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1170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docx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

家庭,请为你的孩子导航

——————穆棱市电大姜秀敏

一、家庭教育是否必要

传统的父辈理论认为:

“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等孩子长大后送到学校再接受教育”。

时至今日仍有这样的家长存在,今天大量的家庭教育实践证明,单纯的学校教育已无法独立地支撑起基础教育的大厦,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因为他们发现: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直接,更长久。

有这样一个家庭“染缸”理论:

1916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在任职期间,曾亲自撰写了一部家庭教育的著作,并于1917年自费出版,分发给广东的家家户户。

他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要紧的事”。

他把人从出生到六岁之前,从入学读书到离开学校,然后走向社会工作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

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就像“雪白的丝”。

在家里生活的六年,好似第一道“染缸”,这六年父母教的好,养得好,就好像“白丝”染成了“红底子”;等到进了学校,再得到一位好老师的指点,就是将“红色的底子”加印一层,自然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遇到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也很难改变,如果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了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

在孩子一生的前六年,如果父母的教育不合格,养成的习惯问题,就像白丝一下缸就染成了黑底子,进了学校,就是有好老师,想把他变成“红色”,也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勉强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半红半黑”。

如果遇到不热心的老师,到了社会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再加上一层“黑色”,自然就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了。

朱庆澜断言:

“丝都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好的,只看六岁以前父母的教育方法怎样,六岁前父母肯费劲,将来就受用不尽”。

朱庆澜强调要学习西方人早期家庭教育的做法。

他说:

“外国人教育孩子,人人都肯拼前六年的功夫,所以孩子到了20岁,个个都能自立,不用父母再去管了。

而我们中国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把孩子小时候最关键的六年,随随便便放过去了。

”“都说小孩不要紧,等到大了再教育不迟,哪知长大以后,小孩的‘底子’已经变‘黑’了,父母白花了许多学费,白做了许多年的‘牛马’功。

我们从人的脑发育看智力发展的规律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家庭教育宜早不宜迟,不可忽视。

从儿童的脑发育看,儿童在出生时脑重平均为390克,此后脑重迅速增加。

2岁半到3岁时已达到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

在随后的几年中发展迅速减慢,到6—7岁时脑重约1280克,达成人脑重的90﹪。

9岁时儿童脑重约1350克,12岁时约重1400克,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再从人的智力发展看,如果把17岁时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位100﹪,5岁以前则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4岁时即可获得50﹪,到8岁多已经获得80﹪,从8岁到17岁获得仅剩余的20﹪。

所以,世界各国民间流传这样一句教子谚语“3岁看大,7岁看老”,教育孩子也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好比农民播种庄稼一样,季节不等人。

笔者工作单位在一所小学的院内,每年都能看到一批批新入学的学前班孩子,刚入学的孩子是没有经过学校教育,孩子们的差别却很大,孩子的懂事程度与习惯是不一样的。

随之的学习生活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同样的老师教育下,孩子们的成绩却大不相同。

这也是我们不容乐观的一个问题:

目前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存在入学适应困难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入学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及学习习惯跟不上学习生活的需要,从而影响到学习本身。

孩子们为什么落后其他同龄人,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孩子背后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与众不同。

孩子的落后正是学前婴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家庭无疑是每个孩子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

家庭的缺失,将会使孩子留下遗憾,而且这样的遗憾无法弥补。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中,家庭教育起的是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放弃了这个先导性和基础性的教育,就等于把孩子交给了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来控制。

学校的教师教的是别人的孩子,父母教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谁更了解孩子、更愿意花时间和经历关心孩子?

显然是家长。

轻视学校教育是不对的,是有害的,但若认为学校教育可以替代家庭教育者,则害处更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1、学校是教育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而孩子要成长为一个健康合格的人才,需要大量的生活磨练、社会锻炼、也就是说只有在生活、社会大课堂中,人的性格、品质等多种综合因素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学校的教育模式是流水线作业。

一个老师面对教几十个孩子,不可能面面俱到。

观察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孩子个性的发展仍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任务。

3、现行教育体制与师资力量远非完善,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所以成功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等待、更不能袖手旁观,在接好老师手中的接力棒的同时,积极调整自身的问题和缺失,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但不能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纵观人的一生,真正影响人成长的有三个方面:

家庭、学校和社会。

不可否认,社会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对孩子影响最大;最长久的还是家庭教育.孩子在18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得好,孩子将来就会健康地发展;如果培养不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会遇到很多的障碍。

二、家庭教育可有难度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一体化。

随之而来的将是人们思维模式的改变。

人们的个性更加积极、活跃,尤其是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更是从全新思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个多彩的社会。

在多彩的世界面前,孩子显出兴奋、孤独、寂寞和无助,而家长面对孩子们的困惑则束手无策,只能面对种种问题发出哀叹:

“失落的一代!

