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
《公路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边坡支护施工方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边坡支护施工方案
金川水电站导流洞工程
(合同编号:
JC-SG-2019-001)
5-1#公路边坡支护施工方案
批准:
审查:
校核:
编制: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导流洞工程项目部
2020年8月14日
5-1#公路边坡支护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1.1.1金川水电站简介
金川水电站为大渡河干流规划的第6个梯级电站,上游与双江口水电站相衔接、下游为安宁水电站。
坝址位于四川省金川县城以北约13km、大渡河右岸新扎沟汇合口以上约1km的河段上工程区沿省道S211线北行36km至红旗桥接国道G317可到达成都,坝址距成都的公路里程约425km,对外交通较方便。
1.1.25-1#公路简介
5-1号公路功能为:
回采溢洪道开挖料、作为溢洪道混凝土运输道路、作为溢洪道金属结构设备运输道路。
5号路路线由1号道路K1+396.368处接线,在桩号K0+020~K0+120段设置4×25预应力小箱梁梁桥跨过新扎沟至左岸,然后沿新扎沟左侧山坡明线接引至泄洪洞出口边坡顶部,终点至右岸坝肩。
与溢洪道马道相接处桩号为K0+910,路线总长度约1.28km。
全线共设交点16个,平均每公里12.493个交点,路线增长系数为1.358;平曲线总长342.807m,占路线总长的26.767%;最大直线长度为200.319m;平曲线最小半径25m,共1处。
1.1.3设计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为水电三级,荷载等级为公路-II级。
路面宽度7.5m,路基宽度为9.0m,路面结构型式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新扎沟大桥,桥梁全长100m,结构形式为4×25预应力小箱梁桥,桥跨9m,行车道宽8m。
沿线共设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道。
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表1-1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规范规定指标
设计采用指标
1
公路等级
水电场内三级
2
设计速度
km/h
20
20
3
路基宽度
m
7.5/9.0
9.0
4
路面宽度
m
6.5/7.5
7.5
5
路面类型
水泥混凝土路面
6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25
1/25
7
桥涵荷载等级
公路-Ⅱ级
公路-Ⅱ级
8
涵洞设计洪水频率
1/25
1/25
9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15
30
10
最大纵坡
%
9
6.1
11
凸
竖曲线一般最小
m
200
500/1
12
凹
竖曲线一般最小
m
200
1300/1
1.1.4地质条件基本情况
(1)地质情况概况
构成路堑边坡的土层主要为基岩或覆盖层碎石土,从土工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覆盖层土的结构性较差,内聚力(C)较低,尤其是表层碎石土均呈松散状,不宜做路基。
对于覆盖层边坡可采用放坡开挖方案,边坡开挖值1:
1。
基岩边坡开挖值为1:
0.75~1:
0.5。
鉴于线路开挖位于水库区半山腰,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人工边坡高度变化较大,因此边坡开挖方式采用分级开挖,并设置马道,及时支护,并设置有效排水措施。
边坡支护措施应具有针对性,根据沿线工程地质分段,充分考虑人工边坡性状,合理布置浅层+深层锚固的综合处理措施。
(2)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本工程沿新扎沟左岸线性展布,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状况,结合公路布线位置,对沿线主要的不良地质地段进行初步统计见表1-2所示:
表1-2沿线主要不良地质路段调查表
类型
桩号
地质特征
地质评价
不稳定斜坡
变形体
K0+078~K0+876
松动体自然坡度40°~45°,岸坡大面积基岩裸露,地形凹缓处堆积少量碎石土。
基岩岩性为三叠系上统杂谷脑组(Tz2)灰~深灰色的薄~中厚层变质砂岩夹板岩、及千枚岩,表部岩体松弛、破碎呈碎裂~散体状。
边坡开挖后需进行处理,建议边坡加强支护
泥石流
新扎沟
K0+000~K0+115
新扎沟内堆积物主要为块碎石、卵砾石,但没有新近规模较大的洪积或泥石流堆积物,且沟床堆积物有限。
在暴雨作用下该沟能够发生规模较大的山洪
路基需适当注意较大山洪及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1.2工程内容及主要工程量
5-1#公路边坡支护主要包括K0+120~K0+910范围内的网格梁、锚喷防护、锚筋桩、被动防护网、主动防护网等工作。
根据《金川水电站场内交通工程5-1号公路工程变更设计图册》主要工程量见表1-3所示:
表1-35-1#公路边坡支护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1
锚喷防护
㎡
7467.44
2
