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192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docx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

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浅见

  摘要:

本文在认真分析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河流生命流域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由于没有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因而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能不能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统筹解决河流治理开发中的各种问题,坚持治理开发和管理保护并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流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永续发展。

一、河流生命

河流是大气环流和地球下垫面共同作用的产物。

地球上的水以液、固和汽等形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中,构成了地球的水圈。

水圈中的水蒸发成水汽并随气流运动输送至各地形成降水,一部分降水蒸发、一部分降水下渗,还有一部分降水形成地表或地下径流,并最终回归大海。

这样一个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蒸发下渗、地面和地下径流形成的往复循环过程,构成河流的基本水循环。

河流生态系统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属流水生态系统的一种,是陆地和海洋联系的纽带,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主要作用。

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相关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子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并具有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源汇功能等多种功能。

河流生态系统水的持续流动性,使其中溶解氧比较充足,层次分化不明显。

河流生命应是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生存和良性循环,包括河流全部生态要素——基本水量、水生生物、稳定的河道、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等。

河流作为天然地表水流,以一定的基本水量在固定的河道内,以稳定的、正常的水流动为特征。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它由水流及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的生命系统。

河流又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生命系统,它由河流源头、湿地、通河湖泊,以及众多不同级别的支流和干流,组成流动的水网、水系或河系。

河流还是一种开放的生命系统,包括它的水道系统和流域系统。

它们之间有大量的、迅速和丰富的物质生产和能量交换。

这也是河流生态结构的重要方面,是河流生命的必要条件。

其中河流中的植物系统,流域的植被系统特别是森林,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河流生命运转和生存起着关键作用。

河流系统与流域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流域的人工生态系统,如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其他生产系统,它们是与河流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与河流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应该看成是河流生命系统的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因素的动态过程对河流生命也有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河流的生命本质就在于河流水循环系统中周而复始流动的水,这个系统包括海洋~大气水~河川~海洋之间的平面循环系统,也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立体循环系统。

正是有了河水在大海、空中和河川之间的循环流动,及其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降水之间的持续转换和密切联系,才有了河流生态系统的产生、维持和繁荣。

河流健康生命是指河流的生机与活力,河流所具有的正常功能和作用。

是在兼顾河流自身需求和人类需求前提下,河流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持的能力。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即是以顺应河流生命运动自然规律为原则,通过调整人类对黄河的行为方式,使河流能够为本流域及相关地区的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一条健康的河流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能保持常流不息的基本水量、保持水沙协调和良好水质、安全排泄洪水泥沙,且能满足人类和其它生物等一定程度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对外界干预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或适应能力、河流本身和流域面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因此,应使干流水循环保持连续、水系保持基本完整且能够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群繁衍生息,保持生态平衡。

河流生命的特征主要反映在:

一是河流具备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能力,这是所有生命体最基本的特征。

实际上,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在河流水循环中,水的物理状态、水质、水量等都在不断变化,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等环节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二是河流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

从地质年代讲,每条河流都将经历生长、发育和衰亡的演变过程。

以黄河为例:

据考证,在距今6000万至240万年间,目前黄河流域所在区域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板块下沉者成为湖、上升者成为山,之后的地壳运动又把一个个独立的湖联接成内陆河,然后进一步演变形成今天的黄河。

三是河流具有进化能力。

随着气候和地壳的不断变化、人类对河流干预不断增强,地球上每条河流都将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包括水沙条件的变化,以及与水沙条件相适应的河床形态调整。

四是河流具有对外界刺激的强烈反应能力。

河流的水循环规律取决于大气环流机制和地球下垫面状态,二者的任何改变都将深刻影响河流水文循环的路径和过程。

几十年来,黄河流域水沙形势和河床演变形势的重大变化正反映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叠加效应。

河流生命的核心是水,命脉是流动,河流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的持续生产和再生能力,即河流可以自然地、有规律地、持续地产生水并再生水;二是自然流动能力,即维持河流自然水循环的能力,保证河流连续而有效的自然流动的能力;三是自然生长及自我修复能力,即自然养育一定量的水生生物并维护修复水生态系统平衡的能力;四是供水能力,即自然公平地供应水资源的能力,包括人类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五是自然造地造景能力,即培育和维持流域湿地、盆地、河口土地和河流自然景观的能力,包括依附于河流和滨海的生物系统、河口淡水湿地和河道内湿地等;六是排洪能力,即排泄洪水的能力,包括河槽的过洪能力和堤防的抗洪能力;七是水流挟沙能力,即排泄泥沙的能力,包括河槽的过沙能力和堤防的抗沙能力;八是承载能力、纳污能力、净化能力,即承载一定的污染物、抵御一定程度污染和净化一定量污染物的能力。

