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版〕:
艺术学
(专业代码:
0504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恪守科学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和诚挚合作的工作作风,有为科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精神。
2、业务上,要求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高度综合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并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艺术传播学
2、艺术美学
三、培养年限与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为3-4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
博士生在其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原则上必须在第一个学年内完成《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要求。
博士生进入具体科学研究工作前,须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必须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总学分
≥27学分
分项说明
课程学习
环节
≥18学分
必
修
课
公共必修课
政治理论课程2学分
外国语课程4学分
方法类课程
2学分
(跨)学科前沿课程
2学分
专业基础课程
2学分
专业课程
2学分
选修课
≥4学分
补修硕士生课程
科研训练
环节
9学分
社会实践
相关单位作访问研究,计1学分
社会实践或教学实践活动,计1学分
须填写《》,附3000-5000字的实践报告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计1学分
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计1学分
在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计1学分
参考《定》
开题报告
计2学分,参见《》
综合考试
计2学分,参见《》
科学研究
按照通过的开题报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
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工作的各项规定。
四、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学习计划。
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对博士生学习的指导和检查,每两周至少一次;在以科学研究、论文工作为主的阶段,应拟订周密的指导计划,及时研究和解决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问题。
定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此记录单可从该网址下载。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1、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共分为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和补修硕士生课程等共7类,具体见课程设置附表。
2、选课要求
①第一外国语必修语种应与博士生入学考试语种一致。
②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必修。
博士生应必修所学研究方向指定的专业课。
③同等学力的博士生必须补修2门以上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指定研究方向课程)。
3、课程学习要求
具体参见《》、《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课程教学的补充说明》。
六、综合考试
博士研究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环节,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学位论文的任意1-2章后,须参加综合考试。
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试暂行办法》。
七、科学研究及相关要求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博士生大量阅读有关文献是做好选题和论文工作的基础,本学科规定阅读文献不少于100册(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0册(篇)。
博士生开题报告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论文研究方案、预期达到的目标、预期的研究成果、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
开题报告经评审不通过者,应限期重新开题,由原评审小组组织重新评审;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
开题报告通过后,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开题报告,具体规定见《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
2、实践环节
博士生实践环节可以是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教学实践可安排本科生或硕士生授课(课程部分内容)、辅导、指导生产实习、协助指导硕士生相关研究等;专业实践可从科研中选定,也可安排田野调查工作。
博士生须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考核表》,并提交不少于3000-5000字的实践报告。
3、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内的各类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并就个人研读学术著作(论文)、学位论文进展与取得的成果等情况,在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范围内至少作一次报告(不含开题报告)。
4、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要求
相关要求参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的暂行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1、学位论文撰写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其撰写过程是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与培养的重要重要手段,是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继续。
博士生应就开题报告应确定的选题,运用概念、判断、测试、试验、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表达本人在科学研究环节中所取得的创新性理论科研成果或重要科研成果;并将在科学研究阶段观测和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情况、信息进行整理与加工,撰写出符合规范性的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理论性和可读性的学位论文。
相关要求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摘要的编写格式和要求》和《中国传媒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
2、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详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的规定》、《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程序》和其他相关规定。
