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0660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

《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 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docx

高三张兰1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

学生编号

学生姓名

张兰

授课教师

邓蓉

辅导学科

语文

教材版本

沪教版

课题名称

高考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

课时进度

总第

(1)课时

授课时间

2013-4-14

教学目标

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分析

重点难点

同步教学内容及授课步骤

模块一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词语的学习方法

1、结合例句优化记忆,做到词不离句

学习文言词语,要有一定记忆。

但是,不能光背词条、义项,否则,一遇到具体语言环境还是不能理解。

上面已经讲过,词语是离不开语流的。

所以,在记忆词语某一义项时,至少要记一个例句,即做到词不离句。

2、比较异同,关注不同点

这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同一词几个义项进行比较,关注不同的使用环境(搭配关系等)。

一个词与其他同类用法的词进行比较,关注细微差别。

一个词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进行比较,关注不同之处。

3、根据古文特点推断词义

古文中常有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和短语,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意义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这种特殊现象叫做“互文对举”。

因此,遇到这种互文对举的句子,可借已知词的意义判定未知词的意义。

如“追忘逐北,伏尸百万”中的“北”,可能让有些同学费解。

但是,“追亡逐北”具有互文对举的特点,那么词语可以对照着解释;“追”“逐”相对应且同义,“亡”与“北”也应同义,那么“亡”为“败逃者”“北”也应为“败逃者”。

4、适当增加笔译,增强理解能力

有些文章看起来似乎没有语言障碍,但真正翻译起来,就会发现有些词语一时难以找到准确意思来对译文。

这有可能是词语的义项掌握不牢,也可能是缺乏根据语境进行引申、变通的能力。

适当增加笔译,既能检测词语的掌握情况,也能增强我们的理解能力。

5、定期整理,分类记忆

整理分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框架,记忆牢靠,提取方便。

当然,方法多种多样,在下面还会讲到一些,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中有意思的摸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积累

词语的古今异义,一般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词的意义有窄变宽)如:

“河”,古义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

其他如“江”(长江——较大河流)、“好”(女子貌美——事物美好)等。

2、词义缩小(词的意义又宽变窄)如: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现在则只指气味中的一种——臭味。

其他如“丈夫”(男子——女子配偶)、“子”(孩子——男孩)等。

3、词义转移(词的意义有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

“涕”,古义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其他如“牺牲”、“走”等。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

“一失足成千古恨”中的“恨”,古义是“遗憾”,而现在是“仇恨”。

其他如“爪牙”(得力帮手——帮凶)、“谤”(指出别人过错——污蔑)。

【一词多义的掌握与判定】

一个词不管义项有多少,一旦用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则只能有一种确定的意义。

一个词句中意义的判定可以用如下方法:

1、选义代入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即把已知义项代入句子,根据上下语境判定合适义项。

如:

“管”有“竹管”、“一种管乐器”、“掌管”、“钥匙”等义项,但在“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中,根据上下语境,“管”应是“钥匙”意。

用此法的前提是知晓某词的多项意义。

因此,平时积累尤为重要。

2、适当引申法虽然找到合适义项,但是如果按原义解释过于生硬或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那么可以适当引申一下。

如“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中的“顾”,虽在此本义是“回头看”的意思,但是从语境来看,“回头看”有些生硬,不够贴切,所以这里还要引申一下,可解释为“回去照看”。

3、互文释义法见前面“文言词语的学习方法”

能力自测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①?

”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辙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④,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而黄⑤。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⑥。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

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⑦,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⑧。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

【注释】

(1)子姓——子孙,这里指儿子。

  

(2)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

形,指形体。

容,指状貌。

“形容筋骨相”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

  (3)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即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

绝尘:

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得很快。

弭,mǐ,消除,停止。

弭辙,没有足迹。

  (4)担纆(mò)薪菜——担柴挑菜。

纆,绳索。

  (5)牝(pìn)——雌性的鸟、兽。

与“牡”相对

  (6)牡(mǔ)——雄性的鸟、兽。

骊(lí)——纯黑色的马。

  (7)色——纯色。

物——杂色。

  (8)天机:

天赋的悟性。

  

【译文】

(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

“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有可以派遣出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

  伯乐说:

“良马,可以从它的形体、状貌和筋骨上看出来。

千里马,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像这样的马奔驰起来,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

我的儿子都是普通人,可以把良马告诉你,但不能把千里马告诉你。

我有个和我一起扛东西打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召见他。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前行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以后(九方皋)返回,报告说:

“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

  穆公问:

“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说:

“是黄色的母马。

  派人去取马,(却)是纯黑色的公马。

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

“坏了!

