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7210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新.docx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新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阶段

时期

表现

形成

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19世纪70年代

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发展

戊戌变法前后

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

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20世纪前期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繁荣

改革开放后

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起步: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3)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4)走向辉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轻巧识记]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名师点拨]

1.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1)相同点:

两者都可以使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

(2)不同点:

现代媒介具有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四大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从其娱乐功能看,可以给民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3)从其联系功能看,可以加强民众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可以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1.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

2.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

戊戌变法前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电影事业自1905年起步后发展较快,新中国电影事业逐步走向辉煌。

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诞生,近年来电视逐步普及。

4.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1905年)

(1)概括材料一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教你读史]

根据数据信息概括其特点。

[提示] 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办下去。

[材料二]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

……其它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如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

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教你读史]

根据句号将材料二分为三层,逐层分析其影响。

[提示] 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

1.原因

(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2.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强烈的政治性。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材料一]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教你读史]

抓住“追赶飞行的子弹”等关键词分析。

[提示] 现象:

互联网发展迅速。

原因:

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地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20世纪90年代,超市的购物方式在几年间就占据了主流市场。

进入21世纪以来,网购渐成时尚,年轻人较之中老年人更喜欢网购。

网购足不出户,网络几乎可以解决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使人们更加依赖于电脑。

网络传播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多元文化展现了多种生活方式,文娱活动的丰富多彩,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

网络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不再轻易相信某种宣传;网络改变了社会政治生活,促进了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社会进步。

(2)结合材料思考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你读史]

抓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展现了多种生活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的社会进步”等关键信息进行归纳。

[提示]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社会进步。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1.影响

(1)积极方面:

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方面:

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

2.应对之策

(1)顺应世界潮流。

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除负面影响。

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教师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题组一 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

1895

7

3

1896

11

7

1897

49

45

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 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④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D.①②④

解析:

选C 材料的落脚点在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因素而非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属于中国人办报刊影响,④错误。

③对材料理解错误,所以本题凡是含③④的均是错误的。

2.《故都杂咏》中写道:

“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

选C 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3.《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于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

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近代报刊对当时人们的主要影响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启迪民众、传播新知等等,故选A项。

题组二 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

4.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m1905.”,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

选A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5.下表是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

1990

1995

1999

2000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

该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  )

A.报纸B.广播节目

C.电视节目D.互联网

解析:

选D “发展的速度最快”是本题的题眼,比较发展“速度”,互联网发展是最快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

C.报纸杂志D.铁路交通

解析:

选C 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电报、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因此本题选择C项。

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说:

“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新闻,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

反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

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

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的工具

B.通商口岸比维新派活动地区商业发达

C.阅读报刊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D.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前途艰难

解析:

选A 通商口岸的报纸更多的用来宣传商业和地方信息,而维新派的报纸更多的用来宣传新闻和社论,这是宣传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维新变法的需要,故选A项。

3.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解析:

选B 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4.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D.娱乐大众

解析:

选B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此题应该选择B项。

5.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B.广播

C.电影D.互联网

解析:

选C 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是其并不能“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可产生如上所述的效果,故C项正确;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互联网出现于1969年,全球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与本题时间不符。

6.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解析:

选A 根据所学知识,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7.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解析:

选A 从材料中的“你的粉丝”的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但没有提及信息的内容,故C项与题意不符,B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材料中“你就是一份都市报”“你就是电视台”等从侧面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8.“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解析:

选D 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没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D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

“《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概括其特点;第二小问,中国人办报的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

(2)问,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归纳。

第(3)问,从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原因:

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