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456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28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docx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讲诉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四川干旱河谷也是区域内绿化建设的攻坚目标,生态恶化正极大地制约和影响区域内绿化目标的全面实现;同时四川干旱河谷地区大多也是区域内旅游支柱产业的通道,生态环境恶化和旱、涝、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制约了旅游产业向广度和深度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四川干旱河谷地区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亟待脱贫致富,而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恶性循环关系。

因此,对四川干旱河谷的治理极为重要而迫切。

由于四川干旱河谷的形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要改变这一以年代和世纪为单位形成的特定生态立地条件和特定自然景观,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其治理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宏观考虑,四川干旱河谷的治理包括生态环境重建和经济协调发展两大方面。

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项必须采取与该特定生态系统相适应的治理方式和生产模式来完成的特殊工程,亦是一项融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该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

因此,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首先需要科学决策和采取正确的技术路线,同时必须同步推进体制变革和政策调整,依靠制度创新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保障本区的生态治理、植被重建和社会经济有机协调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四川干旱河谷位于我国横断山脉的西部,从行政区划看,主要包括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以及雅安的汉源、石棉等地。

川西干旱河谷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地理上主要分布在东经98°—104°,北纬26°—33°之间的川西地区,即龙门山、邛崃山,大小相岭以西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及雅安市的汉源、石棉等地区,即横断山东部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干流及支流的河谷为干旱河谷的集中分布地段。

干旱河谷的最大特点是地形闭塞、谷地狭窄,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

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及热量条件可分为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干温河谷。

(1)干热河谷:

西昌以南的金沙江支流、雅砻江河谷和安宁河谷,以及金沙江河谷,包括米易、西昌、德昌、会理、盐边、攀枝花市等。

(2)干暖河谷:

干热河谷向北至北纬30°左右的河谷地带,包括金沙江的巴塘、乡城、得荣、雅砻江的雅江、木里、盐源、九龙和岷江的理县、汶川、大渡河的汉源、石棉、泸定、丹巴、金川。

(3)干温河谷:

干暖河谷再向北的河谷地带,包括金沙江上游的白玉、德格,雅砻江上游鲜水河的炉霍、道孚、岷江的松潘,大渡河的马尔康、壤塘等。

(一)四川干旱河谷的气候、土地与植被特征

1.四川干旱河谷的气候特征

四川干旱河谷气候是针对正常的季风气候而言,热量条件达到南亚热带标准的称为干热河谷,达不到南亚热带的称为干旱河谷,其共同特点是水分不足。

表1 四川干热、干旱河谷主要气候指标表

气候类型

地点

海拔(m)

年均温度(℃)

∑t≥10℃

年降水量(mm)

年蒸发量(mm)

年日照

(h)

干燥度

气候特征

连续天数

积温(℃)

干热河谷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

1108

20.3

358

7499.1

765.5

2424.3

2686.1

2.22

A

四川米易县

1050

19.7

335

6966.4

1080.8

2360.9

2422.4

1.53

A

干旱河谷

四川汶川

1326

13.5

250

4093.3

529.7

1858.0

1694.0

2.46

C

四川茂县

1580

11.0

192

3261.3

494.8

1356.0

1557.0

1.92

D

四川泸定

1321

15.4

256

4542.9

639.8

1578.6

1161.1

1.73

C

非干旱河谷

四川北川

625

15.7

249

4910.1

1417.0

1222.4

1322.5

0.60

E

四川成都

506

16.2

253

5107.2

950.6

1020.5

1228.3

0.75

E

说明:

A=半干旱南亚热带;B=湿润北亚热带;C=半干旱北亚热带;D=半干旱暖温带;

E=湿润北亚热带

从表1可见,干热干旱河谷气候的共同特征是热量及日照丰富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燥度超过1.5,属半干旱至干旱气候;河谷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旱季长降水量极少。

一般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其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0%。