A25锚杆(L=4.5m)
根
749
3
A28锚杆(L=6m)
根
942
4
3A28锚筋桩(L=15m)
束
601
5
A28自进式锚杆(L=6m)
根
83
6
预应力锚索(L=30m)
根
8
7
A6.5钢筋网
t
19.57
8
C20喷射混凝土
m³
746.77
9
PVC排水孔
m
2489
10
柔性主动防护网
m²
8625
11
柔性被动防护网
m²
2340
12
框架锚杆
m²
5141
13
C30现浇混凝土
m³
345.68
C20现浇混凝土
m³
6465
14
C20混凝土护面墙
延米/m³
11.46
15
客土喷播
m²
4041.7
注:
工程量以实际发生量为准。
1.3工程特点
(1)公路边坡稳定性差,需加强支护
场内交通路多处于强卸荷岩体中,结构松散,自稳能力差,工程边坡多处存在稳定问题,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支护处理。
此外,经现场地质测绘,结合已建的金川隧道施工实践说明,公路沿线浅表部岩体普遍存在倾倒变形或强卸荷松弛、拉裂现象,岩体破碎,稳定性差。
由此分析,公路边坡存在稳定问题,在加强施工期安全的同时,须进行有效的支护、加固处理。
(2)路基抗变形问题突出
场内交通路起始段路基由松散层物质组成、结构特性、环境水浸(泡)等的影响,存在天然地基承载力低、抗变形能力差的问题,对公路路基、涵洞稳定有很大的危害。
针对此类路段要进行必要的工程处理,以提高地基强度,保证地基稳定,从而降低软基压缩性,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3)深路堑工程地质条件问题突出
线路全段基本以挖方为主,最大挖方深度覆盖层为10m左右,基岩30左右。
全线没有高填方路段。
构成路堑边坡的土层主要为基岩或覆盖层碎石土,从土工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覆盖层的结构性较差,内聚力较低,尤其是表层碎石土均呈松散状,不宜做路基。
对于覆盖层边坡采用放坡开挖。
鉴于线路开挖位于水库半山腰,受地形影响,人工边坡高度变化较大,采用分层开挖并设置马道,及时支护,并设置有效的排水措施。
边坡支护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根据沿线工程地质分段,充分考虑人工边坡性状。
需合理布置浅层+深层锚固得综合处理措施。
2施工布置
2.1施工道路布置
线路全段基本以挖方路段为主,最大挖方深度覆盖层为10m左右,基岩30m左右。
全线没有高填方路段。
5#公路全长1.28km,其中5-1#公路全长910m(含K0+000~K0+120处新扎沟大桥)。
由于现场地质条件较差,土石方开挖量大,大型机械的进出较为困难,因此在整个公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先行沿线开挖路堑修筑相应的临时场内便道及运输车辆回转场地。
按照《关于<5-1#公路施工便道施工方案>批复》(贵坝监导技﹝2020﹞批复18号)要求布置施工便道。
施工便道全长244m,便道路基宽度不小于7m,路面宽度为6m,其中山坳冲沟处埋设1根Φ300混凝土涵管(涵管长14m),路面横坡为1%、纵坡为13%。
路面结构形式为泥结碎石或石渣。
如下图所示:
图2.1-1施工便道平面布置图
2.2施工用水
施工用水采取配置1台22KW水泵,最大扬程114m、出水量23.9m³/h。
自新扎沟直接抽取,抽取点高程EL.2162m。
根据5-1#公路施工桩号和高程,拟在5-1#路K0+500位置路堑开口线上方EL.2240位置修建1座10m³高位水池,接Φ50软管至工作面,可满足K0+000~K0+780段用水需求。
其余部位水池无法自流的,采用水泵直接抽水至临时储水设施。
当距离超过最大扬程时在中间位置增设增压泵以满足扬程需要。
水量丰富,采运方便,对混凝土没有腐蚀性。
可满足支护、浇筑、养护、降尘等施工用水需求。
2.3施工供电
工程施工用电设备主要为支护用空压机、钢筋加工制作、照明、抽水等。
主要用电设备为1台SA110A-7D-C螺杆式空压机,功率110KW。
施工用电采取在新扎沟左岸桥台上平台布置一台315KVA变压器,自右岸10KV主干网络E线就近电杆“T接”。
自变压器位置配电柜接引至施工用电设备。
同时配置一台100KW的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供电不足时使用柴油发电机供电。
2.4施工用风
施工用风的主要设备为石方边坡钻爆设备用风,拟配置1台SA110A-7D-C螺杆式空压机,供风量为21m³/s,外接Φ50风管至钻爆工作面,固定布置位置在K0+400路堑边坡左右。
另配置4台20m³/min移动式油动空压机为道路施工及其他部位施工零星供风,基本可满足本工程施工设备用风需求。
2.5施工通讯
拟采用对讲机与无线移动电话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场区内外通讯,配备移动电话若干、对讲机6对。
2.6施工照明
鉴于本工程施工工期紧张,不可避免在夜间进行施工。
夜间施工的照明措施详见《夜间施工专项措施》。
本工程拟在施工期间主要道口设置250W马路弯灯照明,正常线路按照每100m设置1盏,与新扎沟乡道交叉道口、导流洞出口上方、泄洪洞2#施工支洞上方等部位加密布置,以满足夜间通行和存在交叉作业部位安全照明需要。
3施工程序及方法
3.1主要施工技术要求
(1)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图纸
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2)《岩土锚杆(素)技术规程》CECS22~2005;
3)《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