九、学位审核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博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组)同意后,按国家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要求和程序,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文学博士学位。
十、附件
课程设置附表
艺术学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表〔10版〕
课程
类别
学分与
学分分配
序号
课程
名称
学分
总
学
时
周
学
时
开课
学期
开课
周次
开课学院
任课教师/主持教师
上课地点
考核方式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6学分
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2
32
4
1
1-8
政治与法律学院
张晓峰、荆学民(主持)
考试
2
外语语言基础
4
64
4
1
外国语学院
考试
专业必修课
方法类课程≥2学分
3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2
32
4
2
1-8
艺术研究院
苗棣
考试
4
定量方法研究专题讲座
4
1
电视与新闻学院
沈浩
(主讲)
考试
5
信息资源利用
4
1
图书馆
南玉霞
(组织)
考试
(跨)学科前沿课程≥2学分
6
语言学前沿
2
32
4
1
9-16
学科建设办
云贵彬
(主持)
考试
7
经济学与管理学前沿
2
32
4
2
1-16(单周)
媒体管理学院
李怀亮
(主持)
考试
8
美学前沿
2
32
4
1
1-16(单周)
艺术研究院
张晶(主持)
考试
9
社会科学前沿
2
32
4
2
1-16(双周
政治与法律学院
张晓峰、荆学民(主持)
考试
专业基础课程≥2学分
10
艺术学研究专题讲座
2
32
4
1
9-16
艺术研究院
施旭升
(主持)
考试
专业课程≥2学分
11(方向1必修)
艺术传播学
2
32
艺术研究院
施旭升
考试
11(方向2必修)
艺术美学
2
32
4
2
1-8
影视艺术学院
周月亮
考试
学术训练
(不计学分)
12
2
导师组安排
考查
选修课
≥4学分
1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2
32
4
1
9-16
传播研究院
陈卫星
(主持)
考查
14
系统科学(暂停)
2
32
2
考查
15
基础统计学
2
32
4
1
1-8
电视与新闻学院
柯惠新
(主讲)
考查
16
新闻传播学研究专题讲座
2
32
4
1
1-16(双周)
校办
丁俊杰
(主持)
考查
17
电影学研究专题讲座
2
32
4
1
9-16
影视艺术学院
胡克
(主持)
考查
18
戏剧戏曲学研究专题讲座
2
32
4
2
9-16
艺术研究院
周华斌
(主持)
考查
19
中外文化研究
2
32
4
1
1-16(双周)
文学院
张鸿声、白岚玲(主持)
考查
20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
2
32
4
1
1-8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张颂
(主讲)
考查
21
动画与数字媒体专题研究
2
32
4
1
9-16
动画学院
路盛章
(主持)
考查
22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专题讲座
2
32
4
1
1-8
文科科研处
胡智锋
(主持)
考查
23
现代科技与传播
2
32
4
2
1-8
电视与新闻学院
考查
补修硕士生课程
24
硕士课程1
32
1
考查
25
硕士课程2
32
1
考查
2007年海文考研培训辅导材料中国传媒大学813艺术学综合
一、分析艺术学综合考试的变化趋势
四大趋势 由偏重文学转向偏重艺术学美学
由原题照搬转向独立分析
由艺术的概论到具体门类的基础知识考察
首次出现美学基本理论题
1、由偏重文学转向偏重艺术学美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分专业答题的情况:
2005年,分为前90分和后60分,在此之后和之前,全部是和卷答题,也就是每个艺术类专业的题全部一样。
那么我们现在首先抛开2005年的题目不管,先来看03、04年的题目,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03年6道名词解释,全部是文学题,30分。
5道填空题有3道是文学题,18分。
简答题有2道是文学题,20分。
论述题是文学题,20分。
总共文学题的分值是88分。
04年的6道名词解释,4道是文学题,20分。
单项选择有4道,8分。
简答题前两道是文学题,30分。
解析古文是15分。
总共文学题的分值是73分。
然后我们来看05年的题目。
名词解释2道,10分。
论述40分,艺术形式还不限于文学。
勉强算是50分。
从88分——73分——50分,大家看出什么趋势了吗。
如果觉得还不够明显的话,我们来看看2006年的题目。
除了填空题的第二题之外,有谁能找到更多的文学题吗。
所以,请大家记下第一个趋势:
由偏重文学转向偏重艺术学美学
其实,从考卷的命名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03、04年的考卷叫文学、艺术理论试题,05、06年叫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
那么,这种趋势的变化对我们的意义何在?
就是要我们更加偏重于艺术综合能力的考察,弱化文学思维的衡量。
如果说以前中文系的考生更容易考到高分的话,那现在就不一定了。
这种趋势反映到我们的复习上来,就是要适当的侧重于美学、文艺美学以及艺术各门类的理解和学习,相关的复习方法我会在后面详细解释。
2、由原题照搬转向独立分析
所谓原题照搬,我们可以用04年的题目来举一个例子。
大家可以把出处标上
名词解释
文艺学——文理教程3
不平衡关系——文理教程47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艺术学概论62
虚实相生——文理226
情感把握——艺术学概论239即情感体验
共鸣——文理教程347
大题
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理教程58-68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文理117
什么是艺术的主体性特征——艺术学概论121
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艺术学概论360
一共90分,全部都能从参考书上找到答案出处。
就是说,只要你看书了,背了,就能拿到至少90分的基准分。
接下来,再来看看05年的真题。
名词解释
写意——艺术学概论209
有意味的形式——文理180
象征——文理277
通感——艺术学概论250
这是20分。
第二部分因为是分专业做,我就讲讲我的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第一题,在《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中198页略有涉及,但不完整和完善,不是一目了然的可以看出,需要自己归纳和总结。
第二题同样是这种情况,音乐电视在第七章的第三节有所涉及,但是也需要自己归纳和总结。
第三题,在92页——100页有介绍,但只是一种文化解读,还有视听语言的解读、晚会节奏的解读、纵向的历届晚会的比较等很多角度无法展开。
这60分顶多算30分照搬原书吧,和上面的30分加起来,只有50分。
然后我们来看看06年。
名词解释大部分无法在书中找到明确、全面的答案。
比如毕加索,在参考书里有很多涉及到他的,比如《格尔尼卡》。
但是你能找到一种准确的解释吗。
恐怕比较困难。
(面我会介绍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包括名词解释应该怎么讲,后面再说。
)再比如,肥皂剧,大家可以在苗棣老师的〈〈电视艺术哲学〉〉的185页找到,但是也只是只言片语。
空间艺术,艺术概论、王宏建、113页,提了一句;艺术学概论、彭吉象那本,269页也提了一句,同样没有标准提法。
好的,趋势出现了,就是原题照搬转向独立分析。
另外,其实我们从命题的题干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以前问的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说等等,现在是主体出现了,06年的题,三道简答题中三个你,论述题也有一个你,大家如果对传播学有些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这是突出了受众中心。
所谓受众中心,就是说尊重和关注受众的感受、理解。
现在题目中出现了如此多的你这个字眼,其实也是在向我们暗示,你们说吧,我们听着。
这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以前是你们按照我们说的说吧。
所以这里的趋势就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
“是”和“理解”的区别:
是——定义,is,are,理解——阐释,realize、understand……从这些微的差别大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分析趋势的加强。
既然强调独立分析,那么。
要我们分析什么、如何分析呢?