雨季植物生长茂盛;旱季则草枯叶黄,表层土壤湿度可降至凋萎系数以下成为风干土。

2.四川干旱河谷的土地资源特征

四川干旱河谷内土地利用以荒草地及灌丛草地为主,森林覆盖率很低。

表2 四川干热干旱河谷典型地段与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土地资源特征的对比

地区

主要地类占幅员面积比例(%)

耕地与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

水域

荒草地、灌丛草地与裸岩石砾地

攀枝花市仁和区鱼塘乡(A)

16.9

21.4

0

4.0

3.3

54.3

攀枝花仁和区

11.8

48.1

0

4.9

2.0

33.2

四川凉山州金阳县松林坪移民安置区(A)

20.8

2.7

0

0.6

0

75.9

四川凉山州金阳县

13.2

39.3

5.4

1.6

0.7

39.8

阿坝州黑水县色尔古乡(B)

7.1

21.1

42.5

0.5

1.3

27.5

阿坝州黑水县

3.0

46

45.5

0.3

0.7

4.5

A=干热河谷;B=干旱河谷

从表2可见四川干热干旱河谷土地利用的特点:

(1)耕地及园地垦殖率较高,由于河谷光热条件好,可以从山地或河流中引水灌溉,因而农耕业较为发达。

(2)林地极少,森林覆盖率低,不适于林木生长,加上人为破坏严重,故林地极少。

(3)荒草地面积很大,河谷内除农业用地和林地以外,基本上为草地覆盖,但覆盖度一般仅10%——30%,适口性差,产草量低,不适于放牧而成为荒草地,其面积通常占区域面积的50%以上。

3.四川干旱河谷的植被特征

干旱河谷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使一般植物的生存面临很大难度,而极度贫瘠的土壤也无法为高大乔木的生长提供必不可少的水分和养分条件。

因此,四川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极为稀疏,大多为低矮、多刺的旱生型灌丛。

在一些地区原始植被遭到破坏之后,已经明显出现寸草不生的荒漠化演变趋势,生态恶化发展到危机状态。

干旱河谷植被具有明显旱生性特征,旱性植被主要局限于大江干流及其支流两岸的山地下部,例如,金沙江流域在700米——1300米,大渡河为800米——1800米,岷江上游为1300米——2200米,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1900米——3000米,个别上限可达3500米。

植被群落随旱雨季变化明显,结构简单,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

就演变趋势看,四川干旱河谷灌丛植被有朝着耐旱方向发展趋势。

如理县杂谷脑河四川干旱河谷典型谷坡已出现刺旋花、白刺及藜科、紫草科等温带荒漠植物;阿坝草原也出现了草甸向干旱草原方向发展的状况,等等。

这种趋势将使河谷地区因森林过伐和食草牲畜过牧造成的已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为恶化,并严重制约生态环境治理。

(二)四川干旱河谷生态环境的演变历史

四川干旱河谷是一种次生的、脆弱的生态系统。

据调查,该区域在200——300年以前总体上为原始林区,随着移民迁入垦殖和林木大量砍伐,森林覆盖率急剧降低,逐渐退化为今日的干旱河谷,有的甚至演变为荒漠、半荒漠景观,如四川西昌的“土林”。

其演替的顺序是: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干旱灌丛→稀树草坡(荒草地)→半荒漠→荒漠。

四川干旱河谷的生态环境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恶变。

1.森林覆盖率减少,水文状况日益恶化

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在元代以前该地区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明清两代开始商业性伐木,至1947年统计,森林覆盖率降至39.5%。

建国以来,尤其是1958年以后,该地区开始设立森工局大规模采伐森林,至1983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8.8%。

岷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减少引起了流域水文状况的日益恶化。

据控制该流域的紫坪铺水文站1937——1985年49年连续观测资料可表明这一现象。

岷江上游水文状况的恶化还导致了地处岷江中游的成都市区降水量的减少,天气也变得相对干燥。

成都市区1938——1998年61年来年均降水量的变化资料即可证实这一现象。

近61年来,成都市区年均降水量,最多年降水量和最少年降水量都不断减少,其中90年代与30——40年代相比,平均年降水量减少24.8%,最多年降水量减少46.6%,最少年降水量也减少14.7%。

