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39989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

《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docx

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

2017年高考(345)江西赣中南五校2017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

江西赣中南五校2017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检

语文试卷

第I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3题。

特重饮食的文明

以青铜作为主要生产工具之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

虽苏美等其他古文明也有青铜文化,某些现象甚或早于我国,但我国青铜文化自有特色,饮食即为其中之一。

古人虽然有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似乎皇帝已知铸鼎,但《墨子耕耘》有云昔者夏启……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铸铜的盛行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禹铸九鼎之传说尤为世人所重。

但此即应注意:

墨子说铸铜时用的语词是采金。

中国古代称金就是指铜,而非金银之金。

这便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

古埃及、古希腊、苏美文化均有大量金银器,唯中国用金极少也较晚,

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在殷周称为吉金的,都是铜。

采金铸器的过程,先是用被称为纯铜的红铜。

再而加入锡,形成锡金合金,是为青铜。

青铜器可概分为礼器(如鼎彝)、乐器(如钟铙)、兵器(如戈矛)、车器(如銮轴)、农工器(如刀铲)、杂器等之类。

但有趣的是,所谓礼器,大抵是食器。

而这也与其它文明不同。

禹铸九鼎的鼎就是主要的食器。

直到现在,闽南语称锅子仍叫鼎。

而鼎却又是政权的象征,争政权就叫做问鼎。

入朝做官跟宁愿退隐江湖的人相比,则称为钟鼎山林、人各有志。

有钱的大户可以用旁的形容词去描述,鼎食人家却只能指有政治势力的世家。

鼎这种食器为何竟有如此重大的政治及权力意涵呢?

礼器为何又多是食器呢?

须知兵器车器农器工器都不可能用为礼器,只有食器可以。

何以食器有此地位?

答案不难索解。

《礼记.礼运》早已讲过:

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

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

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

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

古人的观念认为:

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

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

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有体,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

这是后世儒者对礼的发展及其内涵之解释。

但亦唯有如此解释,才能说明礼器与食器混同的现象,也才能表征出中国政治学为何会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礼器中鼎、彝、爵、尊、盘、觚均为主要饮食器。

礼这个字,原本也就是酒醴之豊。

以豊敬神或敬人即是礼。

此可称为礼食一如。

而一个民族也需是如此重视饮食,才会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此可称为特重饮食。

正因特重饮食,故铜器之中食器之繁,可令人叹为观

止。

以酒器来说,酿酒的罍、贮酒的壶、贮酒而备斟的尊、装满以备移送的卣、温酒的斝、斟酒的升、饮酒的觯、可温酒而饮的爵、可烫酒的觚,以至盂、卮、杯、觞等,简直不胜枚举。

其中爵又用为爵位之爵、尊用为尊长之尊、孔子以觚不觚,觚哉喻说政治抱负、庄子以卮言日出形容自己说话的方式,则明显是饮食事物在思维活动中的延伸。

(摘编子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1.下列关于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墨子耕耘》的记载和夏禹铸九鼎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中国铸铜的历史由来已久。

B.鼎是青铜器的一种,但它区别于乐器、兵器、车器等其他青铜器,如钟铙、戈矛、銮轴、刀铲、觚都不可用为礼器,但鼎可以。

C.鼎是一种具有重大的政治

及权利意涵的食器,钟鼎山林,人各有志说明鼎的象征义往往跟隐退江湖形成对比,象征富贵人家生活的奢侈豪华。

D.鼎既是主要的食器,有时政权的象征,这种食器与礼器混同的现象,象征出中国政治学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文化不独见于中国,但中国的青铜文化独具特色,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这还中国青铜文化的特色之一。

B.铸铜的盛行,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中国用金较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

C.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有诸多不同,如中国古代以金代铜的指称,又如中国古代礼器大抵就是食器这种有趣的现象。

D.古代采金铸铜需经历从红铜到青铜的过程,礼器、乐器、兵器、车器、农工器、杂器等都可用铜锡合金铸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发端于饮食,有饮食才有生命,如果不能顺应天命,身体力行,顺时而动,彬彬有礼的社会就难以形成。

B.礼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人不赞同通过竞争抢夺资源,对于财货和人力的分配应当谦逊推让的分配观念,一方面起源于古时最基本的觅食求生问题。

C.礼字原本就是古代祭祀用的行礼之器,用礼来敬神或敬人即使礼。

从礼的角度看待饮食,一个民族才会重视饮食。

D.古代酒器种类繁多,有罍、壶、尊、卣、斝、升、觯、爵、觚、盂、卮、杯、觞等,这与古人特重饮食的观念密不可分。

二、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6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

幼好学,博贯经史。

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

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

兄甚奇之。

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

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

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

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

镐曰:

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

普言于上,即罢其礼。

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

善大夫,赐绯鱼。

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

又问:

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

镐曰:

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

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

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

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

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

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

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

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

三年,迁镐工部侍郎。

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

六年冬,卒,年七十六。

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

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

覆之,一无差误。

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

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

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

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

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

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B.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C.从

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D.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

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成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太宗是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玄宗,太祖等。

D.工部,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长官是工部尚书,副职是工部侍郎,下设郎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镐学识广博。

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

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定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

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

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

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

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二)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8~9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带。

戎葵,植物名,又名蜀葵。

8.词的上阕,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9.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三)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钱塘风景优美,柳永在《望海潮》中运用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登高望远,不禁感慨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时发出感慨:

________________

乙选做题

三、文学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背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

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

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

不可信。

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

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

也只有王老蔫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

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

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

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

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

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

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

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

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

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

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

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愿给日军带路的。

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

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这样结尾匠心独运。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

屋老。

一树梅花小。

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

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

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

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

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

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

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

世事不再,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

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

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

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

林语堂说: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

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

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

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资料链接】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B.将弘一人生的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其人生轨迹变的深深的忧伤。

C.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

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

认为,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分)

(3)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

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在我们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发达国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而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正当权益。

当年央视的《百家讲坛》凭借一整天,刘心武等主讲人的独特魅力,其收视率一路攀升,其他同类型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如果我们只是将知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付诸行那么这种所谓的知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这个江南小镇和港纵横,河中鱼虾语言和建筑鳞次栉比,建于明代的36座石桥将九条古街连接起来,形成一派优美的水乡风光。

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学校,如今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但依旧好为人师,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

在中国古代底层,农民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胼手胝足,创造着他们所属时代的绝大部分物质财富。

A.

B.

C.D.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霍金写了《时间简史》,被人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B.米芾湖北襄阳人,是北宋著名画家,生活在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

C.靠增强安保力量制止医闹的发生让人怀疑,因为这样的举措只保护了医生的安全,忽视了对相关医生医德的要求。

D.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网络围观一旦失去了围观者,被围观的事件即被冷落或宣告终结。

有时,

,而后续围观的复发性则会显现出网络的弹性,使重新排列组合的信息

再次激起网民的兴趣,从而使网络事件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A.后续围观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被冷落。

B.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

C.后续围观会由被冷落的围观事件大规模引发。

D.大规模的后续围观会引发被冷落的围观事件。

16.请你为下列这则新闻拟写一则标题,要求凝练准确,不超过12字。

(5分)

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据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__________________。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___________,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____________,从而确保民食。

六、作文(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

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建了一间小巧的屋子?

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

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

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暖。

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

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语文参考答案

1-3ABC

4-6BCB

13-15:

BD

B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