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关注当前;另外一方面,要注重当前的理论热点话题,比如说流行与经典(06年第三题)、全球化和民族性(06年最后一题)等等。
3、艺术概论的“概括”与具体门类的基础知识考察的双向互动
所谓双向互动是指两个方向、两种题型。
艺术概论的“概括”向具体门类的基础知识考察转向体现在名词解释上。
06年的5个名词解释,比如肥皂剧、空间艺术、协奏曲、毕加索,分别涉及美术、音乐、戏剧、电视、古典文论。
可以说与以往主要考察文学和艺术的一般性概念和定律有了很大差异(比如以前的象征、有意味的形式、共鸣啊等等),已经深入到各个艺术门类的内部,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也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具体艺术门类的考察向艺术概论的“概括”转向体现在论述题上。
05年的艺术学综合论述题是分专业答题,这是唯一的特例,04、03、06都是回归总体艺术门类的考察,因为后者才有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也有利于考察考生的素质。
把题找出来举例子。
4、首次出现美学基本理论命题
在06年的考题中,首次出现了美学的基本理论命题——“美是形象的真理”。
这种说法是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在综合考试中第一次出现,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今后可能会常常出现这种美学理论问题,因为美学、艺术学、文艺学这些学科都是相通相连的。
看到这个题,就应该马上反应出来他考察我们的是什么,然后就好着手回答了。
在这里我们主要讲命题趋势,具体的知识点就不涉及了。
这些命题趋势的出现既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也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比如说,原题照搬类型,如果你没有记住书上的概念,就无从谈起,比如说这样的题目,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你没记过肯定无从下手。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典与流行的关系,你就可以从身边谈起,因为现在日常的生活已经审美化了。
比如说周杰伦和萧邦,周是流行音乐歌手,萧邦是古典音乐家。
然后你就可以展开分析了,流行是大众的、商业复制的、快餐速朽的、类型化的、日常化的,经典是小众的、严肃的、主题富于深度的、艺术形式上探索创新的、有个性的等等。
那同时,流行和经典是互相渗透的,周杰伦不是有一首歌曲叫十一月的肖邦,这就说明了流行文化和经典的互相渗透,流行可以借助经典来增加关注,从而提高销售量;经典可以借助流行扩大传播的广度,焕发第二春。
周经典化的野心。
这些大家听一下就可以了,后面我们有专题的介绍。
我在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种变化对我们也有积极的意义。
二、根据趋势的应对复习方法
1、 重点书目、章节划分
艺术学这门考试课涉及的的书目比较的多,一共有8门13本书。
但是请记住,这些书不是同等重要的,如果让我来把这些书按照重要程度划分一下的,是这样一个排列顺序:
第一梯队:
《艺术学概论》《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文学理论教程》
第二梯队:
剩下的所有书是同等程度:
音乐、美术、电影、文学的10本书
为什么,因为我们是考取一所以电视艺术著称的院校,那么,它的主攻和考察方向必然要体现出院校特色和教师偏好。
艺术学综合考试这门考试课程是考察所有艺术类考生的艺术理论掌握程度、艺术史熟悉程度和艺术分析能力的一种考试。
所以说,如果要在艺术学考试中再划分出一个基础和专业的话,那么文学理论教程和艺术概论是基础课、而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则是专业课。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三本书主要是为了应付简答、论述题的,占的分值是120-130分。
那我们现在就分别来看看这3本书。
第一本是《艺术学概论》,请大家注意,是彭吉象的这本,不是王宏建的那本。
为什么我推荐的是彭的这本呢,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比较薄,396页,王的那本510页。
这100页的差距其实不小啊;当然,第二,最重要的原因是,彭的比较简明扼要,纲目清楚,而王的搀杂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东西在里面,顾及了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以看起来可能会面目可憎。
第三、关于艺术门类的分开介绍,王的书只用了75页(110—186),而彭的用了120页的篇幅(269—393)。
当然,每个人的喜好程度都不一样,也许你开始就是用的王的,那也可以。
我的建议是以彭的书为主,王的为辅。
那彭吉象的这本书也是有重点章节和常考章节的。
大家可以记一下:
第二章第一节 艺术起源常考填空题和简答
第三章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的第一、三、四节
第六章整章
第七章的第二、三节
另外就是第三编的艺术门类,可以说,如果要划出一个归属的话,名词解释应该全部出自这个部分,但是,仅仅第三编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肥皂剧,在这本书上根本找不到。
怎么办?