”然而又有谁去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洁白得像一张白纸,怎么在和我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呢?

责任在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终其一生,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十分重要。

现代孩子的生活,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与他们父辈的童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大众文化流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

社会迅速变迁和转型时期的矛盾与困感,无一不反映在家庭教育之中。

10年前曾有这样一组调查结果显示:

2至5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4个小时,等到小学毕业时,他们已经从电视上至少看到了8000多个色情、100000多个暴力镜头。

即使是在特意为儿童播出的动画片中,每一小时中的暴力镜头还高达26个。

再看今天如此发达的互联网与大众传媒、尤其那些以经济竞争为手段的媒体,其推出的节目质量令人质疑。

这样的“垃圾”镜头,又怎能用一个数字去说清。

目前,涉及暴力、黑社会犯罪等题材的影视片比比皆是。

对于没有辨别力和辨别力很弱的未成年人,暴力和黑社会带给他们的除了恐惧,还有刺激和好玩。

有很多的少年犯罪中的抢劫行为,明显的满足于被称为“老大”。

而他们的劫道、围攻、羞辱等行为,无疑是某些警匪片中情节的翻版。

其次,生活中的大款、私车,报刊上的时尚消费,电视中频频出现的别墅,酒店等等无孔不入地充塞着未成年人难以抗拒诱惑的头脑。

而那些违反规定对未成年人开放的娱乐场所,给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有些少年犯,没钱又想玩,只好采取抢的办法。

电视具有它的多功能性,犹如一个多面的老师。

电视节目成了很多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很难说清究竟是我们控制着电视还是电视控制着我们。

脑科学家研究发现,控制一个人行为主动性的大脑额叶要在孩子10岁至12岁时才能发育成熟,这之前他们的行为就是模仿。

八岁之前模仿能力最强,而我们的家庭环境,我们的父母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怎样质量的空间。

尤其那些以电视为保姆的家庭,孩子的无意识仿效,会“照单全收”的。

不让孩子看电视当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电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孩子们不仅利用它娱乐而且能学到各种知识。

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极易被感染,所以家长指导孩子正确观看电视节目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到底应该看什么节目最终取决于父母。

再看不平衡的生态带来的”结果”。

客观的说“独生子女”本身就意味着病态生态,不平衡,缺少友伴。

情感孤独,犹如笼中鸟,加之特殊的污染———孩子的一切被全部包办,那些多余的爱扼杀了孩子对生活的体验,缺少正常的生活能力。

由于父母缺乏培养孩子成长的意识和知识,同时在社会功利思想的鼓励下,片面地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使孩子的成长发育严重缺项,难以正常。

成为一部学习的机器,别的什么也不会。

凡此种种,时代的特殊性,让我们做父母的感到今天家庭教育绝非简单,而是“难”。

因此,面对今天的独生子女教育,要想做好独生子女时代的家长,出路只有一条,去“改变、适应、补充、提高”以求和谐,每一个父母重新调整重心、重新学习,与孩子一同成长。

三、家庭教育怎么分工

家庭好比一挂马车,成员有分工:

“母亲是驾辕的,父亲是前面拉车的,孩子则是从坐车的成长到拉车的。

”怎样成长:

“3岁前坐车,3—7岁蹦跳看光景,7—18岁在旁边学着拉车,19岁以后则自己开始拉车。

在家庭教育中,笔者侧重强调母亲——车上驾辕的那个人。

为什么强调母亲,不仅仅因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更有先天自然分工。

当然父亲能参与家庭的教育则更为健全。

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这样说:

“造物者最初把教育孩子的使命赋予女人,是因为他把乳汁给予了女人,所以教育孩子,母亲责无旁贷…..”。

奥地利的著名心理大师弗洛伊德曾这样说:

“一个自幼不能充分享受母爱的孩子,终生不会有自信”。

笔者写给儿子高中时的一封家书中曾经这样谈及母子关系:

“母子永远是一体的,当孩子离开母体的时候,母亲将自己的心脏割开,将其中的一半放置属于自己的另一块肉体当中,那就是现在的你,母亲没有理由不对你负责,教育你做人就等于母亲自己在做人。

”同时也告诉儿子:

“我想做一个有收获的母亲,你便是我篮子中最重要的那颗果实。

”儿子是理解的,感动的,也是幸福的。

实在的说,我们身边许多的母亲对自己肩负的使命认识不清,我们有些父母还在说自己没有文化,工作太忙,甚至有人说自己老了,没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孩子。

我们可以从以下事例看母亲对孩子的影响: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其父孔纥66岁时同20岁的颜征在成婚并生下孔子,在孔子三岁时去世。

年轻丧父的颜征在依靠自己的勤劳俭朴,维持母子清贫的生活。

颜征在对孔子的家庭教育极其重视礼仪之教,使孔子从小倍受熏陶,家境的清贫和与母亲的相依为命,使孔子从人格和毅力上都受到母亲潜移默化的熏染,是母亲把孔子培养成人,成为一代伟大的圣人,至今受后人的尊崇与追随,他的思想供世人享用,作为今天的国学教育,国家推行经典诵读工程,世界各国争相建孔子学校,孔子学堂。

再看:

现代作家,教育家老舍,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经历了上百位的老师。

他说:

“真正给予自己生命教育的人是母亲,母亲并不识字。

”这样的大量生活实例足以说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重中之重的作用,母亲的境界将决定着孩子精神世界的高度与广度,母亲的精神财富不用法院做任何的判决,将全部遗传给她的孩子——无形资产,支撑行走人生。

再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不仅是一个慢慢变老的过程,更是一个慢慢变好的过程,在身体逐渐衰老的同时,一定会显示出一份有质量的精神世界,传递给孩子,引领他们的生命和前程。

由于当前有些家庭教育中出现了母亲认识上的错位,导致家庭教育分工不合理,同时也诞生了一些新的名词:

“留守儿童”——母亲忙于生计,“钱”,认识错位:

人不重要,钱重要。

导致留守孩子的孤单与孤独。

这次5.12汶川地震中的一位母亲极度的后悔,在她刚离开两个孩子不到一年的打工时间里,家中竟发生了这样大的灾难,两个孩子小的5岁,大的10岁。

孩子稚嫩的心灵怎么能扛过这突如其来的重灾呢?

担心、恐惧让这个母亲倍受折磨,那样的心痛与后悔,与孩子见面后,她表示再也不离开孩子。

更多的留守孩子,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与那样的成长问题,将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成长;被称为“有妈的孤儿”的隔代教育,是当今社会存在的寄养现象,很多的“独生子女妈妈”生完孩子全部推给老人,妈妈完全脱离孩子的生活,身心全然不管,孩子心理成长出现断层,出现了有妈而得不到爱的特殊现象。

这些母亲在家庭生活中不再驾辕,不去育儿,在美国,这样的母亲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因为你不负责任。

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更能直接体现她对社会与国家所做出的贡献,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情。

客观的说,摆在每个人面前的每一天,每一个阶段的事很多,我们必须要权衡轻重,分清主次与先后。

有些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

面对孩子的人生,尤其在小的时候,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一定是第一位的。

父母无法退休与卸任,到坟墓中还是爹和妈,应该把自己为人父母的职责完成好,别欠帐,因为这种帐还不了。

四、家庭教育父母做啥

托尔斯泰言: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不只是教育别人,而且是自我教育(这很重要)”。

“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提出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的活动。

家长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长首先应教育好自己,只有家长素质的提高,教育孩子才有说服力。

很难想像,个人素质等诸方面欠佳的家长,能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

在这方面一些国家对家长的重要性看得很高,十分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英国就十分重视家长教育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主要是学习技艺,而人生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人格的培养,因此,他们对家长的要求异常严格。

5.12汶川大地震中被救出的三岁幼儿小朗铮,在被救出后的那一瞬间的敬礼,震撼了世界,感动了世人。

这一敬礼行为绝不是一时的瞬间行为,而是家庭长期教育的一个积淀。

白岩松曾经对他的妈妈说:

“谢谢你教育出了一个会感恩的孩子”。

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给孩子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让这种教养植入他的血液,伴随他流淌终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每时每刻塑造孩子的心灵,留下对孩子爱心与品格的教养痕迹,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人。

