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7419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4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

《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电子教案doc.docx

中药学电子教案doc

教案

姓名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时间2015.3.6节次1-2

课程名称

中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中西医结合专科

授课内容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重  点

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难  点

中药学的概念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中医学基础

教学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介绍《中药学》课程

二、基本概念

中药、本草、中药学、草药、中草药、民族药、中成药

(重点讲解中药、中药学的概念,讲述中药的特点及中药学的含义及其各分支学科,介绍本草等相关概念。

三、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介绍药物的起源。

(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1.酒和汤液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2.药物知识有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药”字的出现。

3.最早收载药物的著作:

《诗经》、《山海经》、《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代表著作:

《神农本草经》,介绍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版本情况、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代表著作:

《本草经集注》,介绍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雷公炮炙论》。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代表著作:

《新修本草》,介绍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等。

(六)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代表著作: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介绍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等。

药性理论的发展。

(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

代表著作:

《本草纲目》,介绍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本草纲目》的突出成就及其影响。

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炮炙大法》、《救荒本草》、《滇南本草》等。

(八)清代(公元1644~1911年)

代表著作:

《本草纲目拾遗》,介绍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本草述》、《本草备要》、《本草求真》等。

《神农本草经》的重新编辑。

(九)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

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0月以后)

中医药书籍的整理、中药的现代研究、当代中药教育事业的振兴。

(以上内容重点讲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采用启发式教学)

四、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教案

姓名高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时间2015.3.7节3-4

课程名称

中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中西医结合专科

授课内容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第四章药性理论第一节:

四气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到底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2.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3.掌握中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重  点

中药的炮制,中药药性理论

难  点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

教学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复习上次课的重要内容:

中药学概念,各个时期代表本草著作。

二、道地药材的概念

三、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明确道地药材的概念,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四、中药的采集

(一)采集与药效的关系

(二)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1.全草类。

2.叶类。

3.花、花粉类。

4.果实、种子类。

5.根、根茎类。

6.树皮、根皮类

7.动物昆虫类。

8.矿物类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15分钟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五、炮制的概念

六、炮制的目的

七、炮制的方法

(一)修制:

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处理。

(二)水制:

洗、淋、泡、漂、润、浸、水飞。

(三)火制:

炒、炙、煅、烘、煨、焙。

(四)水火共制:

蒸、煮、淬

(五)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发芽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

八、药性理论

(一)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

(二)、中药的作用

(三)、中药的性能与性状

(四)、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掌握中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九、四气

(一)四气的概念

(二)四气的确定

(三)四气的作用

(四)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五)掌握药性寒热必须与其它性能相结合

(六)四气的意义

(重点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采用启发式教学)

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教案

姓名高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时间2015.3.13节次1-2

课程名称

中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中西医结合专科

授课内容

第四章药性理论-2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

重  点

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概念及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难  点

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概念及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中医学基础

教学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复习上次课的重要内容:

炮制的目的,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等。

二、五味

1.五味的含义。

2.五味的产生。

3.五味的实际意义。

4.五味的作用与适应证。

5.五味与五脏的联系。

6.性味合参。

(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合较为熟悉的药物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含义。

2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3.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

4.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

5.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6.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7.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采用启发式教学。

四、归经

1.归经的概念。

2.归经理论的形成。

3.归经的意义。

五、毒性

1.中药“毒”的含义。

2.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

3.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中药“毒”的含义,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采用讨论式教学。

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1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教案

姓名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时间_2015.3.14节次3-4

课程名称

中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中西医结合专科

授课内容

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重  点

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难  点

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自学内容

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中医学基础

教学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复习上次课的重要内容:

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概念。

二、中药的配伍

1.配伍的概念。

2.配伍的目的。

3.药物“七情”的含义。

4.药物“七情”各自的含义。

5.配伍用药的原则。

(掌握配伍的概念,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三、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配伍禁忌的含义。

(2)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

(3)怎样正确对待“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用药禁忌。

(1)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

5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2)妊娠禁忌药的分类。

(3)妊娠禁忌的理由。

(4)妊娠禁忌药的使用原则。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病症食忌。

(2)服药食忌。

(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四、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1.剂量的含义。

2.剂量的表示。

3.中药古今剂量的换算。

4.确定剂量大小的因素。

5.影响中药剂量大小的因素。

(1)药物方面;

(2)应用方面;

(3)患者方面;(4)地区、季节变化、居处与剂量的关系。

(二)中药的用法

1.汤剂煎煮法。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3)煎药火候;(4)煎煮方法;

(5)特殊煎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

2.服药法。

(1)服药时间;

(2)服药方法。

(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注意选用具体药物举例。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1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教案

姓名高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时间_2015.3.20节次_1-2_

课程名称

中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中西医结合专科

授课内容

解表药-1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掌握麻黄、桂枝、防风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应用、配伍、用法用量,熟悉生姜、紫苏、荆芥。

了解香薷。

重  点

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的功效、应用、配伍

难  点

麻黄、桂枝的异同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教学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复习上次课的重要内容:

复习配伍、十八反、十九畏

二、解表药概述

详细讲述并板书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应用。

讲述并简要板书解表药的分类、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三、麻黄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

(二)药性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三)应用:

1.风寒感冒;2.咳嗽气喘;3.风水水肿。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四、桂枝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别录》,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二)药性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三)应用:

1.风寒感冒;2.寒凝血滞诸痛证;3.痰饮蓄水证;4.心悸。

(四)功效鉴别:

麻黄与桂枝的异同。

(五)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5分钟

5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五、紫苏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别录》,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和尖叶紫苏的叶。

(二)药性功效: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三)应用:

1.风寒感冒;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六、生姜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别录》,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二)药性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三)应用:

1.风寒感冒;2.胃寒呕吐;3.风寒咳嗽。

七、香薷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别录》,为唇形科植物华荠宁、石香薷的全草。

(二)药性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三)应用:

1.阴暑证;2.水肿脚气。

八、荆芥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

(二)药性功效: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三)应用: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九、防风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二)药性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三)应用:

1.外感表证;2.风湿痹痛,关节疼痛;3.破伤风。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五)鉴别用药:

荆芥与防风的异同。

详细讲述掌握和熟悉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以及药物之间的异同点。

择要板书临床应用和药物对比。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讲解)。

介绍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十、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教案

姓名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时间_2015.3.21节次_3-4

课程名称

中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中西医结合专科

授课内容

解表药-2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白芷、薄荷;熟悉羌活、细辛、牛蒡子;了解藁本、苍耳子、辛夷的药性。

重  点

白芷、薄荷的药性、功效、应用

难  点

薄荷、牛蒡子的异同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教学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复习上次课的重要内容:

麻黄、桂枝的功效、应用

二、羌活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及根茎。

(二)药性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三)应用:

1.风寒感冒;2.风寒湿痹。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三、白芷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伞形科植物白芷和杭白芷的根。

(二)药性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三)应用:

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四、细辛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马兜铃科辽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

(二)药性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三)应用:

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3.鼻渊;4.肺寒咳喘。

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五、藁本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根及根茎。

(二)药性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三)应用:

1.风寒感冒,颠顶头痛;2.风寒湿痹。

六、苍耳子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菊科植物苍耳的果实。

(二)药性功效:

散风寒,痛鼻窍,祛风湿,止痛。

(三)应用:

1.鼻渊头痛;2.风寒湿痹。

七、辛夷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花蕾。

(二)药性功效:

发散风寒,痛鼻窍。

(三)应用:

1.风寒头痛;2.鼻渊头痛。

八、发散风热药概述

九、薄荷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新修本草》,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二)药性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三)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

3.麻疹不透。

4.肝郁气滞。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十、牛蒡子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别录》,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二)药性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三)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痈肿疮毒。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五)鉴别用药:

薄荷、牛蒡子的异同点。

详细讲述掌握和熟悉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以及药物之间的异同点。

择要板书临床应用和药物对比。

简单介绍了解药物的功效应用。

十一、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教案

姓名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时间_2015.3.27节次_1-2_

课程名称

中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中西医结合专科

授课内容

解表药-3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菊花、柴胡、葛根;熟悉桑叶、蝉蜕、升麻;了解蔓荆子的药性、功效、应用。

重  点

菊花、柴胡、葛根的药性、功效、应用

难  点

柴胡、葛根、升麻的异同

自学内容

淡豆豉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教学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复习上次课的重要内容:

白芷、薄荷的药性、功效、应用

二、蝉蜕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退壳。

(二)药性功效: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三)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三、桑叶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桑科植物桑树的叶。

(二)药性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三)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四、菊花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二)药性功效: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三)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五)鉴别用药:

桑叶、菊花的异同。

5分钟

5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五、蔓荆子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

(二)药性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三)应用: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六、柴胡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

(二)药性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三)应用:

1.表证发热,少阳证;2.肝郁气滞;…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七、升麻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

(二)药性功效: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三)应用: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

八、葛根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

(二)药性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三)应用: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2.麻疹不透;…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2.药理作用。

(五)鉴别用药:

柴胡、升麻、葛根的比较。

详细讲述掌握和熟悉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以及药物之间的异同点。

择要板书临床应用和药物对比。

简单介绍了解药物的功效应用。

九、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5分钟

 

20分钟

 

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教案

姓名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时间_2015.3.28节次_3-4

课程名称

中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中药学,本科

授课内容

第九章清热药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清热药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

熟悉夏枯草、芦根、天花粉。

了解淡竹叶、决明子。

重  点

石膏、知母、栀子的药性、功效、应用。

难  点

石膏、知母的鉴别用药。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教学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复习上次课的重要内容:

柴胡、葛根的药性、功效、应用

二、清热药概述:

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分类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三、清热泻火药概述:

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四、石膏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

(二)药性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三)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2.肺热喘咳证。

3.胃火牙痛。

4.溃疡不敛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2.药理研究。

3.临床研究。

五、知母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二)药性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三)应用: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骨蒸潮热。

4.内热消渴。

5.肠燥便秘。

(四)鉴别用药:

石膏、知母的异同。

(五)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2.药理研究。

3.临床研究。

六、芦根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二)药性功效:

清热泻肝,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三)应用: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吐。

3.肺热咳嗽。

4.热淋涩痛。

七、天花粉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二)药性功效:

清热泻肝,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三)应用: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八、淡竹叶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二)药性功效:

清热泻肝,除烦,利尿。

(三)应用:

1.热病烦渴。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九、栀子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二)药性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三)应用:

1.热病新烦。

2.湿热黄疸。

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四)鉴别用药:

栀子皮、仁及生栀子、焦栀子的区别使用。

(五)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2.药理研究。

3.临床研究。

十、夏枯草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二)药性功效:

清热泻火,明目,散节消肿。

(三)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璎瘤。

3.乳痈肿痛。

(四)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2.药理研究。

3.临床研究。

十一、决明子

(一)药物基原:

始载于《本经》,为豆科植物决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