2.水土流失加剧,各类地质灾频繁

由于植被稀疏和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成为长江上游的主要产沙源。

据四川省水土保持办公室1987年和1999年两次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证实,以干热干旱河谷为主要侵蚀区的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状况,详见表3。

表3 四川省部分地区土壤侵蚀状况变化统计

行政区

幅员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

1987年调查

1999年调查

流失面积

占幅员面积(%)

流失面积

占幅员面积(%)

攀枝花市

7434.4

3650.7

49.1

3536.5

47.6

凉山州

60114.7

23205.3

38.6

27941.6

46.5

甘孜州

147247.6

42476.3

28.8

64975.0

44.1

阿坝州

82949.0

25680.0

31.0

31769.2

38.3

合计

297745.7

95012.3

31.9

128222.3

43.1

从表3可见,除攀枝花市因近年植树造林较好,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外,多年来其他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均大幅度增加,共扩大33万多Km2,增幅达35%。

侵蚀规模(即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由31.9%扩大到43.1%。

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在安宁河谷的西昌市及东、西河流域,90年代初在林区中开垦的轮歇地占该区域旱地总面积的67.3%,占有林地总面积的16.6%。

位于金沙江河谷的会理县侵蚀规模达到63.8%,其中干热河谷地区达到74%。

有关资料表明,金沙江年均输沙量约占长江上游的一半,其泥沙约有70%来自四川干热干旱河谷地区。

由于水土流失加剧,加之地处峡谷陡坡地区和岩石破碎地带,四川干旱河谷又成为长江上游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安宁河谷东岸西昌城区至泸沽段37Km内有泥石流沟31条,其中最大的一条黑沙河泥石流形成区原是一片原始森林,1850年西昌发生7.5级强烈地震,城镇被破坏,市民开始在此山上伐木建房,20多年后森林被毁成裸地,终于导致了1874年黑沙河泥石流大暴发,此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100年中,每隔一、二年即暴发1次,共毁灭村庄5座,死伤村民1000多人,冲毁良田200多hm2。

3.环境破坏严重,阻碍旅游业发展

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之一,旅游业正在形成四川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四川省的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都位于干旱河谷地区或必须经过干旱河谷地区,如九寨沟、黄龙寺、四姑娘山、米亚罗、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贡嘎山—海螺沟风景区等。

旅游胜地的优美景色与干旱河谷荒凉刺目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的破坏了旅游景观,进而损害了四川旅游品牌形象。

(三)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并不独立成带,镶嵌在河谷地带,但是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则是:

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下,同时区域内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1.四川干旱河谷地区产业结构单一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基本维系着典型的农耕社会特征,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极为落后。

在农业中,占主体地位的又是低效益的粮食生产和粗放经营的畜牧业。

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单一,过度垦殖和放牧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式必然愈演愈烈,进而使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恶化的矛盾不断加剧。

2.四川干旱河谷地区整体收入水平低下

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经济整体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而且,农村贫困和生态破坏互为因果,贫困落后的现实直接导致了破坏性开发行为的广泛蔓延,不断加剧生态危机;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又从根本上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致使贫困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重。

例如阿坝州四川干旱河谷集中分布的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金川、小金8个县中,有国定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5个,为四川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3.四川干旱河谷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与整体收入低下并存的是区域内各个县市之间的发展又很不平衡,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

以川西四川干旱河谷20个典型县区为例,2001年,有3个县(市)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17个县(区)人均GDP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4个县人均GDP少于2000元,人均GDP在2000——3000元的县有10个,3000——4000元的县有2个,4000——5729元的县有1个。

经济较发达的汶川县、西昌市、康定县等人均GDP已经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4川西干旱河谷典型县区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2001年)(单位:

万元)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DP(元)

