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8280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docx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种题型重点在加黑好找啊

[单选][简答]政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

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持社会政治实体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2、特点:

A、历史性。

各国的政治制度都具有历史性。

一方面,它是在一定条件下随国家产生而形成的,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政治制度又是随着各国历史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更替而变化的。

B、稳定性。

政治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而且是被国家的经济制度决定的,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一社会集团的主观意志的规定。

C、强制性。

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仅有法律予以规范,更重要的是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任何人都必须服从,遵守有暴力做后盾的政治制度。

D、合法性。

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由统治者通过制定的根本大法(宪法)予以规定的,因此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具有法律依据。

[简答]为什么说在社会各项制度中,经济制度起根本的决定性作用?

1、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

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制度;2、社会各项制度必须和经济制度相一致。

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政治制度的性质,二者性质上是一致的,不一致就要产生矛盾和冲突。

[单选]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

1、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A、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B、社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二者性质上是一致的。

2、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制度的关系:

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主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单选][多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单选]从狭义的角度,可以将政治制度理解为政治统治的性质和政治统治的形式的总和,即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单选]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单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单选]《中华人民共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于2006年。

[单选]行政机构改革的原则是高效、精简、统一。

[单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五次行政机构改革。

[多选]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包括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城市社区居民民主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多选]当代中国行政制度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一般行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浥制度。

[多选]邓小平关于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多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确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简答]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1、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2、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对政治制度及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决策活动、实施活动有重要作用;3、思想文化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活力;2、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3、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4、实施公务员制度;5、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9、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10、依照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

[多项][简答]当代中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主要弊端:

1、官僚主义现象;2、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3、家长制现象;4、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5、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多项][简答]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1、政治体制:

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它受政治制度制约,也影响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实施和巩固;2、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简答][论述]学习、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意义:

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内容;2、进一步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自觉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3、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主议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从而吸收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建设优秀成果的同时更自觉的维护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4、明确中国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掌握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单选][多选]1949年根据《共同纲领》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国家政权,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

它具有较多过渡性和不完备性。

1956年底,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在上层建设领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和一系列具体制度也基本确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单选][多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发展时期:

1、1956年-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单选][多选]近代中国的社会的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特点:

1、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2、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3、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一样,深受三大敌人的剥削和压迫;4、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简答]人民民主专政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

1、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主要论述;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3、1954年9月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宪法载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4、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简答]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4、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民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党的领导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全面恢复和加强;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4、国家立法、司法、监督制度也进一步完备,法制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简答][论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

1、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

2、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这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基本职能,也是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

[单选]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彰,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统一领导国家政权的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单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

[单选]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标志是1956年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单选]在“文革”时期,代替国家政权机构的是革命委员会。

[单选]1982年颁布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多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产生政务院、最高军事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

[多选]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职能有制定国家法律、监督法律执行、任免最高国家机关负责人、订立对外条约。

[多选]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我国相继建立的政治制度有政党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

[多选]国家制度是一国的根本制度,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的地位;表明国家的政权性质;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多选]与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

[多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统一的爱国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单选]国家形式:

国这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也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和国家治理形式。

[多选][简答]国家政权形式即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之分。

1、君主制。

君主政体又有专制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之分,君主立宪制又分二元制君主制立宪制和议会制立宪制。

2、共和制。

共和制政体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多选]国家结构形式:

指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即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之间权力关系的形式。

一般分单一制和复合制。

联邦制国家是复合制国家的主要形式。

[单选][多选][简答]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制度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的规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国家行政机关、军事领导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

2、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简答][论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的结构形式。

1、中国采用单一制原因:

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C、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决定了中国只能采取单一制的结构形式;D、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独立完整的保证;2、中国单一制的复杂性:

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实行区域自治;B、在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C、在一般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所赋予的职权,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

国家机构:

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管理等各种活动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

[多选][简答]国家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

1、国家机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更替,国家机构作为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机关,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如政府官吏、职权、职能及经费均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国家关系的变化、社会危机的产生等等因素而不断扩大。

[多选][简答]国家机构变革的依据及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发展、变革的基本方向和要求:

1、国家机构变革的依据:

政府职能变化是国家机构变革的根本依据;2、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发展、变革的基本方向和要求:

政府职能是由社会需求产生的,因此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精简和合理地组织国家机构,提高国家机构工作效率,吸收广大劳动人民参加国家的管理活动,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发展、变革的基本方向和要求。

[单选][多选][简答]国家机构的分类:

1、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2、国家机关分三种:

A、国家权力机关;B、国家行政机关;C、国家司法机关。

[多选]我国国家机构系统,按其性质和职能可以分为五部分:

1、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国家行政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国家军事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它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

4、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

5、国家检察机关—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单选]决定国家形式的根本要素是国家的政权性质。

[单选]中国国家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与全国人大任期相同,但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多选]国家形式在根本上决定于国家的阶级本质、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

[多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的职权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多选]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包括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终审权。

