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2678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

1.《左传》载: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尚书•大传》又载: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

上述材料说明()

A.取代周天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

C.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

D.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

2.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郡县的设置扩大了周朝疆域

B.血缘关系是受郡受县的依据

C.从贵族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D.设置郡县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3.古代科举奉行“投碟自荐”“取士不问世家”的原则。

其意义在于()

A.巩固了贵族政治秩序B.社会等级观念消失

C.导致门阀势力的消亡D.有利于选拔人才

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体现着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B.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5.著名学者王学泰指出,“士大夫”的含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朝及其以前,“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宋代之后的“士大夫”的含义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

唐宋之际“士大夫”含义的变化是由于()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C.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D.理学对文化大力推崇

6.清朝光绪年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开放杭州为商埠,后又进一步攫取在杭州设立专有租界的特权。

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

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

以下属于第一种反应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8.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致电朱德说:

“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此嘉奖。

”蒋介石致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D.台儿庄战役

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这段材料反映了()

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10.政治人物由“舞台”之争向“剧本”之争的转变,是近代中国由“帝国”转变为“民国”的关键环节。

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运动的剧本是(  )

A.《资政新篇》B.《中国同盟会章程》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国共产党章程》

11.毛泽东说:

“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上述军事行动()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

B.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12.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大会

A.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体现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精神

C.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

D.形成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3.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爱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

“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为此,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A.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D.发展基层民主

14.下列关于“九二共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达成九二共识是在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后。

B.达成共识的双方分别是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C.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根据共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15.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16.“它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成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与上述评论相符的国际组织是()

A.欧洲共同体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不结盟运动D.亚太经济与合作组织

17.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③《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④《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据此判断,该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政治文明B.古希腊城邦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政治文明的关系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18.克里斯提尼时期,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特点,但它仍规定三、四等级公民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

这表明雅典()

A.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B.否定下层公民政治权利

C.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D.民主政治建设尚待完善

19.有人认为: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和睦共处。

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兼收并蓄。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D.《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

20.有史学家评论近代英国某一历史事件:

“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都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的:

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

”这是(  )

A.处死查理一世B.“光荣革命”

C.克伦威尔独裁D.责任内阁制瓦解

21.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计划提名首位进入美国政府内阁的亚裔女性、前劳工部长赵小兰(E—laineChao)为交通部长。

赵小兰要经过哪一个部门的批准才能正式成为美国的交通部长()

A.前总统B.国会C.最高法院D.选民

22.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

这反映了()

A.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B.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C.工业革命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23.“国内阶级力量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

”这段话描述的是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A.辛亥革命B.巴黎公社运动

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

2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下列图片选一主题,下列最恰当的是()

 

A.美苏的“冷战”对峙B.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C.欧洲局势的紧张与缓和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5.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26.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吉迪恩•拉赫受指出:

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

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

这一论断反映出()

A.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

B.世界多极力量共同反抗美国强权

C.美国军事大国优势已经逐步丧失

D.金触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

27.梭伦说:

“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目的是()

A.打击富人的贪婪行为B.缓和雅典社会矛盾C.压制工商业的发展D.保护下层人的利益

28.梭伦改革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享受相应的权利,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满足了所有雅典男性公民参政议政的要求

③促进了雅典奴隶制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④保障公民权利,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9.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30.太史公曰: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以下对材料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从生平事迹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B.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

C.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失偏颇D.有失史学研究的客观性及公正性

31.下列评论中,不符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

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B.农民未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D.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

3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

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33.庆历新政的内容不包括()

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恩荫”做官

C.裁并州县,减轻徭役D.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3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讲到: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增长。

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是()

A.通过加税来增强国家财力B.用改革经济来操纵国事

C.以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业D.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

35.假如约翰是一位俄国农民,在1880年他40岁时有可能经历的是(  )

A.由于“二一九法令”的颁布,获得大片土地,过着幸福生活

B.在法院里看到律师的辩护,陪审团参加审判

C.在街头听取赫尔岑等知识分子宣传,要求拥护亚历山大二世

D.参加农民暴动,并迫使沙皇政府作出让步

3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

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材料表明宗法制(  )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3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

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C.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38.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39.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40.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

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

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目的.(4分)

 

(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

(2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投票法案》,把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的方式,从而保护了选民的投票自由。

经过第三次议会改革,英国的选举限制大大降低,除22个城市外,其他各城市和各郡一律实行单一代表选区制,大体上每5.4万人选出一个代表,从而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

到1913年,在1000万成年男子中,有800万人享有选举权。

但是,到此时为止,英国的选举制度仍有不完善的地方:

家庭仆人和妇女仍未获得选举权;大约有五十万人享有两个以上的投票权,他们都是在两个以上选区内拥有住所的大商人,有的人甚至拥有九个投票权。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概括英国选举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英国选举制度的改革。

(4分)

 

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答题纸

41.