4)《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5)《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8)我单位现有机械设备、技术力量和长期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2)其他
1)已收到的5-1#公路施工图册;
2)已收到的5-1#公路变更设计图册;
3)对水、电、路、地材、地方人文风情施工现场调查情况;
4)现有技术装备、队伍实力以及类似工程的施工技术和经验;
5)可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和现代施工管理办法。
6)施工现场调查、了解、咨询收集资料。
本施工方案中难以详尽描述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技术条款、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技术条款、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3.2主要施工程序
3.2.1挡土墙施工
本工程挡土墙分为衡重式路肩墙及仰斜式路堑挡土墙。
其中衡重式路肩墙共3124.93m³,路堑挡土墙共3340.27m³。
(1)衡重式路肩挡土墙结构如图3.2-1所示:
图3.2-1衡重式路肩挡土墙结构图
(2)仰斜式路堑挡土墙结构如图3.2-2所示:
图3.2-2仰斜式路堑挡土墙结构图
(3)衡重式挡土墙及仰斜式路堑挡土墙施工工序为:
准备工作→测量放样→基础开挖→动力触探→地基加固(软弱地基)→基础验收→挡墙基础放样→模板安装→排水孔及砂砾反滤层、粘土隔水层安装→仓号验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
3.2.2锚喷防护施工
根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对于路堑边坡,根据地质条件、边坡坡率、边坡高度等条件,采用锚喷支护。
支护范围为:
K0+280~K0+350、K0+480~K0+665、K0+820~K0+910;
(1)锚喷支护的设计参数及技术要求
1)护坡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10cm,喷射混凝土的强度不得低于于C20;
2)钢筋网规格为Φ6.5@200,单层布置;
3)锚杆采用C25短锚杆/C28长锚杆,长度L=4.5m/L=6m,锚入岩层不小于4.5m/6m,否则加长锚杆;锚杆间距2.0m*2.0m梅花形布置,锚孔直径强风化岩层D=100mm,中风化岩层D=75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5mm;
4)坡面必须清除危石,整理平顺。
若有超欠挖大于30cm时,必须凿顺或用C20砼嵌补。
5)对于破碎严重的边坡可按实际增加锚杆钢筋长度。
6)坡面每20m设置伸缩缝一条,缝宽2cm。
(2)锚喷支护设计如图3.2-3、3.2-4所示:
图3.2-3喷锚防护图
图3.2-4喷锚防护图
(3)锚喷支护施工工序:
施工准备→挖机修坡→脚手架搭设→测量放线布锚杆及排水孔钻孔位置→锚杆及排水孔钻孔→锚杆孔清理→安装排水管→初喷3cm混凝土→钢筋网片绑扎→二次喷射混凝土至10cm厚。
3.2.3框架锚杆施工及客土播种
根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对于路堑边坡,根据地质条件、边坡坡率、边坡高度等条件,采用框架锚杆及客土播种支护施工。
支护范围为:
K0+140~K0+245、K0+350~K0+480、K0+665~K0+820;
(1)根据设计要求边坡为多级边坡,坡比为1:
0.5~1:
1,各级边坡间设2m宽的马道,当边坡小于10m时不增设平台。
(2)框架梁采用C30钢筋现浇混凝土,节间间距3.0m,框格梁沿路线方向每9m为一个单元,单元之间留2cm伸缩缝。
当最顶上一级采用框格梁时,应设置顶梁,结构同横梁。
锚杆设置在框架梁的节点上,采用单根A28砂浆锚杆,L=6m,间距3.0m×3.3m。
锚筋桩采用3A32,L=12.0m,间距3.0m×3.3m。
框架梁之间采用挂网客土播种植草。
(3)框架锚杆设计如图3.2-5、3.2-6、3.2-7、3.2-8所示:
图3.2-5网格梁防护图
图3.2-6网格梁防护图
图3.2-7网格梁防护图
图3.2-8网格梁防护图
(4)框架锚杆施工及客土播种施工工序
施工准备→边坡测量→搭设脚手架→边坡修整→锚杆及锚筋桩空位放样→锚杆及锚筋桩钻孔→锚杆及锚筋桩安装→测量放线→开挖框架梁基础→钢筋制作安装→模板安装、加固→伸缩缝设置→浇筑混凝土→格梁内培土→框格内植草→脚手架拆除及临边防护;
3.2.4锚索施工
预应力锚固工序繁多,技术要求严格,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每道工序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预应力锚索设置在K0+880~K0+910二级边坡上,间距4m,L=30m,有粘结预应力锚索。
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坡面危石排除及清理→脚手架搭设→钻孔→锚索制安→内锚段灌浆→张拉垫座砼浇筑→张拉锚固→张拉段灌浆封锚头。
3.2.5被动防护网施工
(1)适用条件
1)适用于整体稳定,坡面(表)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结构破碎的边坡,一般设置于坡度相对较缓的坡体中下部、及路堑堑顶或低矮路堤外自然斜坡。
2)适用于拦截能量750KJ以内的落石。
