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6005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docx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

学校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2篇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1

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为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在我校得以顺利推进实现,结合我校当前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特拟定出我校未来两年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校情研判

扶风高中是**_*,现有教师260多名,学生3000多人。

目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配备良好,多媒体教室、校园带宽网络等基本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能够满足当前日常教学需求,然而,距离“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二、总体思路

未来两年里,要紧紧聚焦“三全两高一大”目标,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构建“以校为本,基于教育,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师生信息素养发展新模式,形成“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信息化教学新格局。

三、具体措施

1、继续优化升级校园网络,及时做好学校宽带网络和终端设备的维护或升级更新工作,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校园网络是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三通两平台”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础中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化发展的载体。

信息化发展离开网络就如同人离开空气一样。

因此,校园网络建设要随着日益增加的校园信息化应用服务的使用一直长期的做好优化升级工作,始终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2、进一步深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

充分借助网站、移动终端、新媒体等途径遴选挖掘出适合本校师生学习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师生学习渠道和形式,提高师生学习效率。

重视优质云资源的开发利用,适当发展线上教育,有效开展网络直播课、点播课,形成线上+线下搭配互补的混合型学习模式,努力构建一个让广大师生“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泛在学习环境。

3、大力提升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化”运用水平。

平台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深度化管理的体现,可以降低各种信息收集、存储、加工、查询、运用的繁杂性,能够协调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显著提高工作成效。

师生基本信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家校沟通等事项都可以借助合适的平台来提高管理水平。

四、三个抓手

1、借助网络,改进工作流程,简化人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网络环境与日常工作学习的紧密结合,师生的工作学习方式必将发生变化,现代技术的参与必将带来工作流程和思维模式的改变,学校信息化建设要有技术化思维方式的参与,解放人力资源,以人为本,重构教育治理、教育服务新体系。

2、采用“极简主义”思维,用好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钉钉办公等常用软件,简约而富有实效的快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要注重筛选和运用“拿的来、用的上、易某某”的简约实用的信息化工具。

一方面要做好这些“轻量级”软硬件信息化工具的筛选;另一方面要做好积累和沉淀工作,形成一套适合我校能够长期使用的信息化工具套件,满足日常教育需求。

3、加强学习交流,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好教师培训工作。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增强专业技能都可以通过培训这条途径来实现。

及时有效的培训能够让全体师生对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广大师生获得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从而提高广大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素养。

五、展望未来

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后,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可能会逐步展开,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高潮的序幕或将徐徐拉开。

教育信息化任重而道远,美妙而激动人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不懈努力,为之奋斗!

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2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显著标志。

为推动“十三五”期间我校教育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我校在武汉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武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我校基本建成“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信息化管理队伍与师资基本组建。

目前我校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教科处,成立了教育信息中心,教科处(信息中心)配备正副主任各一名,从华师引进两名信息化专业研究生,并委托华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与设备维护。

——信息技术培训基本普及。

近两年来,信息中心完成了全校教师教育云空间建设、双板平台的基础培训工作。

目前已与华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作中心初步达成新一轮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意向。

——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效明显。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研科研等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一卡通的基本功能已能稳定运行,演播厅成功举办过汉字听写大赛等实时录播活动,广大教师开始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教育信息化课题及应用研究不断深入,成果渐丰。

(二)存在问题

——网络带宽不足、移动终端欠缺、教室单板故障率渐高、教师手提老化、应用系统和资源平台不成体系,这一切,制约着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还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匮乏,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数字教育资源种类不多、总量较少,校本性不强,资源比较分散,还未建成一个稳定的资源存放平台。

——教师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信息能力和素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的需要,资源开发、制作、管理与应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工作职责有待明确。

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指导分属不同部门,职责不明,管理力度不够,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职责、信息中心各管理人员的具体分工,都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与细化。

(三)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成为时代潮流,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难得的环境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武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给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随着我校教育改革与内涵发展的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个性化学习的倡导,给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强烈的需求机遇。

——我校属于武汉市数字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武汉市教育云首批试点学校、华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作中心示范基地,这些平台,将为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与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武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依托华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作中心,加强基础建设、开发信息资源、优化应用管理、提升服务效益,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水平进入全省以及全国内地西藏班先进行列,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工作原则

——科学规划,优先发展。

立足我校发展实际与民族学校特色,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科学规划,优先发展,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统筹协调,分类推进。

总揽全局,协调职能,分工协作。

兼顾各部门、各学科、各平台差异,分类推进;兼顾老、中、青年教师差异,分层推进。

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

——共建共享,重在应用。

以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特长,整合和共享各种课程资源,以应用带动资源的建设,以分享促进品质的提升。

——深度融合,形成特色。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努力探索与创建富有内地西藏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模式。

