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九章-性心理障碍.ppt
《变态心理学第九章-性心理障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第九章-性心理障碍.ppt(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性及性身份识别障碍性及性身份识别障碍1不同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
DSMIV性及性身份识别障碍ICD10将其列在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之下CCMD3性心理障碍2CCMD2RICD10DSMIV(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性功能障碍)(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非器质性障碍或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性欲障碍、性兴奋障碍、性高潮障碍、性交疼痛障碍)性指向障碍恋物癖其他未特定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障碍性成熟障碍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性关系障碍其他未特定3CCMD2RICD10DSMIV性偏好障碍异性装扮癖:
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性施虐与性受虐癖其他未特定性偏好障碍恋物症恋物性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施虐与受虐症恋童症性偏好多相障碍其他未特定恋物癖异装恋物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性受虐癖性施虐癖恋童癖未注明性身份障碍性别变换癖(易性癖)其他未特定性身份障碍性别改变症双重异装症童年性身份障碍其他未特定性身份识别障碍性身份识别障碍未注明4同性恋同性恋5一、概述一、概述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指指向同性的情爱的思想和情感,伴或不伴有性行为。
6CCMD3:
指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
但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
这是CCMD3纳入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主要原因。
7同性恋同性恋1符合性指向障碍的定义。
2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
3对异性成员虽可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8ICD10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
性身份或性偏好是确定无疑的,但由于伴随有心理和行为障碍,个体希望它们并非如此,并可能寻求治疗试图加以改变。
9同性恋同性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对同性恋的看法改变很大本世纪50年代以前,同性恋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态的性行为各国都在法律上均加以限制Kinsey(1953)指出,同性恋与异性恋不能截然区分开来是一连续体,其两端是完全同性恋和完全异性恋,中间是部分同性恋、双性恋和部分异性恋10同性恋同性恋以6点量表评估,发现10%的男性有过3年以下的同性恋体验4%的男性是终身同性恋者4%的单身女性在20-35岁有持续的同性恋行为Hooker(1957)发现受过训练的心理学家不能通过心理测验来区分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11同性恋同性恋美国精神病学会(1974)以5854票对3810票决定从DSM-II系统中删除同性恋的诊断但提出性别定向障碍DSMIII(1980)自我矛盾的同性恋DSMIV(1994)无此诊断12美国成人对同性恋的态度:
同性成人之间的性关系19731991总是错的7471几乎总是错的74有时是错的84完全没错111513WHO(1992)同性恋属于少数人的自然现象不再将其列入心理障碍美国的调查(Billy,1993)显示绝大部分男性是异性恋者只有2.3%男性和1.1%女性是绝对同性恋英国(1992)的研究发现3.6%的男性是同性恋者法国(1992)的研究发现有4.1%的男性为同性恋者我国:
约34为同性恋者(约36004800万人)(张北川,2000)14行为方式:
男性同性恋者主要通过身体行为来获得性的满足常见方式有口交、相互手淫,较少的人采用肛交大多数在性行为过程中交换主被动角色,但也有主、被动角色不变者大部分人有与异性恋男性一样,少数喜欢女性的工作或娱乐方式有各自固定的同性伴侣,但关系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15与异性恋者相比,同性恋男性比较不接受自我孤独,有较高的抑郁和酗酒发生率可能与他们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有关16女性同性恋者往往通过爱抚和与同伴分享社会行为获得满足一人担任主动角色,也经常短暂交换主、被动角色一般与一个固定的对象保持持久的关系社会行为与异性恋妇女相似大部分同性恋女性会与异性结婚生子但是很少能从异性恋关系中得到乐趣社会适应情况要好于男性同性恋17在青少年时期第一次认识到其性取向与常人不同会感到非常痛苦如果到了成年还没有异性恋的体验,其性取向往往很难改变对异性恋有一些兴趣并有强烈的改变动机的人其性取向有可能改变18二、产生原因二、产生原因原因目前还不明确19遗传:
50%的单卵双生子同时有同性恋取向16%到22%的异卵双生子同时有同性恋倾向非双生的兄弟和姊妹之间也接近这个比例提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20激素作用假设:
同性恋者在母亲怀孕期间接触了过多的性激素未得到证实Levy(1991)发现:
男性同性恋下丘脑一个影响性行为的部位的大小与异性恋男性不同,与异性恋女性的相同目前尚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证据21心理学的发现男性同性恋者儿童期与父亲关系不良或家庭中缺少父亲母亲过度保护和过分亲密女性同性恋者儿童期母亲比较冷漠、拒绝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都不好有关的看法:
儿童具有发展出同性恋和异性恋两种潜能外界的因素决定了哪一种发展得更强22心理学的发现Byne和Parsons(1993)认为,有许多途径导致同性恋或异性恋生物易感性和环境条件发生交互作用特定的习得的经验、环境事件均可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的表达23三、干预原则三、干预原则简单的医学干预可能无济于事应从求治者的心理状态、适应能力等方面提供帮助24就诊原因:
非同性恋者,但害怕与异性相处,怀疑自己具有同性恋倾向真正的同性恋者,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双性恋者,希望知道如何来应付同性恋引起个人或社交方面的困扰求助同性恋引起的各种性病前来求助干预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25研究表明,对同性恋正规心理治疗并不比简单的建议更有效如果其要求压抑性恋的行为、加强异性恋行为可以提建议:
回避能诱发同性恋情感的情境增加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分散对同性恋的注意减少和避免在同性恋幻想下的手淫行为26女同性恋者很少要求改变其性行为常要求解决社交问题以及当同性恋关系受到威胁时产生抑郁或嫉妒等问题已婚的女同性恋要求提供建议,如何处理与丈夫的关系或与异性性交时的性功能障碍厌恶疗法对同性恋无效我国的同性恋健康干预项目朋友通信http:
/别再造术”(sexreassignmentsurgery)通过外科手术改变解剖结构男性易性癖的手术切除男性生殖器官,再造阴道,并用激素维持乳房等第二性征女性易性癖的手术包括再造人工阴茎,切除乳房48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需要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分阶段进行术前至少要按异性的角色上生活18个月至2年以确认希望改变性别者的愿望,确认其在心理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是稳定的判别的标准:
患者坚持多年试图改变自己的性别,有能力作为其所希望的性别满意地生活一年以上49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男性易性癖为例,改变包括三个目标:
拥有女子的外表剃掉胡子、训练说话、走、坐、站的姿势,服用雌性激素以改变相貌象女人一样生活1年后如仍坚持手术并且情绪、人格稳定,说明手术的意义改变自己的性征判断其可从手术中获益,请外科医生诊治50研究显示此类病人手术组两年后的神经症症状低于对照组社会适应也好于对照组。
512、心理社会治疗、心理社会治疗对于要求改变性别又不可能做手术处于强烈的心理痛苦之中的患者可以采取社会心理治疗的方式提供帮助522、心理社会治疗、心理社会治疗例如,一个17岁的男性易性癖的病人对大家都嘲笑他极端女性化的行为和姿势感到很痛苦。
可以帮助他训练坐、站、走的方式,教他采用更为男性化的行为。
这样他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选择不同的行为,避免被嘲笑,能够更好地与人进行接触,逐步变得自信起来。