  二、流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流域可持续发展应是在维持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资源整体平衡、良性循环、功能良好的同时,充分满足流域现代及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使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

一般来说,陆地上的水是以流域为单元、以江河湖泊为载体存在的。

流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地理单元和水系,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水量与水质相互依存,水的开发利用各环节紧密联系。

其本身又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模式、文化传统、生态环境景观和水循环规律。

流域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河流中的水是这个循环中的重要载体,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其得到发展。

因此,以流域为单元研究流域圈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规律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应是保持整个流域发展的公平性、安全性、舒适性、持续性,达到人水和谐,保证流域的食物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

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的全面发展,而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是一切发展的基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生态环境改善,还是粮食供给、经济发展等等,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因此,应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坚持人水和谐相处。

即“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不得危及其它物种的生存、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原则。

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价值选择和最终归宿。

我们都有公平分享流域环境资源的权利,也同样都负有保护流域生物资源的责任。

在治水中尊重自然规律。

在防洪减灾方面,要科学安排洪水出路,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方面,要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要加强预防、监督和治理,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要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尤其要严格管好饮用水水源。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统筹国民经济和水利发展,统筹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统筹解决不同领域水利发展中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源泉,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全过程;因此,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环境伦理追求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

“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变自然物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所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与自然界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合理协调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再生产。

四是坚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即“热爱自然和自然美,尊重其它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隐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去有些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人可以任意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

从而造成对自然大肆无节制的索取掠夺,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因此,一定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将仅仅面向人类自身的价值观扩大到大自然,承认包括动物物种在内的整个自然具有自身的价值,承认生物不同物种之间在他们相互依存这种意义上有平等的价值和平等的生存权利,承认生物界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价值大小和高低的差别。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看,尊重生命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旋律。

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类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

因此,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维护自然的完整和多样,不再把自然作为剥削、统治的对象,而应该视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和伙伴。

五是坚持生态环境优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要坚决维护流域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和健康,按国际通行标准,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不应超过40%,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总量不能超过相应区域的环境容量,各类有害物质即使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也不应对人类或其他生物产生危害,保持物种多样性,使流域内保持一定的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提升到压倒一切的高度,为盲目扩张的人类活动限定一个不可逾越的“保护区”,把流域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合理开发利用,打造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使生物与人类一样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

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河流的价值,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达到河流生命的健康,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六是坚持按自然和社会经济规律办事。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

每一条河流对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河流生命的负荷只有在其承载力的范围内,才能保持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因此,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必须把河流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以水资源供需平衡为基本条件,确定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规模。

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有计划地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

同时,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拉动作用,不断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七是坚持公正公平,包括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不同区域之间的人的公平、河流与人的公平,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

人的权利与河流的权利常常会出现矛盾,需要按公正的原则实现权益的合理分配。

  三、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河流健康生命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现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维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纽带,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物种的进化、气候的变迁、地貌的变化都与水的运动与循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不论是古代文明的摇篮,还是现代文明的居地,都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和水环境。

大江大河为流域地区的人流、物流提供了舟楫之便,为两岸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都“逐水而居”,早期的文明也多是以河谷为基础,扩展到全流域或其他流域发展起来的。

曾经依傍着良好的水土资源、环境,在农业文明阶段创造的闻名于世的西亚巴比伦文明、地中海腓尼基文明、北非撒哈拉文明、中国楼蓝文明等等,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都是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违背水利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原则而相继消亡。

昌盛时期的中国,莫不以水利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

现今许多国家都沿河建立了工业走廊,形成了沿河产业带。

截至1999年底,我国共有668座城市,其中638座城市受河流的恩泽,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会城市都傍河而建。

充分说明古之发展源于流域,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流域,可持续发展也要依赖于流域。