[多选]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发展、变革的根本方向和要求有精简国家机构、合理地组织国家机构、提高国家机构工作效率、吸收广大劳动人民参加国家的管理活动。

[多选]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形式包括内阁制、总统制、委员会制。

[多选]国家机器的最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

[论述]中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是通过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出来。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或人民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享有立法以及组织国家机关,对国家重大问题做出决定等权力;C、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进行活动,集中人民的意见和意志对国家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并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2、议行合一的原则。

主要表现为:

A、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B、各级人民代表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接受群众监督,收集群众意见,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决定重大问题,把广大群众的意见变成国家的法律和决定;3、民主集中制原则。

主要表现为: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B、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制定法律和决定国家重大问题;同时在这个前提下,对国家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有明确的划分,使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之间有合理的分工,使国家的各项工作有效地进行;C、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单选]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选举法。

[单选]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建国后的第二部选举法。

[单选]第二部选举法颁布后,根据选举实践,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部分内容又进行四次修正。

[选择][简答][论述]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的原则。

按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否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受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年龄条件的限制,必须年满18周岁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政治条件的限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举的平等原则。

A、选举的平等原则首先表现在“一人一票制”上;B、选举的平等原则还体现在选区的划分上。

选举法规定:

“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

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

”这一规定,既规范了选区划分的标准,也避免了人为地利用选区划分造成的不平等选举。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选举法规定,现在我们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实行间接选举,县级和县以下的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

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更符合中国国情。

4、秘密投票的原则。

也就是无记名投票的原则。

实行无记名投票的方法,可以充分地保护选民的民主权利,真正尊重选民的意愿,选择他最满意的人。

[简答]我国为什么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法?

1、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首开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间接选举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2、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全部实行直接选举,无论在技术上、经济上、公民素质上都还不具备条件;3、直接选举是民主程度更高的体现,但民主的发展是受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的,因此,直接选举的扩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选择][论述][案例]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1、主持选举的机构。

中国县级和县级以下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主持直接选举的机构是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

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接受县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

2、选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A、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B、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一名至三名代表划分;C、选举法还对城镇选区和农村各地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作出了规定。

3、选民登记的主要工作。

A、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后新满18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B、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C、对死亡的和依据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D、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4、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A、按各地区推荐候选人;B、确定候选人;C、介绍候选人。

5、投票和当选。

直接选举人民代表时,投票选举由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主持,确定选举日期,设投票站,召开大会进行选举。

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案例]在我国县级和县级以下人大代表进行直接选举。

选举季员会是主持选举的机关,其成员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

[案例]我国选举法对城镇选区和农村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作出了规定。

规定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

[案例]我国县级和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采用直接选举。

[案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简答]选民要成为县级人大代表必须遵循的主休选举程序;1、县级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生;2、在所在的选区获得选民资格;3、在所在选区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或联合推荐,或选民10人以上联名推荐,获得候选人资格;4、由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人民团体或选民在选民小组会上介绍所推荐的候选人;5、选区过半数的选民参加投票并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方可当选。

6、由选举委员会宣布选举结果。

[单选][多选][案例]间接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1、主持选举的机构。

《选举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2、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及分配。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及分配。

宪法和选举法都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不超过3000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农村按人口每96万人选代表1人,城市按人口每24万人选代表1人。

人口特少的省、自治区、代表名额不得少于15人;香港特别行政区应选全国人大代表36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应选全国人大代表12人;台湾省暂时选举全国人大代表13人,由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台湾省籍同胞中选出;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应占全国人大代表12%左右。

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应选归国华侨代表35人。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名额基数及总名额的确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名额基数为350名,省、自治区每增加5万人可增加1名代表,直辖市每增加2.5万人可增加1名代表;但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1000名。

C、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代表名额基数为240名,每2.5万人可增加1名代表;人口超过1000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650名。

3、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候选人的提名、确定和正式选举。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推荐候选人,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B、正式选举时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单选][简答]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分别是最高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单选][简答]人大代表的职权: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

人民代表大本级人代会会议期间应当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法行使职权。

A、参加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审议议案和报告;B、有权提出议案,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C、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D、向本级国家行政机关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院长提出罢免案(全国人大代表还可对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组成人员提出罢免案);E、有权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等。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

A、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组成代表小组开展活动,如对本级或下级国家机产在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B、人大代表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应邀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单选][简答]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

1、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2、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刑事审判;3、对代表参加活动,所在单位必须给予时间保障;在其执行代表职务时,所在单位按正常出勤对待,享受所在单位的工资和其他待遇。

[单选][简答]对人大代表的监督、罢免:

1、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2、对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罢免;3、对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罢免;4、罢免的方式和通过。

署名人大代表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

[单选]2004年修正后的《选举法》规定,原选区选民对县级人大代表提出罢免案必须有50人以上联名。

[单选]较早出现选举的雅典民主制属于奴隶制民主制。

[单选]资产阶级的选举制起源于13世纪的英国议会代表产生的办法。

[单选]1953年2月颁布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单选]建国以后第一部《选举法》颁布的时间为1953年。

[单选]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