西昌

475638

91502

163838

220298

8530

宁南

69150

30380

18550

20220

4051

布拖

27403

14917

2810

9676

1971

金阳

28996

16908

3394

8694

2092

雷波

46298

26853

5164

14281

2041

盐源

61749

31945

14719

15085

1955

木里

24432

12461

1598

10373

1977

茂县

36107

10058

13939

12110

3475

汶川

114598

11625

84010

18963

10343

金川

14398

5879

1622

6897

2102

小金

16566

5983

3217

7366

2154

康定

91681

7661

36446

47574

8645

丹巴

12132

3574

3567

4991

2155

雅江

6745

3089

853

2803

1661

九龙

13233

3871

6135

3227

2585

乡城

7273

2099

1835

3339

2755

稻城

7367

3273

1677

2417

2631

巴塘

10660

3672

2376

4612

2390

得荣

6330

1520

2085

2725

2682

汉源

11806

37740

33276

39800

3212

四川

44217600

9816800

17568600

16832200

5729

资料来源:

根据《2002年四川省统计年鉴》整理

农牧交错发展是四川干旱河谷地带农村经济主要特征,农业和牧业是农村居民主要生计手段,而林业是当地人主要生活能源供应源。

农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占主体,农牧业产值比重相对较高的县(区)也是经济不发达的县(区),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是这些地区居民的主要生存依靠。

林业则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影响,产值小、比重低。

在相对发达地区中,汶川县、盐边县、石棉县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工业)为支柱,西昌市、九寨沟县和康定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西昌市、康定县均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九寨则是世界级风景区。

其余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一产业比重大,对农业等依赖程度高。

农业是当地人主要生计来源,农业发展又依存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安宁河流域内各县东以及大渡河流域的汉源等河谷为宽谷盆地,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力高,单位产出高,因而,这些县(区)经济发展较好、当地农户收入水平较高;相反,在海拔较高、河谷狭窄的县(区),土地贫瘠,单位产出低,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

(四)四川干旱河谷的成因分析

从上述现象描述可以看出,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四川干旱河谷形成的自然因素

第四纪以来印度洋板块迅速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导致青藏高原与本地区急剧抬升,达1000m—3000m。

剧烈的构造运动伴随着一系列的断裂发生,形成了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源远流长的深切河流及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致使东南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印度洋季风两股气流受到阻拦,从南向北水分和热量不断降低,到甘孜州的德荣、巴塘一带形成我省著名的“雨影”地带,年降水量仅300mm—400mm的干旱中心。

四川西部干旱河谷分布随着青藏高原继续抬升,这一区域干旱可能进一步加剧,东南和西南两大季风气流也会相应减少,河谷气候呈变干变暖趋势。

以海螺沟为例,近40年海螺沟冰川向后退缩近500m,贡嘎山雪线从1957年到1979年间升高了100m—200m。

自然植被严重退化,半荒漠化在加剧。

由于这一区域系为高山峡谷,地质构造松软,构成滑波泥石流和地震的多发地段,金沙江流域成为长江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段,直接危及中游下游的国土保安。

2.四川干旱河谷形成的人为因素

四川干旱河谷的生态立地条件的形成和人类生产活动的传统模式构成是漫长的,从人为因素看,四川干旱河谷地区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之下,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只能主要靠不断开垦土地的努力来满足,结果必然是过度垦殖使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的危害因此而不断加重,历经以年代和世纪计算的时期以后,形成了干旱河谷旱、涝、洪及低温灾害、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低的现状。

以岷江上游的干旱河谷为例,根据史料记载,该地区宋代以前均为茫茫林海,到元代时森林覆盖尚有50%左右。

随着明、清两代5、6百年四川地区大量的垦殖活动,到20世纪40年代森林覆盖率已降至不到40%。

自50年代以来开展了近40年的机械化采伐,到80年代森林覆盖率降至不足20%。

除了国家计划内采伐以外,因当地人口剧增,建房和燃料的需要而乱砍滥伐的情况也是森林剧减的重要原因。

随着森林覆盖率迅速降低,气候和水文状况日益恶化,水土流失加快了干旱河谷的扩展和干旱加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又加快了干旱河谷的扩展和干旱加剧,植被稀少的土地进一步沙化和石质化,自然景观向半干旱、干旱荒漠转化。

