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0922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文综历史.docx

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必做,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宗族宗法制度的一个产物是族田义庄。

族田义庄的济困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

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族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因而又兼具慈善性质,这也决定了其受众范围的有限性。

”由此可见,族田义庄()

A.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统治B.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C.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权力纷争D.阻碍了田庄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考点:

宗法制。

族田义庄救济的对象是同一宗族的人,提供保障的人是族中官僚士绅,接受救济的是宗族中的下层群众,官僚士绅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有利于他们的封建统治。

答案为A。

25.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C.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D.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

【答案】D

【解析】考点: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根据材料信息“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可知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知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B项正确。

材料在阐述三代用人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之后,提到“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可知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C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得出后世用人以公开开始于三代之后,而不是迟至宋明时期。

故选D

26.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莱布尼茨曾说:

“根据中国人的看法,‘理’是有世以来循着一律性的动规一直不停地推动着‘天’的唯一之‘因’;它也使‘地’稳固,使万物各有其果……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理’是最高神?

”“总而言之,它可以被视作我们的‘造物主’。

”这说明(  )

A.宋明理学与欧洲理性主义无本质的差别B.欧洲启蒙运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C.莱布尼茨根本否定基督教,否定人文主义D.宋明理学本质上是一封建主义宗教神学

【答案】B

【解析】考点:

启蒙运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材料可以分析得出,启蒙思想家非常推崇儒家文化,理学思想是他们吸取的营养元素之一,他们拿来当成反封建的有力的武器。

故选B。

ACD明显错误。

27.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答案】D

【解析】考点:

明清之际的商品经济。

主要是从材料中徽商的“儒商结合”与其兴盛衰败的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徽商是传统商业与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的结合特例:

落举读书人与经商的结合。

A错;儒文化是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结合的体例应属于清末“中体西用”的“官办”,B错;我国传统商业受外国资本冲击走上了近代商业道路,C错。

28.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

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

D.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答案】C

【解析】考点: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材料的时间可以排除A;BD项材料未体现。

材料主要说明了近代国人开始大量的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故选C。

29.梁启超说:

“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

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

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

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

”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答案】B

【解析】考点: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从材料“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中国还不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故选B。

材料“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反映了梁启超并未否定社会主义,并且已经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等。

30.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

债权和契约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

15~16世纪,两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

的热潮。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B.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

C.罗马法内含自然法的原则D.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考点: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罗马法主要是以民法为主,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财产的关系。

15—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罗马法中的一些基本的思想和内容被广泛的采用,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营的规范。

31.有学者认为:

中国由于没有经历过欧洲历史上那样长时间、大规模的习俗改革运动,因此直至今日依赖思想、享乐主义、投机心理仍严重存在,日常生活中赌博打牌、大吃大喝、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

材料中所说的“习俗改革运动”是指()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考点:

宗教改革。

西方在16世纪进行了宗教改革,对罗马教皇的腐败、慵懒等习气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纯正、廉洁”的新教会。

材料中反应的中国的一些旧的思想习气和宗教改革前的欧洲的情况差不多,因而才有了材料中的感慨。

32.有学者指出: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B.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D.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

【答案】C

【解析】考点:

近代英国经济的发展。

保守主义是一种经济思想,主张财富的积累主要是靠出口,对外掠夺等,得来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而不流出。

这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产生准备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此时尚未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尚未出现。

33.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这表明:

A.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答案】A

【解析】考点:

近代中国的外交。

从材料“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可以看出,中美上海公报是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的。

故选A。

BCD三项均明显错误。

34.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说:

“我们的国父们认为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缺少言论和集会自由,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有言论和集会自由,公共讨论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

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的表达不满以及提出补救的方法。

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

”此番话体现了美国大法官的权力是()

A.言论自由B.司法审查权C.弹劾总统权D.司法解释权

【答案】D

【解析】考点:

美国政治体制。

理解题干材料,反映了修订宪法以保障美国人民言论和集会的自由,说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对于司法具有解释权,符合1787年宪法分权的规定,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题干无关。

35.“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

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这是英国l9世纪初期伟大的诗人拜伦的作品《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下列作品与此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蓝色多瑙河》B.《战争与和平》C.《红楼梦》D.《向日葵》

【答案】A

【解析】考点:

欧洲近代文学。

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此风格一致的作品是A。

BC为现实主义作品;D为印象派的绘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一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6题,共135分)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使用圆型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80

1:

5.5

1:

11.7

1:

12.12

1635

1:

10

1:

13

1:

13.13

1637

1:

13

1:

13.5

1:

13.13—15.45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

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但关于欧元前景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些专家称“欧元为政治货币”,预言欧元生存期不会超过十年。

这显然过于悲观,低估了欧洲政治家的决心和能力。

但欧元十周年后不久,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元的潜在风险。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界定了欧元的基本属性,但《马约》阐述的欧元4大承诺全部被打破:

政府债务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翻倍了;预算赤字没有得到控制;救援禁令同样遭到破坏;欧洲央行不再独立,却因为大量收购贬值的政府债券而危及信誉。

——黄益平《欧元危机》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1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元的影响。

(6分)

【答案】

(1)秦: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宋: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之间商品交流频繁,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

(4分)

(2)变化:

反映了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

(3分)

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

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8分)

(3)影响:

欧元的诞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欧洲身份的认同感;但是欧元诞生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意义,跨主权货币的承诺被打破,为欧元区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6分)

【解析】考点:

古今中外货币的演变。

(1)秦统一前,各国货币并不统一,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经济上的统一来确保政治上的统一。

宋代出现了纸币,这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的货币的变革。

(2)从材料二的表格可以很容易看到,在16世纪和17世纪中欧的货币比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的银价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这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的殖民掠夺把大量的财富流进了亚洲,推动了亚洲的银价的贬值。

