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39742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1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docx

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教师用书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考纲要求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标提示 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金融手段 ②福利主义 ③赤字财政 ④新经济 ⑤通货膨胀 ⑥国有化 ⑦少政府 ⑧计划化 ⑨社会市场 ⑩统制经济 ⑪政府 ⑫1987

考点二 ①自主权 ②独立自主 ③斯大林模式 ④工业 ⑤发展重工业

⑥停滞 ⑦科学社会主义 ⑧多党制

[巧学妙用]

1.概念阐释——“新经济”

“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原因主要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措施。

2.易错提醒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3.构图解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图示解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

5.易误指正——苏联解体的根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6.数字解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7.图说历史——苏联三次改革的特点

考法1 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认识

【考题1】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解释,下表中符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且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提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观点

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做证据

B

二战后,英国在铁路、电力等领域实行国有化

得出英国的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

C

查到“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

得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结论

D

查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

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 D

』本题为史学理论研究型题目。

一般来说,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1)明确试题考查的角度和能力。

据题干和解答要求,确定命题的角度和思路,确定题目考查的主题和方向,如分清是考查史学思想运用还是史观理解、是史料鉴别还是史学研究方法。

(2)解读题干材料,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迁移或依托所学历史知识,运用所知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各备选项,据题目要求作答。

由“查到……第一手史料”说明史料翔实可靠,而结论“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史实可知其客观准确,真正体现了史论结合,论证也较为严谨,故D项符合题意。

』“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实质及影响

(1)特点

①使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

②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③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2)实质:

国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干预,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3)影响

①利——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缓和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弊——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容易在社会上形成“懒人”阶层,降低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考法2 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利弊

【考题2】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说明赫鲁晓夫(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答案 A

』从语义上讲,“了”字用在动词后常表示一种结果。

比如B项,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不符合当时苏联农业的情况。

其实C项也是如此,因为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赫鲁晓夫改革的利弊

进步性: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弊端: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最终失败。

考法3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和经验教训

史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

的精神。

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史料二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氏(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1.据史料一,简要评述赫鲁晓夫改革。

提示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 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史料一以第三个句号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个改革家,第二个层次说明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信息“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揭示出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史料二通过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结果。

信息“肿瘤”代指问题,而“挥向了党的脖子”则喻指其改革背离了方向,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和经验教训

(1)缺失: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

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考法4 计量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

材料 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比率%(1820~1998)

 

荷兰

英国

美国

1820

农业

43

37

70

工业

26

33

15

服务业

31

30

15

1890

农业

36

16

38

工业

32

43

24

服务业

32

41

38

1998

农业

3

2

3

工业

22

26

23

服务业

75

72

74

——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上表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 示例:

(以两国为例,三个时段横向数据比较分析)

信息:

在1820年和1890年两个时段,英国的工业、服务业就业比例高于美国,1998年,英美两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相当,服务业发展迅速。

说明: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逐渐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美国刚独立不久,工业化进程缓慢。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英美两国的工业、服务业都有所发展,但是英国凭借殖民优势仍保持了工业和服务业的高比例。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科技优势,确立了“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工业、服务业就业比例大大提高。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英美两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急剧增加。

』数据表格类,属于计量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数字变化所蕴含的信息量比较大,也非常丰富,能较好的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成为命题测试的一种重要选择类型。

如本题,1890年前后,英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比率远高于美国,这说明英国工业化的程度要美国高的多;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凭借其经济优势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后,其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比率则有大大提高。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变化

①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2013·安徽文综,21)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解析 分析图表做题,题干要求对图中②阶段解读正确的是,②阶段是从1970年到1980年,战后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选A。

“新经济”是在90年代以后,排除B;美国经济“黄金时期”是从战后到七十年代初,排除C;国家干预的强化也是在战后,70年代以后开始减少国家干预,排除D。

答案 A

2.(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据题干信息,从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苏联粮食出口却有了增加,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苏联依靠农业出口,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体现了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A项。

