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1153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5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docx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知识点回顾

第2课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知识点回顾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①       庞大;②人均资源不足:

相对数量少,经济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③环境问题严重:

污染由   向    蔓延,生态破坏程度在加剧。

2.措施:

走       之路。

3.实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这是全球第一步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议程》。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

①概念:

建立在物质不断       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②核心:

提高经济效益。

③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④资源利用方式:

环境友好方式。

⑤原则:

资源输入      、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      。

⑥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可持续发展模式

①工业模式——      

评价过程:

从原料生产——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

环境效益:

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控制了污染,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

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大有作为。

②农业模式——       

原理:

生态系统的观点

方式:

调整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新能源。

目的:

形成了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梳理答案:

人口基数   城市  农村  可持续发展  循环利用  减量化

再生资源化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产业结构

即时训练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B.循环经济遵循“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

 C.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D.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中不会有废弃物排放

2001年8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宋瑞祥把“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匾牌郑重地交到广西贵港市市长梁胜利手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正式启动,也预示着中国开始探寻21世纪的绿色工业文明之路。

据此判断3~4题。

3.广西“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B.大面积肥沃黑土分布

C.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D.地处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4.生态工业园区这一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考虑了              ()

A.自然条件         B.环境因素   C.工业联系         D.交通运输

核心突破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1)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2)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调整产业结构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开展综合利用

促进农牧业发展,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施肥结构,有效保护土地资源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沼气、太阳能、省柴灶的利用,使生活用能基本得到解决

跟踪训练

北京此次申奥成功的基础工作,就是塑造了北京的新形象,特别是北京奥申委提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个主题,更是打响了北京申奥品牌。

北京市政府在“2002年首都绿化建设总动员大会”上提出,在五、六年内把北京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

据此回答1~4题

1.“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 ( )

A.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属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在2007年以前,北京市的林木覆盖率将达到50%,人均绿地50平方米。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林木覆盖和人均绿地的是  ( )

A.善待树木,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B.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

3.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是(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

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报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到2008年,北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将使用清洁燃

4.下列就北京市应结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个主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

是()

①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特色,如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绿色食品业 

②发展传统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使之成为政治、文化、工业中心 

③调整第二产业,限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把污染企业迁出,发展建筑业,可适当发展

食品加工业 

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饮食业、商业、信息业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特别提示

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艰巨,近年内人口出生率回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3)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

(5)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2.资源问题:

(1)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2)耕地供需矛盾加大,非农业用地日益增加,耕地逐年减少。

(3)能源供需矛盾加大,油气短缺问题严重;大宗矿产储量的损耗速度远大于年增长速度,现有矿山生产能力将有较大的下降;浪费资源严重、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4)用材林消耗量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

草地资源综合优势和潜力未能有效发挥,过度超载、乱砍滥伐、草地荒漠化严重。

3.环境问题:

(1)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剧。

大中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日益明显,个别城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现象。

(2)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各主要城市单相思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近海海域污染加重。

高考回望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2)

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为防止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建设巨大的生态工程是。

(3)

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治理措施是。

(4)

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治理措施是。

(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和、_______________所成,这些都是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于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深刻的环境危机,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我国的发展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题以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为切入点,考核学生对我国各地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生产原因、治理措施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重大措施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三北”防护林(3)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植树种草(4)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危害综合治理,回收利用或减少排放量(5)环境危机人口压力资源短缺

拓展引申: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我国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007·广东高考)下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自我检测

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读图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

试说明其原因。

2.图二中

地和

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探究答案:

1.该地区生态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

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

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造成

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造成

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沙漠化。

课时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1~3题。

1.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读下图,完成4~6题

 

4.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

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5.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6.图中“神黄”铁路运输的物资中,运量较大的物资可能是()

A.煤炭B.机械产品C.棉花D.粮食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

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7题。

 

7.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D.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读某地径流、水蚀统计图,回答8~9题。

8.该地()

A.雨水下渗逐年减少

B.地表破坏愈加严重

C.河流含沙量居高不下

D.植被逐年增加

9.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林B.退耕还湖

C.退耕还牧D.毁林开荒

二、双项选择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回答10~11题:

10.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A.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B.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

C.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D.多投入,多产出

11.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

D.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

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

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

1954年能蓄水314亿米3,1983年能蓄水187.4亿米3,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米3。

根据本段材料和下面两张图,回答12~13题。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12.50年来,洞庭湖水系的最大变化是()

A.面积减少,深度不变B.面积减少,深度变浅

C.调节能力变小D.调节能力变大

1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

A.在长江中上游植树造林B.退田还湖

C.在出湖河道口筑坝D.调节气候,减少暴雨

三、综合题

14.材料一: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材料二:

北方15个省(市、区)2005年1月平均气温及采暖耗能变化图

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偏高/偏低),图中1月平均气温偏高比较明显的两个省区其采暖耗能分别减少了和。

(2)我国北方冬季气温总是比南方高,采暖耗能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

南方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是。

(3)《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生态持续发展原则

(4)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有

(5)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是()

A.澳大利亚B.俄罗斯C.美国D.法国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沉降平均速度最快的地区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

(2)由于地面沉降,可能给A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3)图示地区所在的经济带(圈)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在发展工业的自然条件上存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4)为了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图中A城市在区域经济中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部门有哪些?

