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371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九.docx

配套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九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9·贵州中考模拟)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为(  )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2.(2018·山东初一期末)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过一个政权,根据提示语刘秀、光武中兴、定都洛阳。

可判断这个政权是

A.西汉

B.新朝

C.东汉

D.东晋

3.(2019·江苏初一期末)下列历史现象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的是

A.“光武中兴”

B.农民起义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时局动荡不安

4.(2017·河南初一期末)25年,重建汉朝政权的是

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备

5.(2019·河南中考模拟)下列图片中文物呈现的内容,共同描绘了中国古代

A.丰富的社会图景

B.激烈的征战场面

C.繁忙的生产景象

D.盛大的出行场景

6.(2018·云南初一期末)东汉末年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交替专权的是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将军

C.将军和宦官

D.将军和皇帝

7.千古帝乡,智慧襄阳。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康乾盛世

8.(2019·福建初一期末)“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9.(2019·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初三月考)某同学依据朝代更迭示意图(如:

下图)概括时代特征。

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2019·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中考模拟)刘秀被毛泽东称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三最”皇帝。

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

A.下令释放奴婢B.“兵皆罢归家”C.惩处贪官污吏D.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11.(2018·北京初一期末)下面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12.(2018·山东初一期末)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废除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等,社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光武帝实施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惩治贪官污吏等措施,社会出现“光武中兴”的景象。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得以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B.释放奴婢、整顿吏治

C.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D.合并郡县、注重节俭

13.(2018·江苏初一期末)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初

C.公元前1世纪初

D.公元1世纪初

二、综合题

14.(2018·江西初一期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材料一: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今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当斩。

材料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请根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什么治国思想?

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2)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是哪次农民起义?

两次爆发农民起义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王朝兴亡的感想或启示。

15.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195年。

材料一刘秀勤于正事,“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朗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

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

期间国势昌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

他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材料二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

材料三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

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

三十六方的教众,有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

——江建忠《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漫漫中兴路》

(2)材料三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

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

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3)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就是光武帝。

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农婢,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根据题干判断这个政权是东汉。

C项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下列历史现象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光武中兴”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开创的治世局面,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故A符合题意。

东汉后期,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故B不符合题意。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故C不符合题意。

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各地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否定型历史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

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

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经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5.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记录了战国时代贵族生活的情境。

顶与底有神兽环绕,静默的壶身上,能听见厮杀与吼叫,这里是一个战场;“东汉出行壁画”,生动地形象再现了汉代社会的生态;“东汉弋射收”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因此图片共同描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图景。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只是反映一个方面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6.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所以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7.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故C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汉代出现的盛世,故A项错误。

贞观之治是唐代出现的盛世,故B项错误。

康乾盛世是清代出现的盛世,故D项错误。

排除ABD,故选C。

8.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由于继位的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选项C符合题意;地方豪强独霸一方,属于汉初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朝中大将篡夺皇位,是五代十国的特征,选项B不符合题意;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每个朝代都有,不属于典型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秦朝到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西汉,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因此“秦朝到东汉”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惩处贪官污吏,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允许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ACD三项的内容都是刘秀的政策,不符合题意;“兵皆罢归家”是汉高祖采取的措施,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突出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提倡节俭,整顿吏治,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光武中兴”。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相同点是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A符合题意,BCD不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

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

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多少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多少年。

公元纪年中的一个世纪为100年。

世纪又分前期(初期)、中期和晚期。

公元25年应该为公元1世纪初期,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综合题

14.

(1)为政以德(仁);儒家。

(2)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大起义;共同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导致政治黑暗,没有为政以德。

(3)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根据材料二“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今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当斩”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根据材料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黄巾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东汉黄巾起义的口号。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两次爆发农民起义的共同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导致政治黑暗,没有为政以德。

(3)秦朝和东汉爆发农民起义的共同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导致政治黑暗,没有为政以德。

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15.

(1)释放奴婢和镜子残害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光武中兴。

(2)黄巾起义;太平岛;这是一次有计划、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

这次起义是利用宗教组织发动起来的,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3)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时局动荡不安,人民反抗情绪日益严重,爆发了黄巾起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

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可知刘秀在位时释放奴婢和镜子残害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秀是光武帝。

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

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起义。

这次起义的特点是这是一次有计划、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

这次起义是利用宗教组织发动起来的,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3)根据材料二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于是爆发了黄巾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