河流可以涵养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保证各种生物链条的正常衔接和平衡,促进生态功能的优化和加强,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它既富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又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

在河流的价值中,一部分是实物型的生态产品,即可直接消费的产出和服务,包括河流直接提供的食品、药品和工农业所需材料,也包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其经济价值可以在市场流通中得到体现。

另一部分是非实物型的生态服务,包括生物群落多样性、环境、气候、水质、人文等功能。

即对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支撑功能,也是对于人类的服务功能。

包括河流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水分的涵养与旱涝的缓解功能;对于洪水控制的作用;局部气候的稳定;各类废弃物的解毒和分解功能;植物种子的传播和养分的循环。

此外,无论是高山大川、急流瀑布还是潺潺溪流以及荷塘秋月,其本身具有的巨大美学价值,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心理依赖和审美需求。

在历史长河中,河流自然遗产财富是几千年人类文学艺术灵感的源泉。

2、河流对人类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河流是运动于时空之中的客观实在,它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有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目的性和内在价值,它在地球系统中的生存,是在与其他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实现的,并以生态规律自发的作用进行适应性配合和调节,而且它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

淡水资源或者河流的效用价值,是以河流的健康生命为基础和前提的;一旦河流自身生命系统发生危机,以河流为依托的其他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其效用价值也就会消失,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繁衍生息的生命力也将逐步衰竭。

人类社会一旦违背了河流的生存发展规律,对其过度索取,超过河流的承受限度,它就会对人类施以强烈的报复。

近年来,气候异常,接连出现长江大水、黄河断流、沙尘暴肆虐等自然灾害都与人类侵害自然、过度索取有关。

当前,水利所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表面上都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

因此,要使河流为全流域庞大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提供持续支撑,就必须先使河流自身具有健康的生命形态,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保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3、流域可持续发展是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有力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也是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的统一整体。

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使流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平衡持续发展,保持流域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持河流健康生命。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河流的生命健康。

以黄河为例,二十世纪以来,黄河的生命正在受到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严重影响,人们从喜忧参半的黄河流域发展进程中发现,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是一部征服、统治包括黄河在内的自然环境的历史,这种以“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自由”、“人类压倒自然”作为首要价值观念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使人类饱尝了“先污染后治理”和不可持续发展的苦果,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的不可持续的黄河流域发展方式不仅在制约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而且在破坏黄河流域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由于日趋严重的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生命遭遇了严重的削弱和挑战。

流域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再突破黄河生命的底线,使黄河不断受到断流和洪水等威胁,黄河流域出现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等危机,这都是人类大肆向黄河掠夺索取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因此,必须坚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自然和经济规律,实行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严格保护、有效治理和系统管理,采用科学的、技术的、工程的、文化的、教育的、宣传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方法、途径和措施,加快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依靠制度变革推进水利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从“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环保产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坚持推进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的食物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使河流永葆生机和活力。

3、河流健康生命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河流的健康生命,河流的健康生命也离不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而水是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河流健康生命的纽带和基础,只有实现人水和谐才能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河流健康生命。

因此,要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河流的价值,不仅确认河流对人的价值,而且确认河流的内在价值;不仅要求流域人们相互尊重,而且要求人们热爱河流、尊重河流生命;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且人与河流之间的和谐共处。

人从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使河流的合理利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一方面承认自然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源意义,把遵循生态规律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承认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基本权利。

人类社会应该有更美好的未来,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又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保护自然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遵循生态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四、河流健康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

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干旱缺水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

但是,大规模的开发水资源和污染问题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也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水资源领域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洪涝灾害频繁。

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发生大洪水,局部地区的洪水每年都会发生;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在中国大陆登陆;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突发性山洪灾害也很突出。

我国有大约65%的GDP、42%的人口、30%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分布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受到洪水威胁。

2、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而耕地仅占全国的36%,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则分别为20%和64%。

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5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2000万公顷,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3、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

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4、水污染和水环境日益恶化。

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2/3,城镇生活污水占1/3),比1980年增加了2倍多。

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409个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符合三类以上水质标准,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

劣五类水质占30%,属严重污染,基本丧失使用功能。

目前,全国尚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一些城市的饮用水问题比较突出,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超标,其中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

5、用水效率不高,水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

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而先进国家为甚至,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75%~85%。

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

此外,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