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7567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docx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鼎立

知识点1.官渡之战

1.双方:

曹操和袁绍。

2.时间、地点:

公元200年;官渡

3.特点:

以少胜多。

4结果:

曹操取胜。

5.影响: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

208年,赤壁。

3.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4.结果:

曹操兵败北撤。

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军阀势均力敌,说明任何一支势力都不具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实力。

原因

曹操方面

(1)曹军远道奔走,士兵疲惫。

(2)军中多是北方人,不爱水土,又流行疾病

孙刘方面

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

5.特点:

以少胜多。

6.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三国鼎立

1. 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时间

创建者

都城

魏国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国

229年

孙权

建业

2.社会经济发展

(1)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1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其启示

(1)过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208年

双方

袁绍和曹操

曹军和孙刘联军

结果

曹操取胜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原因: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采取不当战术;北方士兵水土不敢,军中发生流行病,丧失战斗力;黄盖诈降,孙刘联军利用自然条件,借机火攻;曹操统一全国的时机尚未成熟,

(3)启示:

骄兵必败。

知识拓展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

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至此,都城设在洛阳的政权有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

1.建立: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西晋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大一统。

2.统一过程:

263年魏灭蜀国。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知识点2.八王之乱

1.背景: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这些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西晋统治者残酷剥削内迁各族人民。

2.概况:

昏庸无能的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影响

(1)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

(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西晋从此衰落。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的转折点。

4.西晋灭亡: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魏晋时期,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2.概况

(1)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氏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2)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有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概况: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

①背景: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建立:

4世纪后期,氐族苻(pú)氏建立前奉,并统一黄河流域。

③壮大: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历史上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及导致的后果启示

(1)朝代:

西周、西汉、西晋。

(2)导致后果:

西周的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时期混乱局面的出现;西汉的分封导致了七王之乱;西晋的分封导致八王之乱。

(3)启示:

分封制对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讲,起了消极和破坏作用。

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1.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

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

3.经济发展: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东晋社会经济得以有所发展。

4.东晋衰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知识点2.南朝的政治

1.更替:

南朝的四个政权是先后出现的,而非并存。

南方虽然有政权更替,但社会一直相对安定。

2.繁荣:

宋是南朝疆城最大的朝代。

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知识点3.江南地区的开发

1.秦汉时期:

北方和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两晋时期:

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原因:

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江南地区的社会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努力。

(2)表现:

农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

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

商业

商业兴旺和城市繁荣。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知识拓展: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统治者

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劳动力、生产技术

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社会环境

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地理条件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劳动者

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辛勤劳动

(2)启示: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③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

我们应注意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背景: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

383年。

3.目的:

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4.结果:

前秦军队后撤时,阵脚大乱,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5.地位: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改革措施——汉化

(1)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改鲜卑姓为汉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的大交融。

2.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不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评价孝文帝改革及其启示

(1)评价:

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群体的发展趋势中。

(2)启示:

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五、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点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1)所处时期:

北朝。

(2)成就:

撰写《齐民要术》。

(3)思想: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2.《齐民要术》

(1)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3)评价:

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它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2.科学家祖冲之

1.简介: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成就

(1)圆周率

①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②地位: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历法

①祖冲之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②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并上书朝廷,请求实行新历法

(3)发明创造:

祖冲之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知识点3.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

(1)背景: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

(2)成就独创楷书书法。

①曹魏、西晋时期:

锺繇和胡昭都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②东晋时期——王義之:

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義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③北魏时期:

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绘画的代表人物:

顾恺之

(1)地位:

东晋擅长人物画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2)代表作品: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石窟

(1)背景: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杨佛教,开凿许多石窟。

(2)代表: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特色:

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