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4408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docx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同名12527)

名词解释

1.稀缺:

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

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

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4.机会成本:

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5.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6.自给经济:

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特征是每个家庭或每个村落(经济体)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与外界交换。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7.计划经济:

即国家指令性经济或命令经济。

其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管理像一个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8.市场经济:

即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其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9.混合经济:

即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形式。

其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也是垄断与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制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被认为是最好的制度,能够使效率和公平得到较好的协调。

10.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场上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等。

11.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12.实证分析:

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

市政分析要求,一个理论或假说涉及到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要能够对有关现象将来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预测。

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实证经济学定义为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

1.效用:

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至观满足程度。

2.总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

3.边际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增量。

4.消费者均衡:

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及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心获得最大的效用。

5.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差额。

6.无差异曲线:

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点的轨迹。

7.商品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数量,公式:

MRS12=-(△X2△X1)。

8.消费预算线:

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9.替代效应:

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0.收入效应:

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导致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1.正常物品:

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12.低档物品:

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

13.吉芬商品: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生产函数: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短期生产函数:

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短期生产函数表示为Q=f(L.

)。

3.长期生产函数:

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变化产量,产量是全部要素的函数。

长期生产函数表示为Q=f(L.K)。

4.总产量:

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5.平均产量:

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比。

6.边际产量:

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7.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使递减的。

8.等产量曲线:

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9.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生产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0.等成本线:

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11.等斜线:

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12.扩展线:

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13.规模报酬: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14.规模经济: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15.规模不经济:

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16.外在经济:

是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17.外在不经济:

是一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会使个别厂商的产量与收益减少。

1.机会成本:

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显性成本:

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自然人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性成本:

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4.经济利润:

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利润。

这里总成本是企业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

5.正常利润:

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6.不变成本:

厂商在短期内支付固定生产要素的费用叫不变成本

7.可变成本:

厂商在短期内支付的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叫可变成本

8.总成本:

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成本总额,短期总成本能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即

STC=FC+VC=C0+F(Q)。

长期总成本是在长期中,厂商生产每一产量,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支付的最低成本总额。

9.平均成本:

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或均摊的成本。

其公式可写为:

10.边际成本:

是指产量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短期总成本的增量,等于总成本增量(ΔTC)与产量增量(ΔQ)之比,公式为:

1.厂商与行业:

厂商是指根据一定目标为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的独立经营单位。

行业是指制造或提供同一或类似产品或劳务的厂商的集合。

厂商与行业是成员与集体的关系。

2.完全竞争市场:

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且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厂商价格既定;产品同质;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充分。

3.完全竞争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为该行业所有厂商的需求曲线之和。

4.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具有完全价格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这条线既是需求曲线,又是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三线重合。

5.总收益:

指厂商出售一定数量产品后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乘以销售数量。

6.平均收益:

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总收益除以总产销量,也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

7.边际收益:

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

8.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R=MC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是利润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

9.收支相抵点:

当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厂商的利润为零,但厂商的正常利润实现了,该均衡点就是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10.停止营业点:

当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该均衡点就是厂商的停止营业点。

11.成本不变行业:

指行业产量扩大时,对生产要素需求增加未引起要素价格上涨,或要素需求增加引起了要素价格上涨,但正好被产量扩大时取得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影响所抵消,则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产品价格不会随产量扩大而上升,这样的行业称为成本不变行业。

12.成本递增行业:

指行业产量扩大时,对生产要素需求增加引起了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提高,这样的行业称为成本递增行业。

13.成本递减行业:

指行业产量扩大时,由于存在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以及技术进步等,对生产要素需求增加不但未引起要素价格上涨,反而使产品平均成本下降,这样的行业称为成本递增行业。

14.生产者剩余:

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1.垄断:

即卖方垄断,与竞争相对立,是指市场上指存在一个厂商的一种市场结构

2.自然垄断:

由规模经济所引起的垄断,一般称为自然垄断,如自来水、煤气、电力供应和污水处理等行业都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其成本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即供应量的增加而减少,这些行业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3.垄断势力:

指市场中厂商能够定价高于竞争价格的能力。

垄断势力越大,说明厂商越有可能对市场形成垄断。

厂商定价高于竞争性价格时,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并不能弥补厂商利润的增加,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垄断势力越大,社会福利的损失越高。

4.差别价格:

指同一种产品由于成本不同而以不同的价格出售。

5.价格歧视:

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1.垄断竞争市场:

是一种竞争和垄断兼而有之,但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结构。

2.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有两条:

一条是主观需求曲线d;另一条是实际需求曲线D。

厂商主观需求曲线是一条表示厂商变动价格,而其他厂商价格保持不变时,厂商的销售量随它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需求曲线。

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要比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坦得多,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厂商实际需求曲线是一条表示厂商变动价格时,其他厂商也对价格作同样变动,厂商的销售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需求曲线,弹性较小。

3.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是依靠低廉的价格争取销路、占领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竞争形式;非价格竞争是指在产品的价格以外或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借助于产品有形和无形差异、销售服务、广告宣传及其它推销手段等非价格形式销售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竞争形式。

4.拐折需求曲线:

即斯威齐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的用以说明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刚性现象的寡头垄断模型。

它又被称作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拐折的需求曲线表示该寡头厂商从拐折点出发,在各个价格水平面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

5.卡特尔:

是寡头垄断厂商用公开或正式的方式进行互相勾结的一种形式。

它是一个行业的独立厂商之间通过有关价格、产量和市场划分等事项达到明确的协议而建立的垄断组织。

6.价格领导:

是指行业中的一个或极少数几个大厂商开始变动价格时,其他厂商均随之变动。

7.成本加成定价:

是在估计的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赚头,据此确定价格的定价方法。

8.先行者利益:

表现为发达国家产业利用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的垄断地位,对后发国家产业的市场进入设置障碍,或是发达国家产业利用其有利的国际分工领域的先行占据,获得比后发国家更大的国际分工利益,使后发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的地位。

9.纳什均衡:

一般可以这样定义,如果决策组合处于这样的状态,即给定别人的选择,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改变自己的决策,那么这个决策组合就是纳什均衡。

10.多余的生产能力: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低,且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

1.边际收益产品:

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RevenueProduct,MRP),表示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加从而所增加的收益。

2.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FactorCost,MFC),它是指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的厂商总成本的增加量。

3.准租金:

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

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4.经济租金:

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

5.级差地租:

由于土地在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而引起的地租在经济学上称为级差地租(rentdifferences)。

6.洛伦茨曲线:

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将任意累计百分比人口与对应收入的累积百分比的对应关系进行绘制所得的线。

如图:

 

7.基尼系数:

如图,等于

即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面积之比。

1.局部均衡:

考察的是在外界条件不变情况下,研究单个产品市场,单个要素市场均衡,即考虑把这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市场体系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

2.一般均衡:

考察在所有市场、市场参与者都相互可联系情况下,这些市场是如何同时达到均衡的,即一般均衡,即考虑了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帕累托标准:

在两人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与B是任意两种状态)中的一种选择标准。

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或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或优)于B.则从社会观点看,亦有A优于B,如果两人都认为A与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与B无差异,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

4.帕累托改进:

利用帕累托最优标准,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存在帕累托改进。

5.帕累托最优状态:

又称经济效率,对于一种特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而言,不再存在任何变动,会使得至少一个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6.帕累托最优条件:

讨论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最优条件,生产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7.契约曲线:

包括交换契约曲线和生产契约曲线,前者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的轨迹,后者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集合的轨迹。

8.生产可能性曲线:

亦称生产可能性边界,从生产契约曲线导出的所有达到帕累托最优产出的集合的轨迹。

曲线任意一点表示在既定要素数量和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两种产品的最大产出组合点的轨迹。

1.市场失灵:

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导致市场机制在很多方面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配置效率降低,同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花宏观经济波动等现象。

2.公共物品:

指提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一般由政府提供,如国防、道路和广播电视等。

3.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是那种其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如,用于吃的水果、用于穿的衣服以及火车上的座位等。

4.免费乘车:

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在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5.私人成本:

厂商为生产而必须直接投入的费用,即私人成本。

6.社会成本:

厂商作出一项行动,他本人不一定要承担全部费用或收取全部利益。

他承担的部分叫作私人成本,他不承担的部分叫做外在成本,这两者的总和组成社会成本。

7.外部性:

又叫外部影响,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都不是消费者或生产者本人所能获得或承担的。

8.科斯定理:

是由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在1966年出版的《价格论》中首次提出和使用的,当时,斯蒂格勒将这一定理简单概括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换句话说,只要不存在交易费用,外部效应将自动趋于消失。

科斯本人并没有陈述和证明任何定理,只是以例子来阐述其论点,后来的经济学家将其论文的主要结论称之为科斯定理,这一定理可表述如下:

在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的条件下,受外部性影响的各方将会就资源配置达成一致意见,使这种资源配置既是帕累托最优的,又独立于任何事先的产权安排。

1.国民生产总值: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简写为GNP。

2.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英文缩写为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4.个人收入(英文缩写为P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为DP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国内生产总值折算系数:

即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9.最终产品:

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商品和劳务。

10.中间产品:

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1.均衡产出或收入:

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消费函数:

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

用公式表示是C=C(Y)。

3.边际消费倾向:

指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4.平均消费倾向: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5.边际储蓄倾向:

指增加的1单元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6.平均储蓄倾向: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7.投资乘数:

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量之比。

8.直接税:

即对财产和收入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就是负税人,无法转嫁税收负担。

属于这类税收的税种有工资税、个人所得税、公司利润税、资本收益税以及财产和遗产赠与税。

9.间接税:

即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

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包括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

向前转嫁是把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向后转嫁是把税收负担转嫁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

属于这类税收的税种有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和进出口税等。

10.政府购买:

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

11.政府转移支付:

如社会保险、公债利息及其他转移支付,它把购买力从纳税人转移到得到转移支付的接受者手中。

12.政府支出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3.税收乘数:

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14.转移支付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5.通货紧缩缺口:

是指实际总支出小于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

16.通货膨胀缺口:

是指实际总支出超过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

1.货币存量:

某一时期累计的货币数量。

2.货币流量:

某一时期内货币存量的变动数量。

3.货币创造乘数:

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这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4.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基础货币:

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

6.法定准备率:

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7.再贴现率:

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购的放款利率。

8.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府行为。

9.功能财政:

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10.年度平衡预算:

指每个财政年度政府预算的收支相等,达到收支平衡。

1.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是一种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

益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2.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表示投资与利率关系的曲线。

3.IS曲线:

表示产品市场均衡,即I=S时利率和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4.货币需求:

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5.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

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最大的货币资产的心理倾向。

6.交易动机:

个人和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活动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7.谨慎(预防)动机:

人们为预防意外风险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8.投机动机:

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9.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

前者指由货币的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

它是收入的增函数;后者指由于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量,它是利率的减函数。

10.凯恩斯陷阱(流动性陷阱):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11.LM曲线:

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L=M时收入和利率组合点的轨迹。

12.IS-LM模型:

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一般均衡模型。

其数学方程为:

i(r)=s(y)

m=L1(y)+L2(r)

1.财政政策:

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

是政府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凯恩斯极端:

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极端.

4.古典主义极端:

如果出现一种LM曲线为垂直而IS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此时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古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