家长必须认真地教他学说话、学走路、学做人。

否则,将是失职与不务正业。

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体现在言传身教上,在孩子小的时候更多的是体现在身教上。

因为孩子小的时候给他讲太多的大道理他无法听懂,更多的是去模仿。

看电视上哈药六厂的公益广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为年迈的婆婆送去洗脚水时,那幼小的儿子马上模仿——歪歪斜斜,磕磕碰碰地端着一盆就要洒光的洗脚水向母亲走去,母亲激动的泪流满面”。

身教是最好的示范,常言说:

“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

所以我们说身教永远大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实生活中,很多没有高深理论文化的父母却教育出那么优秀的儿女,那自然就是身教的结果。

著名的教育家林格曾这样说:

“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环境的教育,是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而不是过多的教诲与训斥”。

父母整日的忙于吃喝玩乐,打麻将,跳舞,习惯懒散,整天的讲究东家,嘲笑西家,却又想让自己的孩子踏实,善良,爱学习,我看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孩子尚无道德分辨或分辨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只能学习与模仿。

在家庭中,父母以怎样的行动带动孩子,以怎样的精神感召孩子,以怎样的力量鼓舞孩子,这将是为人父母的胜负抉择问题。

传统教育机构虽然具有其教育优势,但不能完全依赖它;在信息时代,所有人的学习都要终生化、个性化、即时化和短周期化,并且要不断学习课本以外的新知识,这就需要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迫在眉睫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如果说我们每一个家庭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千万个家庭养育的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不要辜负为人父母的一世责任,不要丢掉放弃为人父母的一世义务。

责任和义务在家庭的氛围中更能体现父母的无私和伟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父亲,母亲会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去打折扣,在孩子人格及智能一天天成长过程中,真诚希望每一个父母能给孩子设计一个完美的家庭教育环境。

为了孩子的人生,为了家庭的希望,也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请每一位真正用心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从今天开始关注家庭教育。

五、家庭教育中,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做事只有选对方向才能成功,比如:

太阳从东面出,那你拼命往西跑累死也看不到日出,因为方向有误。

所以我们家长培养孩子也要有个清醒的方向,否则就会失败。

“方向性问题”至关重要,家长要有清醒的教育方向。

父母把孩子培养成功的方法很多,但有一点不会改变:

即在教育的过程中,不管手段如何,事先一定要有一个总的方向,那就是要让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中,居于最高位置的是社会。

社会对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社会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学校,每个人的思想灵魂,行为方式,最终都要在这里得到评判和取舍。

社会既影响孩子的成长,又规定着孩子的成长,最终社会又是孩子抵达的“目的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被社会所接纳的程度,就代表着他成功的程度。

中小学阶段孩子除了学习外他们还有个重要的心理任务,就是社会化的问题。

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由自然生物人变成社会人。

所以,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长就应该以社会对人的需求标准作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坐标系。

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如何培养孩子日后顺利融入社会并很好的服务社会上,每个孩子的价值都会在未来的事业与生活中体现出来。

人的成长有其方向与规律。

方向早已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这充分证明“德、智、体、美、劳”绝对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法则和生存法则,“五育”一个也不能少,顺序也不能颠倒,“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教育的铁律。

其规律也如同种庄家一样,要经历春生,夏长,秋收这样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也明确的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成长发展规律。

目前,仍有更多的家长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成绩上,即智商,重智轻德,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沉重的共性话题。

学校教书与育人两项工作也不能平衡发展(初高中看的明显,都忙于应试,很多活动都不搞了)。

应试教育是社会机制的问题,决不是某个地方,某所学校的问题。

家长与学校都出现了一面倒的倾向。

专家称——缺德的教育,也许乍听起来觉得过激,刺耳,但倾向存在,可怕的是无根之木,舍本逐末。

人文教育的欠缺,使孩子成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

家长向孩子要成绩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怎么要,一定要正确认识,同时要正确对待“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原动力的问题。

通过抓孩子的品德教育与情商培养去要成绩才是合理的(也可以说向情感要成绩)。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很少摸他的语文、数学、外语的书本,而恰是抓所谓的“副科”--------品德、社会、常识、音乐、体育、美术(中学的历史、地理),这是前导与兴趣培养,更是综合素质的基础培养。

但有很多的家长在误导孩子,不用学副科,甚至有的学校也在淡化,真是极端的错误。

现实生活中,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副科”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