在距离汶川县城不过几公里的沙窝子处出现山坡地积沙就是四川干旱河谷生态环境恶化的证据。

二、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现状及评价

近十余年来,国家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大了对干热河谷的治理,技术上取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沙漠化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植被逐渐恢复,取得了一些成效。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国家对西部生态建设投资力度的显著增强,为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治理实现新的突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但是当前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地区性的、短期性的,要取得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建设成果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一)四川干旱河谷生态建设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的生态治理工作就一直在艰难地向前推进。

自1989年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以来,四川干旱河谷的治理也进入了工程化建设时期。

从1998年起,中央加大了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重大工程,四川干旱河谷的治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1.四川干旱河谷生态建设的政策落实

西部实施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四大项目(长防工程、天保工程、国家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在四川干旱河谷区都安排有工程县,工程建设所制定配套的有关政策在工程实施中基本得到落实。

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工程建设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积极抓好政策落实。

例如宁南、会东、会理等地,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初期,均存在大面积退耕还林地集中个体承包情况,后期及时进行纠正,重新建卡,分配补助,人均退耕面积控制在3亩以内。

但是,上述各项工程以及农业、水保方面的建设项目,当地在工程建设的安排上,往往受“先易后难”的工程建设原则局限,河谷区的建设任务与规模多受到限制。

2.四川干旱河谷生态建设的组织形式

目前各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由各地林业部门组织建设,从宣传发动、规划设计到施工作业、检查验收均由县乡林业部门进行部署和安排。

退耕还林工程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以林业部门为主,在当地粮食、农业、水利、畜牧等各部门的配合下开展。

总的看来,近十余年来的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在组织形式上一直采用这种政府行业操作的办法,形式上较为单一。

3.四川干旱河谷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

林业、水利、农业等各方面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主要由国家投入。

而干旱河谷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较差,因此,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要求的地方配套资金,往往难以真正落实。

例如宁南葫芦口、会东热水河小流域的治理,当时仅靠国家给予长防林工程的每亩10元补助解决部分种苗,而大量的劳务由当地群众义务投工。

这种投入极低的工程在大范围的建设中,实际建设任务与计划有很大的差距。

近几年启动的天保、退耕还林、生态重点工程等,由于国家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因此地方在计划任务的实施上可得到较好的保证。

4.四川干旱河谷生态建设的工程管理

过去及当前在建的生态项目,在项目管理上一直采用行政管理、计划约束的传统办法,由省、市(州)、县直到乡镇,逐级下达年度工程建设任务、计划,下技工程专项经费,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工程建设质量、数量按照工程的有关办法进行检查验收。

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实施项目监理监察的环节。

5.四川干旱河谷生态建设的项目管护

项目实施后的管护效果,是关系项目成败的关键。

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施工后,后期的管护主要由乡镇林业站、村社承担。

其工程建设的质量、效果与基层站的人员状况、基本建设情况、管护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密切联系。

在干旱河谷区,大多数乡镇或片区建立有林业工作站,但是由于基础较差,交通不便,人员配备较少,工程管护的力度不够。

(二)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经过多年治理,在树种选择、造林方法、抚育管理等重要方面进行了大量颇有成效的探索,当前也在少数地方创造出了一些小规模的成功示范典型。

从各地实地考察的情况看,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治理工作与过去相比已经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

1.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展

随着“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先后启动实施,四川干旱河谷各地区的生态建设规模不断扩展。

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目前已完成荒山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20多万亩,退耕还林还草92万亩,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37万余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16%。

生态治理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水平。

2.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

国家为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直接注入了大量资金,确保了四川干旱河谷地区建国以后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的全面及时启动。

例如四川省黑水县大口为5.6万人,仅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一项国家直接投资累计就已达到1600多万元,投资力度应当是比较强的。

3.四川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的技术支持增强

由于有相对较多的资金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