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092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

《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docx

初中数学所有概念和公式

 

一、数

正数:

正数大于0

负数:

负数小于0

1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负数整数包括:

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包括:

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包括:

整数,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

数轴:

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任何一个有理数(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点和数是一一对应的

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的相反数;两个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就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两侧,且与原点距离相等数轴上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绝对值:

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相加,不变符号,绝对值相加

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得0;不等,符合和绝对值大的相同,绝对值相减

一个数加0,仍是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的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有理数除法法则:

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的负,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

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结果叫幂;a是底数;n是指数;an读作a的n次幂

有理数混和运算法则:

先算乘方,再乘除,后加减;括号里的先算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有正负之分。

算数平方根:

一个正数

x的平方等于a,即x2=a,则x是a的算数平方根,读作“根号a”

0的算数平方根是

0

平方根:

一个数

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则x是a的平方根(又叫:

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互为相反数;

0只有一个,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

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一个数

x的立方等于a,即x3=a,则x是a的立方根(又叫:

三次方根)

每个数只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是正数;

0的是0;负数的是负数

开立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

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包括有理数,无理数。

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相同和

有理数的。

实数的运算法则和有理数相同。

计算后出现带根号的无理数要化简,

使被开方数

不含分母和开得尽的因数

二、式

 

代数式:

用基本运算符号连接数字或字母的式子;单独的数字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单项式:

数字和字母的积;单独的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叫常数项

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

0

多项的次数:

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

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括号运算符号不变

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括号(一级运算)运算符号变

多重括号,由里面的括号开始去

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整式加减运算:

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知道式子最简

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如

am?

an=am+n(m、n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如

(am)n=amn(m、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等于积中每个因数乘方的积,如

(ab)n=anbn(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的除法: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如

am÷n=am-n(m、n为正整

数,a≠0,且m>n);a0=1(a≠0);a—p=1/ap(a≠0,p是正整数)

整式的乘方:

单项式与单项式,把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加,其余字母连同其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成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积相加多项式与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的每一项,再把积相加

 

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

(a-b)2=(b-a)2=a2-2ab+b2(a+b)2=(-a-b)2=a2+2ab+b2

整式除法: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商相加分解因式: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公因式:

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

提公因式:

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的乘积完全平方式:

形如a2-2ab+b2和a2+2ab+b2的式子运用公式法:

把乘法公式反过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表示成A/B。

A为分式的分子;B为分式的分母(B不为0)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值不变约分: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变形最简分式:

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

分式乘除法法则:

分式相乘,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加减法则:

同分母分式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异分式先通分,再加减

通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分式化为同分母分式的过程;通分时常取最简公分母分式方程: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

增根:

使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的原方程的根;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三、方程(组)

等式: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等式具有传递性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

一个方程中,只含一个未知数(元)

,且未知数的指数为1(次)的方程

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结果还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的数),结果还是等式

移项:

从方程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

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所含未知数的项数的次数都是

1的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它们成对出现

代入消元法:

简称“代入法”

,将其中一个方程的某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

示,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中,

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

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加减消元法:

简称“加减法”

,通过两式相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的方法

图像法:

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一次函数图像的关系,

找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求解的方法

整式方程:

等号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化成

ax2+bx+c=0(a≠0,a,b,c为常数)

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

公式法:

对于ax2+bx+c=0(a≠0,a,b,c为常数),当b2-4ac≥0时(当b2-4ac≤0时,

方程无解),可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求解的方法

分解因式法:

又称“十字相乘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另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

因式的乘积时,求方程的根的方法

四、不等式(组)

不大于:

等于或小于,符号“≤”,读作“小于等于”

不小于:

大于或大于,符号“≥”,读作“大于等于”

不等式:

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不等有传递性(除“≠”

不等式基本性质:

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变

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解集: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的统称

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的左右两边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1

的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组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解不等式组: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不一是无解

五、函数

函数:

有两个变量x和y,给定x值就对应找到一个

y值

函数图像: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

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直角坐标系里描出它的对应点,所以点组成的图像

变量包括:

自变量和因变量

关系式:

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表格法:

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图像法:

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比较直观

 

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由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的;两条坐标轴把平

面直角坐标系分成4部分:

右上为第一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左上第二,左下第三

坐标:

过一点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所对应的数a、b,则(a,b)

坐标加减,图形大小和形状不变;坐标乘除,图形会变化

一次函数:

若两个变量x,y的关系能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

正比例函数:

y=kx+b(k,b为常数,k≠0),b=0的时候,即y=kx,其图像过原点

一次函数的图像:

k>0直线向左;k<0直线向右。

与x轴(-b/k,0);与y轴(0,b)

反比例函数:

若两个变量

x,y的关系能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x不为0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k<0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

y随x增大而减小

k>0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

y随x增大而增大

二次函数:

两个变量x,y的关系表示成

y=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

函数图像是抛物线;

a>0时,开口向上有最小值,a<0时,向下有最大值

y=a(x-h)2+k的图像,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与

a,h,k有关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是ax2+bx+c=0的根:

0,1,2个

六、三角函数

正切(坡比):

Rt△ABC

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记做

tanA;tanA越大,梯子越陡

正弦:

∠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记做

sinA;sinA越大,梯子越陡

余弦:

∠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记做

cosA;cosA越小,梯子越陡

锐角A的正切、正弦、余弦都是∠

A的三角函数

仰角:

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

俯角:

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

特殊的三角函数值

tan30o

sin45o

cos60o

 

七、统计和概率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字写成a*10n的形式的记数方法

统计图:

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的图

扇形统计图:

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扇形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

小;在扇形统计图中,每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与3600的比

条形统计图:

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

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确定事件包括:

肯定会发生的必然事件(P=1)和一定不会发生的不可能事件(P=0)

不确定事件: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0

 

有效数字: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的数字

游戏双方公平:

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算数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最常用,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

数据按大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跟其他数据关系不大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普查:

为了一定目的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考察对象全体叫总体,每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抽样调查: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叫样本(有代表性)

随机调查:

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总体中每个个体被调查的概率相同

频数:

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

频率:

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级差:

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计算公式s2=[(x1-x)2+(x2-x)2+⋯⋯+(xn-x)2]/n=(x12+x22+⋯⋯+xn2-nx2)/n

标准方差:

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一组数据的级差、方差、标准方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利用树状图或表格方便求出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两个对比图像中,坐标轴上同一单位长度表示的意义一致,纵坐标从0开始画

 

几何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

48

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

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

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

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

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

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

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

S=(a×b)÷2

67

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

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

正方形性质定理

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

正方形性质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

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

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

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83

(1)

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

b=c:

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

b=c:

d

84

(2)

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

(或两边的延长线)

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

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

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SAS)

94

判定定理

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SSS)

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