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1.docx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月考试题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1
重庆市铜梁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法是世界各国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
民法典编纂历来是成文法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工程。
如今,中国的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在蹄疾步稳地推进,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
从历史上看,民法法典化能够成为影响世界许多国家的一场运动,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民法法典化顺应了以集中立法承认和保障民事权利的需要。
编纂民法典,可以将对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固化在体系完备、逻辑周全的法律形式里,尽可能从立法上实现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二是编纂民法典往往能切实推动社会进步,为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为现代工商业繁荣铺平道路。
我国编纂民法典,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社会生活尚处在大变动之中,不具备制定一部体系完整的民法典的现实条件。
因此,立法机关首先制定了一批社会生活急需的民事单行法,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制定民法典。
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取得很好效果,体现出立法智慧。
从那时起,我国陆续制定了民法总则、继承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
从各方面看,在民事法律基本形成体系、国家经济社会获得巨大发展的情况下,编纂民法典已具备较好的主客观条件。
因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适时作出“编纂民法典”的决定。
人们期待编纂一部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法典来促进民事法律秩序更加健全,加强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和保障交易安全,推动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
因此,编纂民法典既是我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应当指出的是,编纂民法典是对分别制定、现行有效的民事法律进行科学整理。
不仅要刪繁就简,还要对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这就要继续运用立法智慧、发扬科学精神。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中国民法典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体现民法典的时代性。
各个国家和地区编纂民法典的时代背景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法国民法典制定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之时,因此法国民法典相当一部分内容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我国是在21世纪编纂民法典。
当今的中国,有5000年文明传承,也有工业时代的特征,更有信息化时代的特征。
因此,我国民法典既要吸收传
统文化精华、符合工业时代需要,也要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体现民法典的民族性。
民法典编纂要立足中国,体现民族特色。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具体制度和内容中,融入民法典编纂全过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二是将我国独有的民事制度在民法典编纂中予以完善和发展。
(摘编自孙宪忠《让民法典编纂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
I.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开始民法典编纂工作是顺应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
B.成文法国家的法治建设中必然包含民法典的编纂,因为它一定能切实推动社会进步,进而尽可能从立法上保障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C.在制定民事单行法,到编纂民法典的法治建设进程中,表现出的立法智慧和科学精神,说明我国民法典编纂具备了较好的主观条件。
D.因为我国民事制度具有独特性,并且中华传统美德也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弘扬,所以,我国民法典编纂要立足国情,体现民族性。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民法典编纂的地位、民法法典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民法法典化历程三个角度,论证了我国民法典编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通过我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状况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对比,论证了我国编纂民法典必须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观点。
C.文章使用了类比论证手法,通过法国民法典具有时代性的事实,指出我国在编纂民法典时要注意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D.文章以民法典编纂要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为总纲,虽然对编纂必要性分析得很透彻,但却没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编纂建议。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市场秩序要得到规范,交易安全要得到保障,市场经济制度体系要更加完善,就要完成民法典编纂工作。
B.不管民法典具有多少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它的编纂都不是一个国家建立之初,在法治建设中必须首先完成的工作。
C.法国民法典的制定早于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因此我国民法典中对互联网的时代特征的体现会多于法国民法典。
D.在我国即将编纂的民法典中,不仅会全部保留现行有效的民事法律条文,也会增加针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新规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
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雪。
连绵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
为赶这三九天,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沟里忙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
连日的劳累与严寒,让这帮烧炭佬近乎虚脱,牙根子痒痒,只想来一两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子,熬一锅汤,饱食一顿,过把瘾。
就连晚上困在炭火边睡熟时,烤焦了脚皮子,都有人在梦中喊香。
这是个十分贫穷的日子,把一年能吃上一两回荤腥的日子,唤作“打牙祭”。
大佬、二佬、三狗和二娃趁这雪天,担着炭拐过十湾九坡,将黑时分赶到集上,每人终于换得一把毛票票,大佬手中有了毛票票,脚便粘在肉摊边上,挪都挪不动了。
二佬、三狗、二娃六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肉案上肥巴巴的猪肉,尽咽口水,喉节都不自觉地一上一下蠕动着。
“打回牙祭吧!
”大佬、二佬、三狗都凑了份子,便把眼晴望着二娃。
二娃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翻出毛票票,粘了口水数了两遍,磨蹭了半天,又咽了几包口水,还是将钱如数揣了回去,讪讪地说:
“回去再说吧!
”
回到炭窑边,已是深夜。
众人急不可耐,垒灶支锅,做起饭菜来。
他们再一次催促二娃凑份子,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
“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用!