(2)施工要求
1)系统锚固点抗拨力应不小于冲击检测报告中对应固点上所连接的钢丝绳拉力之和。
2)被动防护系统宜沿等高线布置,钢柱基座放线时,相邻钢柱基座间高差宜控制在0.5M以内。
3)锚杆注浆,应保证注浆密实饱满,待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4)土层或砂砾石地层宜采用人工开挖施工,宜选择在早季、晴天施工。
5)防护网在安装时系统宜按40M——60M进行分段,通常按50M进行分段。
6)下支撑绳与地面有空隙时宜采用金属柔性网或钢丝绳进行填补。
7)用钢丝将双绞六边形网与环形网固定,每平方米固定不少于4处;每张双纹六边形网连接处叠盖应大于5cm。
(3)施工工艺流程
基座及拉锚绳施工→基座安装→工字钢柱安装→支撑绳安装、调试→挂钢绳网并缝合→格栅网的铺设。
3.2.6主动防护网施工
(1)适用条件
适用于整体稳定,坡面(表)节理裂隙较发育、危岩体发育厚度较小、深部岩体完整性2较好的路堑边坡或坡表地形起伏不大的自然边坡。
(2)施工要求
1)系统锚杆固点抗拔力应不小于金属柔性网抗顶坡力试验报告中试验值的50%。
2)锚杆注浆,应保证注浆密实饱满,待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3)防护网在安装时横向支撑绳宜按40m~60m进行分段,通常按50m进行分段。
4)用钢丝将双绞六边形网与钢丝绳网固定,每平方米固定不少于处;每张双绞六边形网连接处应叠盖5cm。
(3)施工工艺流程
设置危岩支挡物→坡顶钻孔→锚固锚杆→清理危岩→测量放样→复核→钻孔→清孔→放锚杆→注浆→下料→绳头紧固→穿孔→张拉→绳尾紧固。
3.2.7护面墙施工
(1)适用条件
护面墙适用于强风化石质挖方,坡面可能产生落实或局部塌方路段。
护面墙除自重外,不担负其他载重,也不承受墙后压力;
(2)施工要求
墙身及基础均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每延米混凝土工程量11.46m³。
结合地质情况及墙高墙身变化情况,需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伸缩缝或沉降缝10~25m设置一道,伸缩缝或沉降缝宽2~3cm;
墙面设置A100PVC排水管,长3.0m,间排距3m,梅花形布置,最下一排排水管的出水口应高出地面≥100cm。
护面墙结构形式如图3.2-9所示:
图3.2-9护面墙示意图
(3)施工工艺流程
边坡修整→测量放样→基坑开挖→锚杆钻孔→锚杆安装→注浆→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
3.3主要施工方法
3.3.1挡土墙施工
(1)施工准备
1)先对原地貌进行复测,发现与设计不符的应及时通知四方进行现场查看。
2)基础开挖应做好规划,挖出多余土石方并外运,根据材料质量合理利用,黏土类型做弃方处理。
同时根据基底标高及地基承载力确定是否回填碎石。
3)技术准备:
熟悉设计图纸,根据安全操作细则,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4)施工前技术人员向施工队进行书面交底,书面交底包含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安全、环保措施等内容;技术人员对施工图审核更正内容除在原图上清楚标识外,须有书面单独说明。
施工队接到施工图及技术交底后,也要进行审核,对存在疑问要求技术人员给予明确。
5)清除挡土墙用地范围内的树桩、杂草、垃圾等所有障碍物,在基槽周围挖设排水沟,排除地表水。
(2)测量放样
测量员根据设计图放样出挡土墙的基底平面,根据测量的基底平面放出中心线及开挖线。
(3)基础开挖
采用225液压挖掘机进行基槽开挖,开挖长度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分段开挖,每段15或20米。
机械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以上10cm,重新进行测量放样,确保开挖正确不偏位的情况下改用人工进行基底清理,确保基底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为保证模板安装及施工安全,墙背开挖后保证墙基础与边坡间距不小于800mm,墙顶开挖线与喷锚边坡坡脚下平,如图3.3-1所示:
图3.3-1混凝土挡墙基础开挖图
(4)地基承载力检测及地基处理
基础施工前先进行基地地基承载力检测,若与设计地基承载力不符,则上报现场监理工程师和业主,进行基底换填或基础加深处理。
地基承载力检测合格后,进行挡土墙基础混凝土的施工
(5)基础施工
混凝土采用沿槽浇筑,浇筑过程中,严格混凝土质量,应有搅拌站出具的出厂资料,检查开盘鉴定、配合比,水泥、砂石、外加剂等检测报告。
采用插入式50型振动棒进行振捣,混凝土振捣密实,振捣过程中快插慢抽。
(6)墙身浇筑
1)模板安装
①模板采用胶合木模板,禁示使用有缺角、破损的模板。
②保证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各部分设计形状尺寸和相互间位置正确。
③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负荷。
④模板的接缝不得漏浆,在浇筑前,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⑤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脱模剂,但不得影响模板结构性能。
模板使用后应按规定修整保存。
⑥模板之间粘贴双面不干胶带,以减小模板缝隙防止漏浆,以保证砼面观感质量。
⑦模板采用M14螺栓与预埋钢筋拉结配D48*3.5钢管架横竖龙骨加固,对拉螺杆按600*600间距布置。
