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03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

《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概论.doc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

李孝聪编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03年8月

历史地理基础教程

目录

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第三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功能

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

二、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

第三章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

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

第二节秦、汉、晋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制

一、郡县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郡县制的产生

(二)、秦代的郡县制

(三)、两汉的郡国并行制

二、“州”的演化—--监察区的虚与实

第三节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

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

二、宋代路制的发展演化

三、辽、金、西夏及周边政权

第四节 元、明、清省制的形成与演变

一、元朝的行省制

二、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三、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第五节辛亥革命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华民国时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

TheBasicTheoryofHistoricalGeography

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有区别的,认识论指的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定性、定位。

方法论往往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认识论则相对稳定。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在不断地变化。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用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内建立了一个详尽的以时空结构为中心的社会理论,从而使地理学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

目前在中国教育或学术部门的学科分类法中,将历史地理学划入历史学科(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历史地理学教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从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差异上,通过对比的方法,把握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

根据目前学者所关注或涉及的内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为:

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与植被变迁,湖泊水系演变,海岸变化,地貌(沙漠)景观的推移、人地关系与环境等。

历史人文地理:

历史时期的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沿革,人口分布与移民,民族的分布与迁移,工商业及其市场网络,水陆交通道路的开辟,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兴衰,各个地区的开发过程,文化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原理:

1.地理学永远是一门历史性的基础学科,为了认识现代地理,有必要考虑往日,所以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中心。

2.历史地理学探索往日的地理模式和地理过程,提出地理的问题。

3.历史地理学本质上研究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化,而不是研究一个时代的地理分布。

所谓“历史学关心时间而地理学关心空间、历史学注意变化与陈述而地理学注重分布与描述,都是人为地、错误的划分为二,而不是去认识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联系性。

4.历史地理学着重于特定地区的历史特征,即可辨认的独特的地理过程。

对不同地区之间在同一时代中的差异,或对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中的差异,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强调差异性和突出相似性,以加强对特定地区的认识。

古地理学的研究侧重于人类历史时期以前的地理现象的变化,由于古地理时期的人类活动很弱,所以人文地理内容的研究很少。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是最近一个时段的地理现象,由于涉及的时间历程比较短,所以其变化的过程往往忽略不计,现代地理学的目光更注意区域空间的差异。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仅在于“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景观,而且还必须探索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同时历史地理学更要探究历史时期人类群体为生活如何组织空间这一现象,也就是“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人地关系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由时间、空间和人类三大要素交织而成,就是说,历史是人类在前后时间上与空间中的活动。

研究历史需要注意时间的延续性,但是也不能忽视空间的延展和差异性。

中国从比较早的时代开始就是一个国度广大的国家,在广袤的疆域内,无论地貌形态还是气候环境,各个地区之间的地理差异比较大。

中国又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独处与杂居,反目与融合,固定与迁移,从未间断。

所以,研究中国历史,就地理空间而言,不能忽略中国境内各区域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譬如:

某些学者只讲中原或京畿核心地区的社会发展,忽视周边偏远社会的状况;比较多地研究中央政权的历史,少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运作;重视大城市里知识精英的活动,疏于了解乡野百姓的日常生活;以主体民族的发展为历史主线,将非主体民族的成长当作主线的注脚。

倘若人们这样研习中国历史,那是无法全面地掌握中国历史的整体。

造成这种偏向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历史研究中忽视地理空间问题,不仅没有对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影响的分析,而且也缺少人文景观的区域性比较。

历史地理学有助于从空间上把握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性。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又与历史学有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基础学科。

中国古代文人一向有“史地不分家、文史不分家”之说,就是认为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有密切的依存性和相互联系性。

历史地理学着重于特定地区可辨认的独特的地理演变过程。

对不同地区之间在同一历史时代中的差异,或对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差异,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强调差异性和突出相似性,从而加强对特定区域的认识。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门学科只有当它的方法论建立起来才能算成熟,研究方法不解决、不明确,不利于扩大学术队伍,不利于青年学生取得好的研究成果。

历史地理学作为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在中国存在的时间还不算长,也就是100年左右。

王朝时期传统的沿革地理还不是真正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

因此,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尚处在不断摸索、不断争论、不断创新、系统化的过程之中。

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尺度、人地关系)决定其方法必定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也必然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融合。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历史文献研究法

必须具备历史学的基础训练,熟悉并能够系统收集、阅读、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并能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资料分成两类:

考古资料,文献资料。

对待历史文献要重视几点:

(1)资料搜集要基本齐备。

历史地理的资料不仅限于历代正史的地理志(举例)和专门的舆地之书(地理总志举例),还应包括笔记、诗文、杂录、碑刻、图画等,由于很多当时人的记载,反而更加可靠。

甚至佛教经卷也散藏着珍贵的地理信息。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解释诗文表达的西北干旱地区的地理景观。

《诗经》:

“日再旦”,反映发生日蚀现象。

日僧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记录的水陆交通线,《佛祖统记》中的地图,都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竺可祯先生从古人笔记记录:

植物发芽、开花、飞絮、落叶,动物蛰、眠、交配,与正常时节不同的雨雪霜冰等发生的异常气象,解释动植物活动规律与历史时期物候的关系,提炼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

了解古代地理文献可以先从熟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入手。

(2)不要把传说认作真实史料。

核查地方志,“榆林三迁”是明代榆林卫城三次拓建的讹传,从而破除了沙漠南移,500年中使榆林三次迁城传说的不实。

上海地区成陆的调查证明黄浦江与楚国春申君黄歇毫无关系,春秋时代上海还在海水淹没之下,所以“春申”、“歇浦”均属传说附会近年浙江湖州地区下菰城遗址被视为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有可能再次启发黄浦江名称来源的讨论。

地方志里的资料虽然丰富,但是传抄错讹很多。

目前中国保存的地方志大部分是明代重修,研究明朝以前的问题要习惯从正史中搜集资料,而不要习惯于查地名辞典或依赖方志。

(3)不要轻信前人对古代文献的解释。

先秦古书有“云梦”一词,“云梦泽”为楚地一游猎区,西晋杜预注《左传》误将“云梦”释成“云梦泽”。

清朝胡谓著《禹贡锥指》竟将整个江汉平原、洞庭湖区连同附近丘陵全部包括在“云梦泽”范围内。

谭先生用先秦文献和汉代以后的记载理清了前人的误解,对今天治理洞庭湖有参考价值。

宋代黄河决溃引出的“赤河”问题,也是没有理解黄河下游河床抬高后不可能再有支流。

(4)善于将文献记载放在地理空间上去解读。

将《北道刊误志》地名排列次序落在地图上,反映出从东京开封府北去宋辽边界的一条宋代官方交通驿路。

二、野外考察法

是否重视野外考察是区别中国旧式传统的沿革地理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标志。

从事历史地理学问题的研究必须走出书斋,通过田野观察,能够将文献所记与今日的地理景观进行对比。

因此,必须学会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工作方法,特别是普通自然地理学和地貌学的知识。

地貌形态:

山前台地、河流阶地、洪积冲积扇、平原岗丘等种种地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曾经选择不同的地形来适应生存能力,采集与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定居农业不会选择相同的地点;在中国不同地区,为适应各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地貌条件有不一样的选择。

例如:

早期人类往往选择两种不同地貌结合部的山前台地生活,定居农业一般发生在黄土台地;西藏地区的村落建于洪积冲积扇顶部的山嘴,便于取水,农田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中下部或河流的阶地上,那里有较深厚的土壤利于种植和灌溉。

内陆干旱地区的村落建在洪积冲积扇的下尾有潜水溢出的绿洲地带。

早期城址选择平原地区的岗丘。

《管子·乘马》: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沉积相:

学会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

黄土堆积比较深厚,一般在山前或山脚;河流洪泛堆积多卵石与粗细泥沙互层;排干的湖泊沼泽沉积往往是黑灰色的淤泥。

分析人类遗迹所处的环境,自然生土与人类扰动层的区别。

水文学:

需要懂得河流的侵蚀、堆积循环理论,山区河谷的逐步侵蚀下切,平原地区的分层堆积,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制约关系。

了解河流从初期的顺直河道,发育成老年期的曲流,洪水期对曲流的裁弯取直,在新回春的顺直河道两侧出现牛轭湖现象,河流再进入下一个回次的循环。

对中国平原地区历史进程的理解离不开黄河、长江、淮河等众多平原河流水文地质史的了解。

沿海地带海侵、泻湖与中国历史上挖掘运河的关系。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人类最初对地理知识的表达,很可能是用图而不是文字。

各个历史时期刻印、绘制的中国疆域政区图、沿海图、长城图、城市图和军事营汛图等专题地图,为研究历史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历史、政治或军事地理,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时空断面。

由于大部分地图都出自当时当事人之手,所以是相当珍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