”便不再吱声,仿佛是在和自己赌气。
肉是肥巴巴的肉,唯有肥的肉才解馋。
洗的洗,切的切,不大一会儿工夫,便香味四溢,灌满了整个山沟,肉在锅中翻滚。
他们只待汤再少点、浓点,肉再烂点,便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牙祭”。
这时二娃站了起来,拿着瓢到沟边舀了一瓢清水,忽然倒在锅中。
本来锅中也要加水的,三人均没在意。
肉炖得滚乱,香气四溢。
大佬、二佬、三狗便迫不及待,捞着肥肉块子便往嘴里塞。
当然,没有二娃的份,这个年头牙祭不常有,没二娃的份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会因此而显得生分。
可二娃还是拿碗来了,众人着急。
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的,我不要。
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
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大呼上当。
那天以后,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传开了,像山岗上的风一样快,迅速传到了村野中的每个角落。
童叟皆知,家户喻晓。
故事情节自然都绘声绘色。
说者口中带着讽刺,众人皆把它当作笑料来传。
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打比万,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
二娃
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就像二娃打牙祭一样罕见。
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
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少。
二娃的家里逐渐富了起来,不再寒碜。
当然,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但这个故事大多数由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
每当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完整个故事后,总要沉默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二娃有眼光,培养孩子读书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全然没有当初讲故事人的那种讥讽和嘲弄。
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孩子和家长,送孩子去上学。
当然,富起来的二娃自己也讲这个故事,那是多年以后,属于回忆式讲述,故事尽管讲得平淡,看似是轻描淡写,可每次讲到喝肉汤的时候,他的眼中总是饱含着汪汪的眼泪。
当然,这大多数只在儿女回家团聚的时,二娃才讲的。
(摘编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山间雪天环境的描写,既引出了烧炭卖炭的故事,又为写打牙祭、二娃闹笑话的故事作了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和场景。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善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前者如二娃数钱和咽口水的动作,后者如“(香味)灌满了整个山沟”,都极具表现力。
C.小说着重记述了贫困年代的一个关于吃的笑话,表面上是笑话,实际上是一个励志故事,读来令人心酸,感人肺腑,具有教育意义。
D.小说的后半部分写故事传开后,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二姓自己也在讲,两种人讲的内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不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不一样。
5.文章中的二娃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
析。
(6分)
6小说前四段和后四段,在内容、语言风格、作用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试分析鉴赏(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
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預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
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
原来,一天的天
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
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
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牧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同
对接国
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细
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公里)与近海责任区(10公里)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
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
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转入枝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
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选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
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其中材料二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报员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言。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
陟甫十岁,授温
王府东阁祭酒。
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陟叹曰:
“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
迁礼部侍郎。
陟于鉴裁尤长。
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
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
“子能发陟罪乎?
吾以御史相处。
”豸之乃劾陟馈遗事。
陟贬桂岭尉。
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
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
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
“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
“皇天后土,实鉴斯言。
”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
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
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
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楷:
文中指书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
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
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
古代对天的尊称。
后土:
古代对地的尊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
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
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
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
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2)帝
雅闻陟名,欲倚以
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
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
别墅。
②东山:
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全诗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笔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15.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义相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江山依旧而后继无人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的奇妙景象。
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
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
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去描绘。
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
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B.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C.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
D.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
18.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B.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C.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D.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C.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D.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20.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通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
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
请大家相互转告,赶快办理。
21.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
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
要求:
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85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
书店读诗,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心有诗意。
《中国成语大会》2015年度总冠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季年度总冠军、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亚军彭敏,她是这样读书的:
高中读、大学读,读到北大硕士……身处雅室而心自通灵。
对上述两种状态下的读书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
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0月月考语文答案
1.A(B项“一定能”错误,原文是“编纂民法典往往能....另外,“进而”关系不成立。
C项据文章第三段,主观条件应该是指“民事法律基本形成体系”。
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
2.2.D(文章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编纂建议。
)
3.B(A项的必要条件不成立。
C项推断于文无据。
D项“全部保留现行有效的法律条文”错,原文是对此类法律要“刪繁就简”。
)
4.A环境描写是“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雪。
连绵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说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和场景”没有依据,无中生有,因为下面人物活动并不是在连绵起伏的山峰发生的。
5.①能吃苦,忍耐力强。
大雪天在深山沟里烧炭,风餐露宿一个多星期。
打牙祭的故事传开后,能够忍受他人的嘲讽。
②节俭爱家。
对家庭和孩子充满了爱。
为了留着钱给孩子上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