你推荐的找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尚且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叹气,长叹:

“九方皋相马竟达到了这种境界,这就是千万个我加起来也无法及他的原因,像九方皋所看见的是内在的素质,发现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力在它的内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关注他所应该关注的,不去注意他所不该注意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是比千里马还要珍贵的。

马到,果然是千里马。

【试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的含义。

①“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观察、审查)

②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一起)

③穆公不说(通“悦”,高兴)

④一至于此乎(副词,竟)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A)

①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皋之所观

②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乃有贵乎马者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D①②意思均不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略)

①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译:

②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译:

4、为了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既赞扬了九方皋的相马本领,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和感染力。

5、本文写九方皋高超的相马技术,他能够识别千里马是因为:

九方皋相马是看本质,并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用自己的话说回答)

模块二词类活用的推断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当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了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一开始推断,可能有些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形成语感后,就感觉不到了。

一般来讲,高中生应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

1.名询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名词十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果前一个名词不是起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就可断定活为动词。

'如:

"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中的"函"。

②"名词+代词"。

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中的':

名"。

③"副词(能愿动词〕十名词"。

这时,名词肯定活用为动词,如:

"(相如)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主要类型有: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不再是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表示与这人或事物相关的某种动作。

如:

"就酒家觞之"(《训俭示康〉》中的"觞",表示与酒器相关的动作——"请人喝酒",意"招待"。

再如前例"'以故其后,之曰'褒禅'"中的"名"。

②活用为使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使某事物发生某种变化,可译为"使(让)某事物……"。

如:

"以夭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中的"病",意思是"使……成病态"、"把……弄成病态"。

③活用为意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怎样的,可译为"认为某事物……',、"以某事物为……,'、"把某事物当作……"等。

如:

"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业",意思是"以……为业"。

(2)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很常见。

其活用的语境是"名词十动词"。

这里,名词不是作主语,而是作状语。

如:

"东犬西吠"(《项脊轩志》)。

名词活用为状语的类型大致有:

①表状态,可译为"像……一样(似的)"。

如:

"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②表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似的)"二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③表处所,可译为"在……乙如:

"相如廷斥之"(《廉颇蔺^如列传》〉。

④表时间,可译为"每……,'、"在……"等:

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琵琶行》〉。

⑤表工具,可译为"用(拿)……"等。

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⑥表方向,可译为"向……〜如:

"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能力自测】

束氏畜狸狌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①。

狸狌,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鬓,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士钕,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④。

【注释】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②。

狸狌生子若孙③,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

1狸狌:

野猫②啖:

吃③若:

连词,和,与。

④奋掷而出:

用力纵身逃出。

2

【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没有别的嗜好,专爱养猫。

他家养了一百多只野猫。

这些猫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后来又把周围邻居家的老鼠捉光了。

猫没吃的,饿得喵喵直叫。

束家就每天到菜场买肉喂猫。

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小描。

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饱了就晒太阳,睡懒觉,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

城南有家人家老鼠成灾。

他们听说束家猫多,就借了一只猫回家借老鼠。

束家的猫看见地上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小耳朵,瞪着两只小眼睛,翘着两撇小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感到非常新鲜,又有点害伯,只是蹲在桌子上看,不敢跳下去捉。

这家的主人看见猫这么不中用,气坏了,使劲把猫推了下去。

猫害怕极了,吓得直叫。

老鼠一见它那副傻样,估计没有多大能耐,就一拥而上,有的啃猫的脚爪,有的咬猫的尾巴。

猫又怕又疼,使劲一跳,逃跑了。

【试题】

1、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此类活用的一项是(B)

A束氏日市肉啖之B遂逐齐师C乃钻火烛之D南郭有士病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以为)

A以啖肉故(缘故)B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借)

C意为异物也(意思)D鼠度其无他技(估计)

3、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则群聚而笑之B吾得兄事之C令两人蹲踞而背倚之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4、狸狌失去捕鼠的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于养猫的人长期给猫吃肉,不让猫继续捉老鼠,以至于猫的后代不知道老鼠是何物,更不用说捉老鼠了。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提示:

只要观点正确且与原文有联系即可。

可从束氏的角度、狸狌的角度、狸狌与老鼠的关系的角度引发,如不要溺爱、要自立自强、不要养尊处优不要抛弃特长、要注意生态平衡等。

 

瓦砾伺机实

(李)实①谄事李齐运②,骤迁至京兆尹。

恃宠强愎,不顾文法。

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

实一不以介意。

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

每奏对,辄曰:

“今年虽旱,而谷甚好。

”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

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杖杀之。

实遇侍御史王播于道,故事:

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

实不肯避,道骑如故。

播诘让导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

陵轹公卿已下③,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

尝有诏免畿内逋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

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

至谴,市里讙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

【注释】

①李实:

唐宗师,道王元庆(高祖李渊之子)的四世孙。

②李齐运:

唐宗室,蒋王恽(唐太宗李世民之子)之孙。

德宗朝,官至礼部尚书。

③陵轹:

欺负压迫

【试题】

1、解释下里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奏辅端诽谤朝政,杖杀之。

(用木棍)

②故事:

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

(旧例)

③实不肯避,道骑如故。

(同“导”,即在前面开路)

④实由间道获免(偏僻)

2、与“廷诟之”一句中的“廷”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C规行矩步D草行露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皆袖瓦砾遮道伺之

译文:

都把瓦片、石子藏在袖子里拦路等候他(重点词“袖”“遮”“伺”)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李实对皇帝、官吏、百姓的不同态度。