抓情感的问题,就是抓心的问题,抓根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之间的沟通。

心灵教育,即心理素质,好似一个人的脊梁。

当一个孩子懂得了良好的情感,他觉得不努力学习对不起父母与老师,更对不起自己时,学习的动力便产生了,成绩也自然会好。

儿子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成绩是优秀的,我们家长是满意的。

实在的说,家长向孩子要成绩是正常的,但是要成绩应该取之有道,违背规律是不可以的,省略过程,用情商换智商获取高分,这样的优秀代价太大了。

应该说,在提高孩子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而我们今天更多的所谓优秀的孩子,很会考试,脑子里有很多知识,很多概念,手上有一大堆成绩单,但是他们没有激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想象力,没有韧性,不能吃苦,不会交流和沟通,不会和别人讨论问题,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能理解和关心别人,不会与别人合作,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他们总是用负面的眼光看人看事,出一点问题就喜欢抱怨别人。

这样缺乏情商的优秀,犹如今天的快餐,无法永远充饥,难以长久。

离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绩是可怕的,充其量是一个泡沫现象,昙花一现,难以长久。

离开德的成绩同样可怕,看今天的科技领域犯罪,假钞的印刷让一个没有文化水平的文盲去做是不可能的,屡屡盗窃的银行卡,制毒分子等没有一定的知识同样做不成。

所以正确的德育情商一定要放在成绩的前面。

客观的说,孩子的知识水平不足可以补救,而其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则难以改变。

进入21世纪,“学习”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提出了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未来社会将属于那些会学习并走在别人的前面的人。

父母的当务之急是面对学习这项终生的持久战,怎样培养孩子保持持久的学习态度,即内驱力与原动力。

父母应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让孩子终生有鱼吃。

——现在很多孩子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学,考上大学便完成了任务,离开父母的监督,对自己缺乏自律,恣意放纵,导致各种大学生恶性事件频繁发生。

这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对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有误。

请问各位家长,在今天知识真的等于力量吗?

知识真的等于财富吗?

回答是否定的,要有条件。

在大众教育的今天,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被录用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力与情商。

而只有走上了工作岗位,其知识才能转化为财富与力量。

在大学趋于平民化的今天,知识、能力与人格共同决定人的命运、财富与力量

教育专家指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分为两块:

情商与智商。

在个人成功当中,情商占80%,智商占20%。

我们家长务必要清楚一点,我们辛辛苦苦为孩子努力的那点分数——智商,绝对是要靠情商才能转化为财富,否则,没有价值。

实践已经验证,在我们家庭、学校仍在侧重应试教育的今天,社会用人条件与标准正在现实的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实用人才。

我们来看看那些输在情商(诚信)上的大学生:

青岛某公司的招聘会上有这样一道题:

考官在考生走到主考官面前所要经过的一个通道中放置100元钱,考生在经过通道时会拾到这100元钱。

而考生被录用的准绳即为他能否主动的交出钱。

遗憾的是,很多大学生都将钱据为己有,因此失去了宝贵的就业机会。

“诚信”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如此低情商的大学生,智商再高也没有人录用你。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有才的穷人。

一个孩子只有站在人格魅力的制高点上去走人生,才能取胜。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人格与情商,必须由家庭及时给予,尤其在面对应试教育的今天,绝不能仅依靠学校,必须由家长完成。

记住:

“成绩不等于教养,智商不等于情商”——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绝对的导演与策划,一个孩子有没有教养,有没有情商,完全取决于家长,“忽视也是一种罪”。

家长在抓孩子的智商与情商时,二者之间并不会发生矛盾,相反会相互促进。

一个高情商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习。

应该说,输在情商上的孩子是不幸的,更是无辜的,而且责任在于家长。

客观的说,一个孩子即便是冲出重围,考上大学,这样的成功也仅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因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没有办法通过考试检验。

但是到了社会这个人生考场上,一个人拥有素质的程度却很容易被检验出来。

单纯以文凭为导向的教育认为:

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孩子就能成才,就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但是这样的教育结果却是孩子没有融入社会的能力,变成了一个难以独立的“半成品”。

对于培养孩子与学习成绩无直接关系的素质和才能,恐怕很多家长对这样的想法会犹豫不决。

毕竟考试是摸得着,看得到的利益,能很快就看到成果;而培养素质提高能力却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来参考,成果也不好判断。

但是,对于有抱负、有见识的父母来说,其实已经别无选择。

也许这样的孩子考不上北大、清华,但是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