B、C两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中粮食出口增加相矛盾,排除。

答案 A

3.(2012·福建文综,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所有

年份  

政府和公共

机关法人

金融

机关

其他国

内法人

外国

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解析 本题考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结构变化的理解,主要考查获取历史信息和说明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

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解答此题需要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从1950年至1969年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个人持有的股票减少,而金融机关、其他国内法人、外国法人持有的股票逐渐增加,这表明日本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但并不代表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15·江苏单科,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解析 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的信息说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导致技术转化减少,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社会制度没有变革,故A项错误;美苏正值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不同,导致科技领域难以正常交流,故C项错误;“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4·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时间信息“1952年到1964年”,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调整农业政策,使苏联农业得到了发展,故D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材料无从体现。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一、选择题

1.(2016·四川内江三诊)当代学者在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世界的国家和经济的关系时说:

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并具有爆炸性。

西方国家的应对措施是(  )

A.实行亚当·斯密的理论主张

B.确立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政府干预经济

解析 亚当·斯密的主张是自由主义,题目中说的是经济与政治的矛盾很尖锐,故A项错误;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体现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力与霸权,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实行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在面对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尖锐矛盾时,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实行政府干预经济,以解决这一矛盾,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7·广东广州荔湾、海珠模拟)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

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 材料显示了三次工业革命后农业、工业和信息产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直接说明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显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与美国产业的转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安徽皖南六市联考)1981年,里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

“在当前的危机之下,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这表明里根将(  )

A.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投资B.减少税收和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D.逐步提高进口关税

解析 材料中的“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指的就是长期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得财政赤字过高,已经影响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故A项错误;里根的做法是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税收和政府开支,不是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故B项正确,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

答案 B

4.(2017·陕西咸阳调研)1981年上台的美国总统里根采纳了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减少政府开支,实行减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

其主要目的是(  )

A.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B.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C.迎接“新经济”到来D.促进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

解析 联系所学,在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里根上台之后主张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17·山东临沂模拟)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位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

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解析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体现了英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大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斯密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故A项正确;重要产业收归国营是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干预加大的体现,与亚当·斯密倡导的经济原则不符合,故B项错误;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故C项错误;扩大失业救济范围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河南焦作模拟)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这段话(  )

A.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

B.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

C.意在论证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要性

D.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

解析 “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是断章取义,不能体现对国家实行计划和经济确认目标的肯定,故A项错误;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与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国家进而企业的关系,既要干预,又不能过分干预,故C项正确;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7·山东济宁模拟)以下是根据世界银行对美、英、法、日四个国家1965、1983和199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绘制的示意图。

图中代表日本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战后,日本在短短25年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①居首位,故A项错误;②为第二经济大国,故B项正确;③不是第二经济大国,故C项错误;④不是第二经济大国,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6·河北邯郸模拟)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承包家庭。

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解析 根据材料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可知这一做法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无法体现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故A项错误;据材料“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6·安徽马鞍山模拟)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安德鲁·萨哈罗夫在致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把苏联比喻为“一辆巨大的卡车”,而驾驶员“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却用另一只脚踩刹车”。

这里的“踩加速器”是指(  )

A.利用科技革命成果B.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C.支持第三世界国家D.加快工业化步伐

解析 1970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领域,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军事工业,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巩固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经济方面内容,不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故C项错误;加快工业化步伐不符合“踩加速器”的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6·湖北十堰、宜昌、襄阳联考)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单位:

吨)。

下述表格说明(  )

年份

黄金总量

黄金出口

其中用于购买粮食

1965年

577.1

335.6

335.3

1972年

1243.7

458.6

458.2

1977年

774.4

390.0

390.0

1980年

502.0

156.0

156.0

A.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

C.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

D.农业危机威胁政治稳定

解析 材料只是表明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故A项错误;1965~1980年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能源输出,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苏联出口的黄金几乎都用来买粮食,说明当时出现农业危机,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6·福建三明模拟)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

“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开展私有化,结果导致苏联解体,与材料中“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相符,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政局的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故C项错误。

答案 D

12.(2017·山东聊城模拟)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

这说明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

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解析 1990年的时间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