(至少具体说出两点)。

(5)分析A城市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课时提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早期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制约作用较强

B.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

C.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被动适应自然

D.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始于20世纪70年代

“煤”变“油”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

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

据此完成2~3题。

2.硫、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放射性污染B.臭氧层空洞C.酸雨、酸雾D.重金属污染

3.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工程,是因为    ()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

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

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煤炭资源过剩

A.

B.

C.

D.

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

据此回答4~5题。

4.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

5.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要求       ()

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

②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③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

④产品的加工、包装和储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右图显示了2001年至2005年格陵兰岛某冰川末端不断消融后退的“足迹”。

读图回答6~7题。

6.在2003年左右,M处的环境属于                     ()

A.社会环境 B.人工环境

C.自然环境D.人类环境

7.引起格陵兰岛冰川末端不断消融后退的主要原因               ( )

A.温室气体增加B.太阳辐射增加

C.臭氧层空洞扩大D.酸雨危害严重

读表,分析回答8~9题:

美国、日本、中国产业产值比重及其能源消耗比重对照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值比重

能耗比重

产值比重

能耗比重

产值比重

能耗比重

美国

1.62%

————

24.93%

36.7%

73.45%

63.3%

日本

1.48%

————

32.13%

47.1%

66.39%

51.0%

中国

17.63%

4.7%

49.42%

69.7%

32.95%

21.2%

8.由表得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国第三产业的能耗比重均大于产值比重

B.各国第二产业的能耗比重均小于产值比重

C.就产业所创造的产值而言,第二产业是高耗能的

D.就产业所创造的产值而言,第二产业是高耗能的

9.我国为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能源消耗量翻一番的目标,关键是()

A.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第二产业的投入

B.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第三产业的投入

C.调整产业结构,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D.调整产业结构,限制第一产业的发展

二、双项选择题

10.读图,若甲代表自然环境,乙代表人类社会,则箭头a可能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为()

A.利用风力发电B.排放工业“三废”

C.治理荒漠D.开采煤炭资源

11.根据苏州市工业园区循环链两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例模式都侧重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循环效应

B.来自临近工厂的污水,可以共用处理设施

C.此两例模式中的主导产业,都应大力支持和发展

D.由图可知,造纸工业是苏州市的主导产业,应加以保护

读“两种类型的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以水资源为例,图中所示发展中国家                  (  )

A.技术落后,人均使用水资源的数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小

B.使用单位水资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小,最终对环境的影响却不小

C.人口过多,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大,容易出现水资源危机

D.对水资源的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13.以能源为例,图中所示发达国家                    (  )

A.能源消耗总量大,产生的污染问题也大

B.由于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对地球产生的危害小

C.使用单位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对环境总的影响小

D.人口数量少,但人均消耗的能源数量大

三、综合题

14.下图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该地海拔最高500米,低山丘陵广布,土壤多为酸性红壤,森林覆盖率45%。

结合图回答:

(1)图示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地区。

(2)根据图中信息,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地聚落选址有哪些好处。

(3)近年当地建材工业发展迅猛,效益高。

有人建议在附近的山岭建采石场。

请你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明开山采石会导致的不良后果。

(4)请你为该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5.近二十年北半球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变化较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反映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这样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2)图2反映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怎样变化。

(3)结合图3谈谈植被覆盖率增加后对地区小气候的影响。

第1课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即时训练

1.C解析:

由于地处盛行西风的下风向,受西欧工业国酸性气体排放的影响,北欧的酸雨很严重;巴西的热带雨林破坏是引起全球关注的问题。

2.B解析:

约翰内斯堡是在开发金矿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

3.D 解析:

封山育林,定期开禁有利于森林资源的更新与再生。

4.C 解析: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还会影响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如酸雨随大气运动影响到其他地区等。

这些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跟踪训练

1.C 解析:

箭头Ⅱ表示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箭头Ⅲ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2.D 解析:

图中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③④表示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的生存空间、物质能量。

3.A 解析:

如果人类无限度地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并向环境中大量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各类环境问题。

4.A 

高考回望

解析:

获取图表信息,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初步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提出预防措施等。

酸雨多发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同时也存在气候湿润、降水较多等一定的自然原因。

赤潮主要人类活动大量生活废水、农业废水、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后形成的;同时也存在气温高、生物繁殖快、水域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等自然原因。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

(1)图一折线显示,酸雨的发生频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注意用词准确,一定要表达出“波动”“总体上升”的特征。

(2)潮汐、洋流、热带气旋等自然现象,会搅动海水,促进水体的流动,加强污染物的扩散,增强海水的自净能力,因此会降低赤潮的发生次数。

本题同样要注意避免漏选。

(3)图一、图二已经暗示当地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工业活动、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此问同样在第二小题的选项中,已经暗示出答案。

(4)对水体污染的防治,学生可以从污染物的源头、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法制监管、宣传教育等管理手段上分层展开,只要是合理可行的见解均可。

答案:

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E 

3.问题:

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

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课时达标训练

1.C 解析:

①箭头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获得物质与能量,④箭头表示人类在消费活动和新陈代谢过程中排放废弃物,②箭头表示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③箭头表示环境将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2.B 解析:

持续性原则强调的是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