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docx
《马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选择:
1、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实践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是: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万物皆备于我”是: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辩证法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8、世界统一于:
物质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
1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
辩证法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
诡辩论
12、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表明:
科学理论对时间具有指导作用
15、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上的:
辩证法
1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7、在社会历史发展期决定作用的是:
生产方式
18、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是:
国家
19、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是:
社会基本矛盾
20、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阶级斗争
21、社会形态是: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2、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
具体劳动
23、决定价值量的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4、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5、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
P=M/V
26、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是:
V+M
27、考察资本周转方式时,棉纺厂的棉花:
即是流动资本也是不变资本
28、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29、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
3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名词解释:
绪论(2个)
1.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5个)
3.物质(P24):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联系(P34):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5.规律(P39):
规律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发展(P36):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P40):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第二章(3个)
8.实践(P59):
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9.真理(P74):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0.价值(P85):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第三章(3个)
11.社会存在(P103):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2.*社会形态(P120):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1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P143):
(1)群众观点的具体内容包括: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第四章(4个)
14.商品经济(P151):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人劳动力为基础,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
15.价值(P152):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16.剩余价值(P174):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7.*资本积累(P179):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第五章(4个)
18.垄断(P203):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9.金融资本(P205):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20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1.经济全球化(P207):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第六章(1个)
22.新经济政策(P247):
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生产
第七章(2个)
23.“两个必然”(P289):
一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
24.“两个决不会”(P289):
一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简答及论述:
第一章(5个)
1.(P2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
答: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P27)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2)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3)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4)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5)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后三点必答!
!
!
)
3.(P36)*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P4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2)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
5.(P44)*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答:
(1)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二章(6个)
6.(P6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答: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P66)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论述和特点。
答:
(1)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承认客体对主体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反映论和能动性)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特点有:
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新性。
8.(P69)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9.(P75)运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坚持的正确态度。
答: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2)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一方面,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紧密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用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它。
10.(P8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具有最高的权威。
11.(P89)*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答:
(1)辩证统一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6个)
12.(P104)*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3.(P107)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4)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6)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7)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4.(P113)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理论的现实意义?
答:
(1)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现实意义:
首先,该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当前,要敏锐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5(P11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6.(P135)如何正确认识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答:
积极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
(3)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影响思维的方式。
消极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机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17.(P14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6个)
18(P152).如何理解商品价值及使用价值对立统一关系?
答:
(1)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
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2)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付出劳动,也没有价值。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若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19.(P15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答: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市场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
(2)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导致资源浪费;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的进步。
20*(P158)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1.(P176)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答: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2*(P189)简述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及必然性。
答:
(1)可能性: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即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债务人在债务到期不能支付。
由此提供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2)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3.(P195)*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本质?
答:
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2.法律名义上人人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4.政党恶斗相互风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7个)
24.*(P203)垄断产生的原因。
答:
第一,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第三,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联合起来。
25(P204).*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答:
目的:
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手段:
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
范围:
国内和国际市场,领域拓展到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程度:
激烈和持久。
后果:
破坏作用严重。
26(P20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作用及本质?
答:
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2)经济波动的深化,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制定反危机措施。
(3)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节利益再分配的活动。
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最后,国家的干预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本质:
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7(P219).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及消极后果。
答:
(1)积极作用:
第一,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第二,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扩大的国际市场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2)消极后果:
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第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第三,落后国家的治理危机。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增大。
28.(P22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答: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一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9(P228)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实质。
答:
实质:
第一,资本主义新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第二,资本主义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仍然存在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30.(P229)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答:
历史地位:
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趋势: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首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第六章(4个)
31(P249)苏联模式的弊端?
答:
在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其中全民所有制占绝对优势,并被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级形式,集体所有制被看做是低级形式所有制形式单一,而且明显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经济缺乏活力和效率;
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一切经济过程和活动都被纳入计划,忽视甚至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追求外延式的粗放增长,追求高速度,不讲求质量效益;
在政治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终身制,家长制,个人崇拜。
32.(P25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