三、发展目标和未来愿景

(一)发展目标

为每一位师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有效的学习环境,给课程改革注入全新活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设更广阔的平台。

——建设更加稳定的“三通两平台”。

建成更加完善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覆盖全校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搭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平台和学校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内容更加丰富的数字资源库。

加快优质教与学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校本化、共享型的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打造信息能力更加适应的教师队伍。

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加大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

——构建学习更加高效的教育模式。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未来愿景

——更智能的学习环境。

所有教室接入无线互联网络、安装可触摸式电子双板;每位学生配备安装电子书包学习平台的学习终端;师生间便捷实现远程作业布置与在线一对一辅导。

——更丰富的课程体系。

校本资源、社团活动全部实现课程化、网络化,所有学校课程资源集成到电子书包等学习平台,供学生在线学习与查询,学生可在线申报、自由选修校本课程。

——更个性的学习模式。

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习”,基本实现“泛在学习”环境;翻转课堂、MOOC(慕课)、微课等先进的学习理念走进普通课堂;学校形成基于信息化环境、适合本校学生特色的基本教学模式。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信息环境。

实施“班班通”建设工程,推进无线网络全覆盖,电子双板进常规教室;优化学习终端配置,逐步实现“生机(移动终端)比”达1:

1;进一步提升一卡通的智能化水平。

2.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结合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整合教育资源,以武汉教育云为依托,建立武汉**_*。

建设融教育决策、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资源共享、教育管理、教学应用、远程学习、网上活动于一体,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3.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库。

通过定向购买、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等形式,加快建设包括课程库、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文献库、专家智能库等武汉基础教育资源库。

充分采集、整合、挖掘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共享,面向师生和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服务。

4.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和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纳入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整体计划中,加大专职信息技术教师骨干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全员性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开展信息技术创优活动和应用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5.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管理,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

研发具有学校特点、时代精神的信息技术课程。

探索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学校课程资源库,组织开展数字高效课堂、翻转课堂、MOOC(慕课)、微课助学、同步课堂、探究性学习、名师讲堂、名师工作室、网络协作教研等教育资源规模化应用与研究。

6.推行数字化管理应用,提升教育管理效益。

制定教育信息化系列标准,形成教育信息化工作规范体系。

建设包括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工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实验管理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加强教学场馆、设备等教学设施信息化管理,推行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文字、视频沟通,实现管理过程数字化、教学设施数字化、网络资源数字化。

(二)重点工程

适应信息技术由“e时代”(electronicera,电子时代)向“u时代”(ubiquitousera,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重点建设6大工程:

1.“数字校园”工程。

稳步推进无线数字校园建设,完善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优化一卡通系统功能,确保校园数字化监控平台稳定运行,确保校园网络畅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2.“未来教室”工程。

推进以无线网络覆盖、交互式电子双板、学生移动学习终端等信息化设备进教室的“未来教室”建设工程,提高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

力争在2017年内,全面完成“未来教室”建设工程。

3.“电子书包”工程。

作为“未来教室”的软件配套,优化学生移动终端的“电子书包”解决方案,建设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资源库,力争在2017年内,全面完成“电子书包”建设工程。

逐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4.“在线课程”工程。

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基于“在线课程”的在线学习、研究、测评和交流平台,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积极探索创新学习组织体系,创新课程学时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5.“融合教师”工程。

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培训力度,建设分层培训体系、分级培训体系。

力争在2015年内,每门学科有一两名种子教师成为“融合型”教师,全部青年教师熟练使用双板进行教学;到“十三五”末期,“融合型”教师要成为学校教师上岗的前提条件。

五、推进策略和保障措施

(一)推进策略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站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安排和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实施学校整体推进。

全校“一盘棋”,统筹规划,采取整体推进方式,结合学校现状、根据不同工程特点,确定阶段性目标和要求,分年度实施,分工程部署,分学科推进。

加强合作,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及时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

3.强化管理,项目推动,建立责任分担机制。

以实施五大重点工程为主要抓手,强化管理,把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落实到位。

设立项目工作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

明确任务、明确时限、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工程项目实施。

4.需求导向,强化应用,“建管用评”齐抓并进。

把师生的教学需求作为教育信息建设的导向,把应用和效益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充分利用好现有存量,抓好“建、管、用、评”,边建设边管理,边应用边评估,以评估促发展。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健全“信息化领导小组、学校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信息化负责人”三级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强化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完善制度保障。

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等制度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月报机制与评估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部门与教师绩效目标管理。

3.加大经费保障。

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确保信息化建设必须的软硬件投入,对积极从事教育信息化探索试验、课题研究的教师给予必要的认可或奖励,对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推进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倾斜政策。

4.建立技术保障。

加完善信息安全保障,积极争取上组管理部门、科研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营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