(3)欧元的影响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作答,从对欧洲和对世界两个方面作答。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

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

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由于《独立宣言》已经宣布: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

”因而美国人民就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

……然而这一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欧洲人普遍认为: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可行的政体。

于是美国也就成了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并作为一块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新大陆而备受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4分)

(2)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8分)

(二)选考题(共25分)

【答案】

(1)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4分)

(2)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西方领先于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的扩展。

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8分)

【解析】考点:

本题围绕近代科学诞生和两次工业革命命题。

注意仔细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

(1)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2)此题是关于科技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政治的变革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回答这个问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出发,同时结合科技的进步对生产的推动和反推动以及对人们思想的解放等作用来作答。

请考生根据本省情况选择作答。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

……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

……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

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

……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9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6分)

【答案】【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措施:

北魏孝文帝:

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土族通婚。

马丁·路德:

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

(9分)

(2)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6分)

【解析】考点:

孝文帝改革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在婚姻方面,孝文帝改革和马丁路德改革都有涉及。

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路德宗教改革则允许神职人员结婚。

(2)婚姻习俗是政治的风向标,婚俗的变化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学生可以从婚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回答。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按泰西各国所行诸大端中,最关紧要而为不拔之基者,其治国之权属之于民,仍必出之于民,而究为民间所设也。

推原其故,缘均是人也……或为君或为臣,耳目手足无所加焉;降而至于小民,耳目手足无所损焉。

因恍然于治国之法,亦当出之于民,非一人所得自主矣,然必分众民之权,汇而集之于一人以为一国之君,此即公举国王之义所由起也,而辅佐之官亦同此义矣。

第以众民之权付之一人,为其欲有益于民间而不致有叛逆之事与苛政之行,此之谓章程(这里所说的章程今译为宪法)也。

夫章程有行之自然而非语言所能宣者,有守之勿替而为笔墨所能纪者……然即其中之最要者言之,不过分行权柄而已……约举其目盖有三焉:

一曰行政,二曰掌律,三曰议法。

材料二泰西各国立国学、立义学,国中男女老少皆当入学读书、读史、读律,增长识见以明爱国之心,而知本身非无用之人,并知用本身之权也。

况复多立新报馆,辩论国政之是非,品评人员之贤否,凡阅新报者,无不知国政何者为是,何者为非。

——以上材料均摘自《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表达的主要思想。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实行的条件及措施。

(7分)

【答案】

(1)主权在民;生而平等;社会契约;制定宪法;三权分立。

(8分)

(2)条件:

实行民主制度与提高公民素质结合起来。

措施:

设立学校进行公民教育,明确公民权利;创立报刊,进行民主启蒙。

(7分)

【解析】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发展。

(1)从材料一“其治国之权属之于民”、“因恍然于治国之法,亦当出之于民,非一人所得自主矣”、“为其欲有益于民间而不致有叛逆之事与苛政之行,此之谓章程”、“然即其中之最要者言之,不过分行权柄而已……约举其目盖有三焉:

一曰行政,二曰掌律,三曰议法”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方的民主国家大都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公民的素质等,通过人口素质的提高,建立起民主政治。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华盛顿会议)对于中国显然是很重要的。

中国的主要对手是日本。

中国非常盼望趁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山东问题,要求国际上确保中国的安全,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

——《顾维钧回忆录》

材料二美国首席代表休斯对代表团成员交底的说法是他“总是赞同这样—种理论,即本国决不会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任何侵略而走向战争,因此最多只能做到使日本住手。

”——《太平洋历史详论》

材料三日本人坚持中日联合经营胶济铁路要求,目的是通过控制铁路,变相控制整个山东,在遭到中国代表团强烈反对后,日本人又抛出一项建议,要求中国向日本银行家筹借一笔长期贷款来赎买铁路,……用意还是要长期控制这条铁路。

……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部分收回山东主权。

——山东省情网《山东问题与华盛顿会议》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美、日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关于山东问题的态度。

(9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会部分收回山东主权?

(6分)

【答案】

(1)中国希望解决山东问题,收回山东主权,维护国家主权,取得与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美国反对战争,改变日本独占中国局面;日本要求中日联营胶济铁路,长期控制胶济铁路,维持对山东的独占。

(9分)

(2)中国人民不懈斗争;美英法等与日本的矛盾与干预;中国外交努力等。

(6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考点:

华盛顿会议。

(1)中国要求收回山东的主权,彻底解决山东问题,日本却要维持在山东的侵略权益,美国反对日本独霸中国,同情中国,但是不愿和日本彻底的闹翻。

(2)此问可以从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帝国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进行回答。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思想及其本质上的小农倾向和他对“共同生活、共同劳作”的农民理想的浪漫称颂,使他把“人民”这一概念仅仅理解农民群众(因为农民毕竟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并导致他高度评价他相信农民所具有的那种自发的革命性。

……如果说,毛泽东因其民粹主义思想而被证明不是一个纯粹的列宁主义者,那么,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正是这些平均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对成功地实现一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莫里斯-迈纳斯《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此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和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

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也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

简单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胜利。

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

现在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书信集》

材料三图16所示是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

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

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莫里斯·迈纳斯关于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思想”观点的看法。

(8分)

(2)材料三中该期杂志封面土的“CHINAMovingAwayfrom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

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7分)

【答案】

(1)他的观点不正确。

(2分)他只看到毛泽东重视农民,而没有看到毛泽东的深层思想:

革命的任务是(获取机器)实现由农业基础向工业基础的转变,在中国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而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6分)

(2)不对。

(2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不是远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分)

【解析】考点:

重大历史人物评说:

毛泽东和邓小平。

(1)材料一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只是看到了农民的力量,而从材料二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毛泽东关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