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6843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

《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清热药1-2节.ppt

第九章清热药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应用、及分类。

2、明确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等特点。

3、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副作用。

4、掌握重点药的功效、应用及相同药物的异同点。

第九章清热药概述1热的含义:

热与寒相对而言。

“热”是从症状上来说的。

不仅指身体发热,而且也指体温不高的热象。

凡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五心烦热等,均属“热”的范畴。

2热的分类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脉数。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里热苔黄、脉数有力。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脉细数一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功效药性寒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解里热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沉降入里清退虚热三适应症:

里热证1热病高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等。

2湿热所致的痢疾、黄疸。

3、血热妄行造成的各种出血证。

4、热毒壅盛造成的疮痈肿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5、阴虚发热等。

四分类:

由于里热证的致病因素、疾病表现阶段及脏腑、部位的不同,里热证有多种证型,需选择不同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根据疾病的证型以及药物的主要性能,清热药可分为1清热泻火药清解气分热邪,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

(石膏、知母)2清热燥湿药偏于苦燥,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证。

(黄芩、黄连、黄柏)3清热解毒药清解热毒,用于热毒壅盛证,如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金银花、连翘)4清热凉血药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牡丹皮、生地黄)5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等。

(地骨皮、银柴胡)五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证准确。

因里热病证既有气分、血分之别,湿热、热毒之异,又有实热、虚热之分。

故应辨别里热症属气分、还是血分;是实热还是虚热;是一般的火热,还是湿热以及里热所在的部位(肝热、肺热、胃热)2根据病情适当配伍。

里热兼表证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

热在气分兼血热(气血两燔)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气血两清)。

里热兼有积滞当清热、泻下同用3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忌用。

苦燥容易伤阴,阴虚者慎用,或与养阴生津药同用4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

5夏天用量宜大,冬天用量应少。

寒凉伤阳寒凉药物易损伤阳气甘寒助湿甘寒药物易助湿邪副作用苦寒败胃苦寒药物易损伤脾胃苦燥伤津苦燥药物易损伤津液诸药性能,均能清热或善泻火,或善凉血或善解毒,用各有别夏月剂量宜强,冬月剂量宜弱脾胃虚寒者慎用,真寒假热者应戒。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性能特点:

性味:

苦寒或甘寒。

归经:

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适应范围:

(1)热病邪入气分证。

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脏腑火热证。

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注意事项:

(1)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当配伍补虚药同用。

(2)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重点药物: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熟悉药:

芦根、天花粉、竹叶、决明子药材石膏煅石膏石膏石膏Shigao神农本草经要点:

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临床证明石膏在用于治疗“乙脑”“流脑”等热性传染病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命名:

本品为矿石入药,其煅研醋调,固密甚于脂膏,故名。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0)。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多用于热病气分证煅用清热力逊,收敛生肌力专。

(多外用)处方用名:

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性味:

辛、甘,大寒。

归经:

肺、胃。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用)。

分析:

性寒清热入气分清气分实热入肺胃走肌表解肌退热味辛发散入肺胃清肺胃热邪性寒清热泻火热去火消,津液自生甘寒相合滋阴清热味甘滋补阴液阴液得补,火热自消生津止渴热清渴止,心烦可除除烦止渴煅用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收敛生肌应用1气分实热证。

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本品善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生石膏3060g,知母915g、炙甘草39g、粳米1530g。

水煎至米熟汤成,分两次服。

病重一日可服23剂。

兼气阴虚者,加人参(党参)如人参白虎汤。

若温邪渐入血分,气血两燔而见高热不退、发斑疹,常与玄参、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化斑汤。

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热性病亢进期之高烧稽留,如急性肺炎、伤寒、乙脑、流脑、猩红热、腮腺炎等。

