设问句领起你的论证思路。

学生思考、交流。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你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吗?

你准备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

2.你想发明创造什么?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应积极鼓励他们,要知道,教师一句温和的评价将是对学生创造性的最大呵护。

五、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

六、巩固练习

1.未来的家庭、城市、太空会是什么样子?

请展开想象用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2.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观点。

(不超过20个字)

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

“你们都是我的儿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了呢?

你们看我:

峥嵘峻峭,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

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乱滚动,成什么样子?

卵石却不以为然地回答:

“我们这样子有什么不好?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教后感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三)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学生筛选关键语句,明确: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

1.客观事物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3.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

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5.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

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

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教师点拨:

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

2.B(事例。

A、C、D为道理论据。

3.D(A、B、C为比喻论证,D不是。

4.略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2.举事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丝·布歇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1)最佳论据为C。

(2)中心论点为“办事要善于巧妙地借鉴万物”。

(3)论据①侧重于“多”,即“多用手、多用脑、多用口,成绩才能好”。

论据②侧重于“今日事今日毕才能取得好成绩”。

只有论据③强调的才是“勤奋"的问题,所以应该选择论据③。

三1.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

“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要是你选择的是

B……"“那么,D又怎样呢?

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

“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教师点拨: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

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2.生1:

“失败就那么可怕吗?

"“一次失败就意味着永远失败吗?

”“面对失败,我们该做些什么?

”“你失败了,你还会忧郁、彷徨吗?

请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生2:

“什么是失败?

”“如何面对失败?

…‘害怕失败就能永远远离失败吗?

一‘失败是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师总结:

两位同学的构思很好。

善用设问句、巧用设问句会使你笔前有路,笔下生辉。

六:

1.略

2.此则故事中的“大山”及“卵石”喻指生活中的两代人、两种观点、两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两种精神品质和追求等。

由此可以归纳出如下观点:

(1)老一辈坚忍刚强,立场坚定;年轻一代敢于打破传统,锐意进取。

(2)老一辈不应该因循守旧;年轻一代不应该没有信仰,随波逐流。

(3)老一辈和年轻一代要互相理解,共同前进。

 

九年级语文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型:

自读课时:

一主备人:

杨屯中学欧阳平审核:

教学案编写组时间:

2009.10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丁肇中。

2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4.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练习写作议论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2、4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探讨“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2.探究本文论述内容的现实意义。

教学

札记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给生字注音。

肇()埋没()彷徨()

(2)解释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2、资料助读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课文相关资料,教师也可提供有关资料,内容如下:

(1).“格致”的出典

(2).丁肇中小传

3.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详细内容见“备课资料”部分。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

(二)走近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教学

札记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

2.选几位同学概括文意,整体感知。

明确: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论点:

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四)研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多媒体显示: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

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5)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提问: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2.讨论:

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

(略)

(六)质疑问难,互动交流

教师作方法点拨:

选择探究方向,确定主题,然后查询资料,并综合分析资料,初步得出结论,最后一起交流评价,并拟写研究小论文。

(七)课堂小结(略)

三布置作业

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

请就此写一篇读后感。

教后感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

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

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

l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

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l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这个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

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

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

l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

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

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

由此得到的体会是:

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参考答案

二(四)1.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

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

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2.引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例证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学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型:

讲读课时:

一主备人:

杨屯中学欧阳平审核:

教学案编写组时间:

2009.10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

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论述的核心;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习

学习札记

1.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汲()取:

根深蒂()固: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模当曲

同义词辨析:

不止:

不限于不只:

不仅仅

2.学生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二研讨学习

(二)认识作者,交流预习

1.简介作者相关知识

2交流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

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提问: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熟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

学习

札记

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多媒体显示: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

法阐明这一事理的?

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五)、组织课堂竞赛,激发创造火花。

展示创新魅力

1.学习组长宣布游戏规则。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另设计时员一名,监督员一名。

游戏规则如下:

(1)小组自备一串钥匙,传递钥匙,从第一个成员手中传给第十个成员;

(2)钥匙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不得落地;(3)以历时最短者为优胜组。

2.各组讨论交流,确定最佳办法,并自行演示。

3.比赛正式开始。

4.宣布比赛结果。

5.监督员总结:

游戏方法提示:

四个小组分别以不同的队列站开,然后传递

6.组长总结:

(略)

三、巩固练习

1.观看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中的生活创意,根据主持人提供的要求,进行大胆的创意。

2.下列论据不同类的一项是…………………………………………………………()

A.徐特立曾经告诉过学生,读书不要贪多求快,要仔细研读。

B.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写成了不朽巨著。

C.列宁高度评价过想象的作用,指出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D.马克思指出,一般工程技术人员也参与创造剩余价值。

3.下列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B.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C.夺取一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D.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

4.仿照下列句子写一句话。

例句:

挫折像寒冷的冰雪,熬过了,人生便会绿草成茵。

仿写:

挫折像

学后感

教后感

九年级语文教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型:

讲读课时:

二主备人:

杨屯中学欧阳平审核:

教学案编写组时间:

2009.10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体会运用事实论证的好处;

2.品味文中的设问句,了解、掌握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3.延伸拓展,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比较阅读,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2.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3.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学习札记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回顾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及论证过程

二、聚焦论证方法.体昧其表达效果

1.了解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详细内容见课本P122。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课文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

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回答:

3.延伸拓展,深化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