①对皇帝:

弄虚作假、阳奉阴违。

②对官吏:

趾高气扬,任意陷害。

③对百姓:

致力搜刮,残酷杀害。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这时,形容词不再表示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动词(介词〉+形容词,",形容词作宾语。

如: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诸子喻山水》)中的"实"和"虚",意思是"的地方"和"虚弱的地方"。

②"其(之〕十形容词"。

如:

"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中的"浅深",意思是"深度"〈"浅"不表意)。

③形容词处于主语位置。

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中前一个"圣,,和"愚",意思是"圣人"和"愚人"。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形容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如果形容词不是起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就可断定活为动词。

如:

"远罪丰家,,〔《训俭示康》)。

②"形容^+代词"。

这时,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

"上以无隐,益重之"(《训俭示康》〉。

③"副词(能愿动词〕十形容词”。

这时,形容词有时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主要类型有:

①活用为使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使某事物具备某种性状,可译为"使(让)某事物……"。

如:

上面"远罪丰家"(《训俭示康》〕中的"远”和"丰",意思分别是"使……远,,〈可译为"避免")和"使……丰"。

②活用为意动词。

活用后,这个词表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具备某种性状,可译为"认为某事物……。

”如:

"单于壮其节"(《苏武传》〉的"壮",意思是"以……为壮",可意译为"敬重"等。

③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秋水》)中的"穷",意思是"走到尽头"。

【能力自测】

蝜蝂坠地而死

蝜蝂者①,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②,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③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④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⑤,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⑥,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

【注释】

①蝜蝂(fùbǎn):

一种黑色的小虫,喜负脏物。

②涩:

不润滑。

③踬仆(zhìpū)向前跌倒。

④黜弃:

罢免官职,被朝廷抛弃。

⑤艾(yì):

停止,悔改。

⑥滋甚:

更加厉害。

【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试题】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行遇物,辄持取(总是,就)

②昂其首负之(抬起,抬高)

③迁徙之,亦以病矣(困苦)

④以近于危坠(接近)

2、下列加点词与“日思高其位”中的“高”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丰衣足食B洁身自好C正本清源D抽薪止沸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①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略)

①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译文:

②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译文:

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那些既贪婪又好攀高、不死不肯罢休的官场人物。

文以气为主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①,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②,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③,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④。

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⑤,不以康乐而加思⑥。

夫然,则古人贱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惧于饥寒,富贵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⑦,斯亦志士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释】

①体:

区别。

②曲度:

曲谱,曲调。

③引气:

用气,运气。

④飞驰:

喻在政治上飞黄腾达之人。

⑤隐约:

穷困失志。

⑥加思:

改变著述的心思。

⑦迁化:

变化,此指死亡。

【试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不可力强而致(出力)

②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转移,传授)

③荣乐止乎其身(限制)

④不假良史之辞(凭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古之贱尺璧而重寸引B渔人甚异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下列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①文以气为主②不能以移动子弟

③是以古之作者④不以隐约而弗务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也不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译文:

文章是治理国家的大业,是不会磨灭的盛大事业。

②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

译文: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

5、本段文字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什么观点?

“气”具体指什么?

答案:

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气”于作家为个性,于作品为风格。

6、作者人文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

作者把文章看成是“经国过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

他人文文章是“不朽之盛事:

,即永垂不朽的、留名千古的事业。

把文章同人之生死、荣乐加以比较,说明人的生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而文章的功能是无穷的,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

3、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后,这个词语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

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动词(介词)+动词"。

后面动词如果作宾语,那么就可断定活用为名词。

如"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泻",意思是"流水"。

②"其十动词"。

这里"其"如果起限定作用,那么后面的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

如"盖其

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的"至”,意指"到达那里的人”。

(2)动词活用为使动词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后大多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使某人或事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如: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黄州快哉亭记》〉中的"动"和"骇",意思是"使……惊惧"。

(3)动词活为状语

其活用的语境是"动词十动词",如果这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发生的,那么前面的动词就作状语,表伴随状态,一般可译为"……着"。

如:

"涕泣谋于禁卒"(《左忠毅公逸事》)中的"涕泣",表示"谋"的情状是"哭着"而非其他。

【能力自测】

张仪受笞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

“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壁。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

“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

“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曰:

“舌在也。

”仪曰:

“足矣!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

“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翻译】

张仪是魏国人。

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策略,苏秦自己人文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去游说诸侯。

曾为楚相做事,不久楚相丢了玉璧。

其他人议论张仪,说:

“贫穷没品德,一定是他偷玉璧。

”一起抓张仪,打了几百棍,不承认,放了。

张仪的妻子说,“呀!

你不读书游说,怎会受到这样的羞辱?

”张仪对妻子说,“你看我舌头还在吗?

”他妻子说,“在。

”张仪说,“足够了!

”……张仪担任秦相,发出文告对楚相说:

“以前我和你一起喝酒,我没偷你的玉,你却鞭打我。

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快要盗窃你的都城了!

【试题】

1、下列加点词与“仪贫无行”的“行”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子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C赵王畏秦,欲毋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