并可减退因热证而致昏谵狂妄及头痛烦躁、大渴引饮。

生石膏配生地黄、黄连、栀子、黄芩、赤芍、玄参、连翘、丹皮、竹叶、大青叶等)。

2肺热喘咳。

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作用。

(但无止咳平喘作用)治邪热袭肺的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常配麻黄、杏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胃火牙痛。

本品入胃经能清胃泻火。

治胃火上攻,牙龈肿痛,常配黄连(10g)升麻(10g)等,如清胃散。

治胃热阴虚,牙痛烦渴,常配知母、牛膝,如玉女煎知母(10g)、牛膝(10g)麦冬10g、生地黄12g、生石膏30g4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治疮疡溃后不敛,常与升药配伍,如九一丹;治湿疹,常与黄柏、枯矾等同用;治水火烫伤,常配青黛、黄柏等。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

打碎先煎。

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必要时亦可用到120g,但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应“热退即撤”否则常致呕逆,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腹痛。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性能特点:

本品辛甘大寒入肺胃,生用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肤高热,并除烦止渴,为清热泻火之首药,温病气分实热非此不能除;且善清肺热,又泻胃中之火为治肺热咳嗽、胃火牙痛之良药。

煅后外用,又能清热收湿敛疮生肌,常用于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

2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0),尚含有机物、硫化物及微量元素钛、铝、硅等。

3药理作用本品内服对内毒素引起发热的动物有解热作用,并可减轻其口渴状态。

能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成熟。

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尿及降血糖作用。

能抑制神经应激能力,减轻骨骼肌兴奋性。

小剂量可使心率加快,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大剂量则呈抑制状态,血流量反而减少。

此外,还能加速骨缺损的愈合。

4临床报道现代以本品研粉内服,治大骨接病;以生石膏配桐油外用,治单纯性阑尾炎;石膏配知母煎服,治急性肺炎、支气管炎等有良效。

用竹叶石膏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有效。

药知母药材知母(知母肉)药材知母(毛知母)知母知母Zhimu神农本草经要点: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为清润之品.别名:

肥知母、知母肉、妈妈草、蒜瓣子草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知母的干燥根茎入药。

产地:

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采集与炮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土,晒干,习称“毛知母”;趁新鲜剥去外皮,晒干,习称“知母肉”。

切厚片,生用或盐水炙用。

用法:

生用泻火力强;盐水炙滋补肾阴,退骨蒸潮热。

性味:

苦、甘,寒。

归经:

肺、胃、肾。

一般苦寒药如黄连、黄芩、栀子都有化燥伤阴之弊,知母无此缺点,并有滋阴降火之作用。

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其质地柔润,为清润之品。

分析:

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肺上清肺热而泻火胃中清胃热而生津味甘性润滋补阴液肾下滋肾阴而退虚热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临床应用:

1气分实热证。

病因病理:

温热病邪热亢盛,灼伤津液。

本品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

治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脉洪大,常与石膏相须配伍,如白虎汤。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本品既清肺热,又润肺燥。

治肺热咳嗽,咯痰色黄,常与贝母、黄芩、桑白皮等同用,如二母宁嗽丸;治肺热伤阴,燥咳无痰,常配贝母,即二母散(证治准绳)。

3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本品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作用。

治内热伤津、口渴引饮,可配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如玉液汤。

知母18g、葛根15g、五味子10g、山药30g、黄芪15g鸡内金6g天花粉10g。

水煎服,治消渴大饮。

肠燥便秘,常与生首乌,当归、火麻仁同用。

4骨蒸潮热。

病因病理:

肾阴亏虚,阴虚火旺。

本品能滋肾阴,退虚热。

治肾阴亏虚,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常与黄柏合六味地黄丸同用,如知柏地黄丸。

若阴虚火旺,真阴耗竭,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与龟板、黄柏、熟地黄等同用,如大补阴丸。

知母10g、黄柏10g、熟地黄15g、龟板24g、猪脊髓为丸。

每服9g,治肾阴不足,相火炽盛,骨蒸夜热、盗汗、心烦。

配伍:

实热实火常与石膏、黄芩配伍;虚热虚火多与地黄、黄柏配伍;肺热咳嗽多与贝母、桑白皮合用;消渴多饮多与花粉、地黄同施。

知母可用于上中下三焦,用于上焦多与贝母相配,走上焦清肺火解虚烦止咳嗽;同石膏相配走中焦解壮热而止烦渴;同黄柏走下焦泻肾火疗骨蒸潮热。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慎用。

性能特点:

本品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

既清热泻火以清实热,又滋阴润燥而退虚热。

不仅治温病气分壮热之证,而且治肺热或阴虚咳嗽、阴虚消渴、骨蒸潮热等证。

鉴别比较: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气分实热及肺热咳嗽知母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善解肌肤高热,兼治胃火牙痛,发斑;煅用收敛生肌,治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

知母苦甘寒质润,重在清润,善滋阴润燥,治骨蒸潮热、阴虚消渴及阴虚燥咳。

故肺热咳喘多用石膏,阴虚燥咳多用知母;气分实热二者配伍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作用。

知母甘寒入肾经,善滋肾阴退虚热。

二药滋阴降火黄柏苦寒入肾经,善泻肾火退虚热相得益彰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其主要成分为知母皂苷。

尚含芒果苷等黄酮类、知母多糖等多糖以及生物碱、有机酸等。

药理作用本品浸膏有明显解热作用,能防治大肠杆菌所致家兔高热且作用持久。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抗炎、利尿、祛痰、抗菌、抗癌、抗溃疡作用。

芦苇药材芦根芦根瓜蒌(雄花)瓜蒌(雌花)药材天花粉天花粉药材淡竹药材竹叶竹叶药材药材淡竹叶淡竹叶淡竹叶栀子药材栀子栀子栀子Zhizi神农本草经要点:

为清泻三焦火热要药,祛湿解毒凉血。

命名:

原名卮子。

卮者酒器也。

本品子实形象似卮,故名,后遂作栀子。

来源: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采集与炮制:

911月采收。

蒸制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生用清热泻火作用强,善治气分实热证。

炒栀子用小火炒至金黄色减其苦寒焦栀子用大火炒至焦糊色凉血作用强栀子炭用大火炒至黑褐色,止血作用强。

栀子衣(果皮)偏于达表去肌表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清内热处方用名:

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黑栀子、栀子炭、栀子仁、栀子衣,姜栀子(姜汁炒止烦呕)性昧:

苦,寒。

归经:

心、肝、肺、胃、三焦。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分析:

味苦祛湿清热利湿入心肺-泻心肺胸膈之热邪而除烦入心肝-清血分热邪而凉血止血性寒清热泻火解毒入肝经-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应用:

1热病心烦。

病因病理:

热邪内扰,热郁胸膈。

症见:

心烦郁闷,燥扰不宁。

本品有清心除烦之效,每与淡豆豉配伍,以宣泄热邪、解郁除烦,如栀子豉汤。

若治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常与黄芩、黄连、大黄等配伍,如黄连解毒汤。

2湿热黄疸。

(急性黄疸性肝炎)病因病理:

湿热郁蒸肝胆而致。

症见:

身黄、目黄、小便黄,发热、小便短赤。

本品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疸,常与茵陈蒿、大黄等配伍,以增强利湿退黄作用,即茵陈蒿汤。

亦可与黄柏、甘草配伍,即栀子柏皮汤。

临床常用于传染性肝炎、胆结石、胆囊炎、新生儿黄疸等,如胁痛明显可加郁金、枳壳、木香等行气止痛药。

3血热出血。

本品能泻火凉血。

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可配伍白茅根、生地黄、黄芩等凉血止血药同用。

栀子炭10g、生地炭12g、白茅根30g、白及6g、藕节10g、黄芩10g、黄连6g水煎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