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0785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明备考方向

握主旨精要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本讲主要讲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列宁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

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随着这种模式的弊端不断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导致苏联的解体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政治上: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②军事上:

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③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①积极:

粉碎了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消极: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②工业:

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②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③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①工业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农业政策: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评价:

①功绩: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拓展提升]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的内涵区别

(1)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2)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②赫鲁晓夫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

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

①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

①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

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改革重点转向政治改革,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巧学助记]

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知识体系构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政策

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极度匮乏

外来干涉被打退,但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主要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流通

禁止商品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评价

对争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

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群众欢迎,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原则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实质

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例1] (2012·江苏高考)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 根据所学及材料信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可知“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D项。

A项表述错误;B项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C项与材料“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相矛盾。

[答案] D

[例2] (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 把握材料关键词“送上工业化的大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早已实现工业化,故A、B、D三项的说法与题意不符。

斯大林时期,苏联致力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取得重大成就,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走上了工业化的大道,故答案为C。

[答案] C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如例1

2.考查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如例2

预测角度

本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历年高考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命题角度有:

(1)命题内容集中在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2)从工业化的角度考查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3)以社会史观审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2012·广州一模)“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要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这样做。

”“必须这样做”是指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

选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是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使得经济好转,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故正确答案为B。

2.(2012·汕头质检)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解析:

选D 20世纪20年代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苏联采取的措施看,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可以看出国家全力支持工业化。

3.(2012·苏州调研)《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改善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

选B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斯大林体制已经形成,从材料中“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等信息,可看出材料反映了当时只注重工业化生产而忽视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改革

异同  

赫鲁晓

夫改革

勃列日涅

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虽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目的: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

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结果:

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例3] (2010·北京高考)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 根据“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没有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也没有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故可排除A、B两项。

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排除C项。

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当时苏联政府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管理企业,因此答案为D。

[答案] D

[例4] (2011·大纲全国高考)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解析] 1964年到1982年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但改革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等情况,使国家陷入困境,因此符合题意的应是A项。

[答案] A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如例3

2.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如例4

预测角度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较少,主要的命题角度有:

(1)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2)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3)联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考查文明发展的不同模式

4.(2012·南京二模)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特色的领袖。

一些史学家认为,他的墓碑(见右图)半白半黑,代表半功半过,恰好是赫鲁晓夫的真实写照。

以下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功过”表述正确的是(  )

①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②加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③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④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

A.①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④

解析:

选D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并未停滞,②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出现的情景,排除②;③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与赫鲁晓夫改革无关。

D项符合题意。

5.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

选D 从“一直到剥光为止”的信息可以看出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故选D。

6.(2012·扬州调研)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认为: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B 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故①③④正确。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故②可以排除。

(2012·山东高考,节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思维流程]

1.审设问,明确阅读重点

本题共有两问,一是比较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二是举例说明罗斯福“背叛了它的阶级”的表现。

2.定时空,锁定答题范围

由材料和设问可明确界定时空范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和美国。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1)问:

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从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的利用等角度分析回答。

(2)问:

从材料提炼观点“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明。

4.读材料,获取有关信息

(1)略读材料,明确层次大意:

本题材料共有两段,第一段材料指出了斯大林模式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第二段材料中反对者认为罗斯福已经背离了其改革的真正方向,带有社会主义的色彩。

(2)精读材料,细研关键语句:

①“国家工业化”

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集中发展重工业,提高了苏联的综合国力。

②“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将农民组织在集体农庄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现了所有制的根本性改变。

③“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

改变了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④“叛变了他的阶级”

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来刺激生产、缓解经济危机。

⑤“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罗斯福通过以工代赈、社会救济等方式保障人民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5.扣教材,条理作答

 

 [满分之答]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状元纠错本]

1.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

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答案:

A

2.《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  )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 ②是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3.“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

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

”这里提到的“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  )

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在工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改革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方面

D.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答案:

D

4.“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

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

”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D,[易误点提醒]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联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

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同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

4.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实质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而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也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开封二模)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

“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

其原因有三:

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

”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

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

选C 从材料看出,当时粮荒现象非常严重,这应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时推行战争政策的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排除A项;B、D两项在时间上与题意不符。

2.(2012·江门调研)“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  )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取消自由贸易

C.全盘农业集体化

D.按劳分配

解析:

选B 根据题干中“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应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C项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能力题)“当一月底,在巴兹基召开的守备部队大会上……骑兵连的战士就公开提出了意见。

从他们的队伍里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赶走征粮队!

’‘征粮工作该收场啦!

’‘打倒粮食委员!

’”材料描述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新经济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

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强烈不满

D.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生活困苦

解析:

选A 材料情景反映了军队中的战士对“征粮”活动的不满,可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引起了强烈的反对,故答案为A。

4.(2012·南京一模)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右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

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

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

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

解析:

选B 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于斯大林时期,排除C、D两项;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图片中农民上访的目的是反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故B项符合题意。

4.(2012·枣庄模考)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退一步,进两步。

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退一步”使苏俄又退回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④“进两步”是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④

解析:

选D “退一步”指的是放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政策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苏俄并没有退回到资本主义社会,排除①③。

5.由于战前的俄国只有1.75%的人口从事工业,这意味着苏俄需要恢复旧沙俄的经济政策。

唯一不同的是,正如列宁所说:

“如果沙皇制度由于有了13万贵族便能维持几个世纪,为什么我们不能依靠拥有24万忠诚活动分子的党坚持几十年呢?

”列宁在此强调了(  )

A.“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必要性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可能性

C.运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的可能性

D.恢复经济及优先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解析:

选C 由于俄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因此“需要恢复旧沙俄的经济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A、B两项不符合材料,D项中“优先发展工业”是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在材料中没有具体体现。

6.(2012·黄冈质检)1921年至1922年,苏联市场上纷纷涌现出一批私商,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

他们开始仅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后来慢慢地经营范围也就扩大了。

从事私商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

有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旧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大量的家庭主妇。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公开的贸易

B.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流通

C.苏联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