在后面会提到。
那么,对这些章节的掌握要求是:
不但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而且要学会运用基本概念来分析阐释问题。
比如06年的审美距离那道简答题,在《艺术学概论》中230页有介绍,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了“距离说”,主体对客体保持了心理距离,完全排除了功利或者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审美心境去欣赏对象。
然后下面举了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的例子,老太太在舞台下看《哈姆雷特》会警告饰演王子的演员当心有毒的剑,这就是心理距离太近。
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不仅仅只是记住概念,更要记住例子,然后在答题的时候自然能够信手拈来,应付自如。
第二本《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这是综合里的专业书。
基本上,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各个相关学科都在书中有所涉及,除了电影以外。
该书由十一位老师分章撰写,前两天讲课的杨燕老师、施旭升老师都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
这样多人写作会略显松散,但是总体而言,是答题的基底。
比如说,我们出一道题目,试分析春节晚会的结构特征和文化意义,这是05年的题,那我们就能够从这本书的92页找到一些答题的提示。
再比如说05年戏剧戏曲的选做题—试论戏曲现代戏,就能从第四章第三节找到端倪。
就这本书而言,我个人认为第一章的第二节、第二章的第二节、第十章和第十二章比较不重要,其他的章节都重要。
理由就不用说了吧。
第三本《文学理论教程》,为什么把《文学理论教程》放到艺术学综合里面讲,因为就我的复习经验而言,艺术学综合和专业课打通的基础是《文学理论教程》,目前国内的艺术教育,借重了很多文学范畴的提法,老师还习惯于用文学的思维去判断答案。
许多的老师是中文系出身就说明这种问题。
下面来看一下重点章节:
第四、六、七、十、十二、十五章比较重要,常考章节。
那么剩下的书怎么办?
不用专门看了,因为剩下的书是应付填空题和部分名词解释的,所占分值20分—30分。
因为我们是艺术类综合,每个相关专业的同学已经在本专业基础课的复习时深入学习了,不需要再在这些比较肤浅的地方下功夫。
比如说,考电影学的就不需要再看什么电影概论,考音乐的同学也不用再单独学习什么音乐史。
但是考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同学怎么复习音乐呢?
我个人有一个简单易行、利人利己的方法,那就是结成一个小组,有考各个专业的同学,每个同学总结自己专业最简单、最常识性的填空题和名词解释。
每个人准备个30道填空、30道名词解释,总共4、5张纸,然后大家汇总起来,总共也就是30—35张纸就搞定了。
这样对每个考生都有利。
而且自己对自己的专业也比较熟悉,这比你一个人去总结所有艺术门类的知识要便捷、高效的多。
而且,就靠这30多张纸就能拿到30分,多好的事啊。
关于复试 关于其他专业书籍关于导师
2、读书、复习方法
四种方法两种意识
笔记法—把厚书读薄
建议大家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在图书馆看到很多人看书不动笔,看着看着就开始走神,想今晚吃什么,水煮鱼还是麻辣烫。
所以动笔是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而且写过一遍肯定会有印象。
一个月做一本书,不难,我就作了笔记,三本,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
当然,做笔记也是有所侧重的,有的把标题抄一下就行,有的就需要详细解释。
比如你记下了通感这个名词解释,是指在艺术创作或者艺术鉴赏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好,名词解释作完了,但是感觉好象没有说透,发现下面还有一句话——颜色似乎会有温度(红热蓝冷)、声音似乎会有形象(细嫩幼稚粗犷成熟)、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冷重暖轻),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抽象的术语,也写上吧。
然后下面还有一句话,讲的是通感的发生机制,你把这句话也记下来,一个完整的名词解释就OK了。
笔记的用途不是作完就放在一边不管了,要反复的看,我作完后看了3遍,就基本上记住了。
到最后的一个月,书就可以丢开不看了,专门看笔记就可以了。
我到最后就是十来页其他艺术门类知识点加三个笔记本反复看。
零碎知识收集法
我们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