2)混凝土浇筑
①混凝土应分层进行浇筑,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②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不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
不同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胶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③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得大于15℃.
④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减少泌水。
⑤浇筑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模板稳定情况,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⑥浇筑混凝土时,应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
⑦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
3)混凝土振捣
①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
振捣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点振,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
②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窥豹一斑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50~100mm,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
③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祼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
抹面时严禁洒水,并应防止过渡操作影响表面层混凝土质量。
4)混凝土养护
①混凝土养护期间,应重点加强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洒水养护,并保持暴露面持续湿润。
②在任意养护时间,若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二者间温并不得大于15℃.
C.混凝土养护期间,对混凝土的养护过程做详细记录,并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5)拆模
①.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表面棱角不因折模而损失,方可拆除。
②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满足上一条的规定外,还应考虑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度(由水泥水化热引起)不能过高,以免混凝土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更不能在此时浇注凉水养护。
③拆模宜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先安后拆,后按先拆的原则。
拆模时不得损伤混凝土,并减少模板破损。
④拆除模板时,不能影响或中断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6)墙背回填及泄水孔、沉降缝设置
①当墙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进行挡土墙墙背回填,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②墙背回填采用原土回填或采用砂砾石回填,应逐层填筑,每层回填不应超过30cm,并夯实。
③墙身地面以上部分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间距2-3m,采用Ф10cmPVC管,上下右交交错布置。
最下泄水孔底部应高出地面0.5m,在泄水孔进口处设置反滤层,不使积水渗基底。
④挡土墙每隔10-15m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宽2cm,以沥青麻絮填塞,沿墙内、外、顶三侧填塞,填塞深度15cm。
7)混凝土缺陷处理
①混凝土拆模后,如表面粗糙、不平整、蜂窝、孔洞、疏松、麻面等缺陷或不良外观时,应认真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及时报告监理和业主,不得自行处理。
②当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后,修补或填充的混凝土应与本体混凝土表面紧密结合,在填充、养护和干燥后,表平平整且与相邻表面平齐,达到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相应等级及标准要求。
3.3.2锚喷防护施工
(1)施工准备
1)总体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