(1)

 

(2)

 

(3)

 

42.

(1)

 

(2)

 

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和解析

【答案】

1—10.CCDDBCCBDC11—20.BDBDBCDDAB

21—30.BCDDCABBDA31—40.BADDBDAACC

41.

(1)商鞅的措施:

提高粮食价格;目的:

增加农民收入。

王安石的措施:

实行免役法;目的:

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4分)

(2)商鞅:

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王安石:

通过市易法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4分)

(3)意图:

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2分)

42.

(1)内容:

改革投票方式;保护选民投票自由;降低选举限制;扩大选民资格(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评价:

积极:

有利于工商业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通过改革避免了社会的动荡。

局限性:

家庭仆人和妇女还没有选举权;资产阶级(大商人)拥有较多的投票权。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周朝政治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周公辅政,并未取代周天子,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多元政治格局的形成,故排除B项;秦朝形成集权政治,故D项错误;材料一方面反映巩固政权,另一方面建立礼乐制度,说明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C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领土的扩张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这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

该制度使得强调血缘关系的分封制渐趋瓦解,体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过渡,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科举奉行“投碟自荐”“取士不问世家”的原则,意思是不涉及门第出身,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利于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冲击了贵族政治秩序;B项错误,社会等级观念消失不符合史实;门阀势力消亡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A项中的“内阁”形成于明成祖时期,B项发生于明太祖时期,均无法完整地体现题目中的图片中的时间段“两汉至清朝”,故排除;题目中的图片未涉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演变历程,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排除;题目中的图片中的两汉时期至明清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由坐到站再到跪的演变历程表明封建社会的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D。

5.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AC两项的表述均无法揭示题目中的“普通民众中的精英”成为“士大夫”的原因,故排除;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段“唐宋之际”,故排除D项;唐宋以来,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的科举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打破了特权垄断,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普通民众中的精英”成为“士大夫”。

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B。

6.依据题干“日本”、“开放杭州为商埠”,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因此这一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项错误.

《南京条约》是中国与英国签订的,没有涉及杭州,故A项错误.

《北京条约》是中国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没有涉及杭州,故B项错误.

《辛丑条约》虽然涉及日本,但是不涉及开辟商埠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日本”、“开放杭州为商埠”,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马关条约》内容的识记.

7.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第一种反映是排外的,选项中只有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故C项正确;ABD都是向西方学习,故ABD错误。

故选C。

8.淞沪会战不是八路军打的故排除,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时间不符,

台儿庄战役主要是国民党军队打的,且时间不符是1938年,材料中是1040年,故排除,

百团大战是朱德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进行的,符合材料,故为正确答案.

9.本题考查的是对洪仁玕《资政新篇》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办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是获得土地,故A项错误;这一方案只是获得太平天国领袖极少数的赞同,故B项错误;这一方案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与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截然相反,故C项错误;为发展工商业,主张办银行,材料反映了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D项正确。

故选D。

10.依据题干“20世纪第二个十年”可知,时间是1910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制定的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项正确.

《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中国同盟会章程》出现在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1921年,而且与由“帝国”转变为“民国”的关键环节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20世纪第二个十年”判断出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间、内容、意义的掌握.

11.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可知提及的是1946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发生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前,排除;C项提及的是三大战役的意义,排除;D项提及的是渡江战役的意义,排除。

故选B。

12.本题考查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揭示的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概况。

据此判断选项:

ABC三项提及的是1949年9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可知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D。

13.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文化大革命”是对民主和法制的严重践踏,所以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其实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D两项都是“文革”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措施方面的具体体现,不属于制度层面,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提及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与题干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不相符,排除。

故选B。

14.本题考查对“九二共识”的认识,旨在考查知识识记的能力。

根据所学,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