虽然经过这一阶段以后,他仍然感到自己是一个女人,能够对男性有强烈的性唤起,但是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心理上的痛苦也减轻了。
532、心理社会治疗、心理社会治疗第二阶段,心理学家可以教他想象在一个性场合与女人在一起,并教导他在日常事物中如何象男人一样处理事情。
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他的性认同开始发生转变,初期比较缓慢,其后就变得比较快。
在结束阶段,他报告说自己除了行为象男人,自我的感觉也象一个17岁的男孩一样,但是仍然对男性有性兴趣。
5年以后,他的性唤起模式也开始有了改变。
54性偏好障碍性偏好障碍55性偏好障碍disordersofsexualpreference)又称性变态(Paraphilias)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56特点:
(1)性行为与社会普遍接受的观点不一致;
(2)在性行为中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3)有自我的痛苦体验,这种痛苦来自社会的态度,自己的性渴求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或是知道自己将对他人造成某种伤害。
57分类性冲动对象的变异:
恋物癖fetishism恋童癖pedophilia异性装扮癖transvestites等性行为偏好的变异:
暴露癖偷窥癖受虐施虐癖等58一、临床类型和表现一、临床类型和表现591、恋物癖(、恋物癖(Fetishism)指反复多次以非生物物体(例如女性的内衣)或异性躯体某部分来激起性幻想、性渴求和性行为。
60DSMIV诊断标准:
A至少6个月以来,指反复多次以非生物物体(例如女性的内衣)来激起性幻想、性迫切愿望、或行为。
B这种幻想、愿望、或行为,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C恋物癖所用物体不仅限于易装(如异装癖)用的女性服装,也不是作外生殖器刺激用的器具(如某种振荡器)。
61恋物癖恋物癖一般始于青少年期仅在男性中存在,大部分是异性恋者引发性唤起的东西:
如胸罩、内衣、高跟鞋、女人的脚、臀部、头发或是瘸腿的女性性幻想、冲动和性行为都围绕这些物体进行62恋物癖恋物癖恋物癖者会花大量的时间寻找所希望得到的物体通过购买、偷窃甚至抢劫的方式获得63原因:
行为主义认为条件反射是产生恋物癖的原因,中性刺激成为条件刺激心理分析认为恋物癖的阉割焦虑使其感到与成年异性进行性交往很危险因而转向物体64预后:
取决于正常社交关系和性行为的发展和建立独身男性,与女人相处时害羞,没有性伴侣者预后不良652、异性装扮癖、异性装扮癖(Transvesticfetishism)一个异性恋的个体反复多次以穿戴异性服装来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行为。
66DSMIV诊断标准:
A至少6个月以来,一个异性恋的男性反复多次以更易女性服装来激起性幻想、性迫切愿望、或行为。
B这种幻想、愿望、或行为,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67异性装扮癖异性装扮癖绝大部分是男性大部分是异性恋者始于青春期中年以后随着性欲下降,异装行为减少68异性装扮癖异性装扮癖最初只是穿一两件异性衣服,后来逐渐增多,直到完全是女性的打扮穿异性的服装时能体验性的唤起,并伴有性行为结束以后异装行为消失69异性装扮癖异性装扮癖与易性癖和同性恋区别开来有些异性装扮癖会向性别认同障碍发展Gosslin和Eysenck(1980)认为,异性装扮癖者比较依赖,与人交往少,而当着异装时能够减轻与异性交往时的焦虑和害羞。
703、恋童癖(、恋童癖(Paedophilia)指反复多次通过与未发育儿童(一般在13岁以下)的性活动来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为。
71DSMIV诊断标准A至少6个月以来,反复多次以与未发育儿童(一般在13岁以下)的性活动来激起性幻想、性迫切愿望、或行为。
B这种幻想、愿望、或行为,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C患者至少16岁,而且至少比A标准中所提及的儿童年长5岁。
注:
不包括青年人与12岁或13岁儿童发生持久的性关系。
72恋童癖恋童癖仅限于男性起病于青少年期Finkelhor(1984)受害者三分之二是女孩,大部分年龄在6到12岁发生率没有确切的数据73恋童癖恋童癖恋童行为包括手淫或抚摩、玩弄生殖器有一半以上的案例有实质性的性交恋童者也有能力对成年人产生性唤起(Barbaree,1990)恋童者更喜欢对他人有控制感74恋童癖恋童癖病程较长,行为频率较高缺乏社交和与成年人性关系,有人格缺陷的人预后较差治疗效果不好。
受害的儿童通常感到害怕而不是发生兴趣一般不会造成孩子以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