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5759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docx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附答案(3)

一、选择题

1.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④制定出《大明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2.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

3.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

6.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7.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A处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

A.前秦B.北魏C.东晋D.南朝

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

10.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下列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

A.

B.

C.

D.

1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

1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调整政策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南方贸易发达D.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15.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

A.南朝

B.西晋

C.东晋

D.汉

16.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它们的引入()

A.消除了民族矛盾B.丰富了汉族生活

C.导致民族关系紧张D.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1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其目的是()

A.缓和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B.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

C.认祖归宗,促进民族融合

D.促进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

1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下列三国与西晋兴亡更替示意图表达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B.

C.

D.

19.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

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21.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

“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蜀汉国力薄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的政治形势是

A.周王室衰微

B.百家争鸣

C.国家统一

D.三国鼎立

23.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5.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③④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①表述错误;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②表述错误,故含有①②的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的北魏政权进行了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讲汉话、穿汉服、改汉姓,把鲜卑拓跋姓改为汉姓元,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所以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是属于公元3世纪,D项符合题意。

而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383年属于公元4世纪,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D符合题意;统一黄河流域、开发江南经济、笼络守旧势力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其中,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巩固在他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刘备占有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排除;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C排除;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据此可知题目给出的示意图中A政权是北魏,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南朝、北朝的相关政权。

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选项图片可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择D。

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他们被称为“五胡”,与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加速了民族融合。

题意要求不包括的内迁民族,故本题答案选D。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的代表,它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C项符合题意;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与佛教无关,A可排除;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B可排除;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D可排除。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与特征,北魏的云冈石窟既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其它三项都不具备这个特征。

1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正确;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题意无关,可排除;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

故选B。

1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

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行了历时十六年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次战乱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D。

点睛: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需要重点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时间和原因;掌握江南地区得以开放的原因。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有:

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地理条件较好,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D项是最主要原因;AB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故选择D。

1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A符合题干;西晋和汉都是大一统王朝,BD不符合题干;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而北方处于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时期,号称“东晋十六国”,故C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此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对汉族的影响,体现了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椅子、方凳等的引入丰富了汉族生活,故B符合题意;AC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宗同族,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西晋灭掉魏国和吴国,于280年统一全国,故D符合题意;ABC图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①③④正确;②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结果大败秦军主力,②排除。

故选B。

2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的是曹丕,D符合题意。

ABC项都是曹操所为,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建国号为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圆形方孔半两钱,出现于秦朝;鱼纹彩陶盆,出现于半坡原始居民时期,距今6000年前;《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五铢钱,汉武帝时期铸造;从而得出②①④③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

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兰亭书法、阎立本画作、赵州石拱桥都是中国传统造型风格,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两大著名的石窟包括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因此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