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1516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概况.docx

《世界经济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概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概况.docx

世界经济概况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丰富多样、潜力巨大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向有“地大物博”之说。

①土地资源。

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之一。

中国丰富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的地理特色:

一、海拔较高、起伏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占的面积超过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与1/3之比;二、在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难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点。

目前,草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4%,耕地占10.4%,林地约占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则合计约占20.5%。

尽管如此,中国土地资源进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潜力仍很大,除现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计全国还有约3300万公顷的宜农荒地、6000多万公顷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开发利用。

②能源。

中国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国家之一。

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达9014.53亿吨,居世界前列;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储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国陆上和海上远景储量都很乐观

③矿产。

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

截至1990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

其中以有色金属居优势,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钛、稀土、锂等均占世界前列。

如钨的储量为世界各国总储量的3倍多,稀土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锑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44%。

铅、铁、银、锰、镍等的储量亦具世界意义。

铁和锰的储量虽均占世界第3位,但贫矿多,富矿少;此外,还多伴生矿。

如攀枝花铁矿中,有钒、钛、镍等伴生。

非金属矿中的硫铁矿、菱镁矿亦居世界首位,磷矿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

④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初步估算为27115亿立方米。

中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相当于世界径流总量的5.8%。

⑤森林资源。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24亿公顷,虽占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积量91.4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种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

⑥生物资源。

中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即达2.45万种,次于马来西亚的巴西,居世界第3位。

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经济植物(按单项用途一次一种计)即达2411种,不仅提供各种食料、药材、纤维和其他多种工业原料,并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条件。

水产资源中有鱼类约24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5,其余为淡水鱼类。

此外尚有甲壳类、贝类和海藻类等。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从中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甚可观,但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而世界人均却达3公顷;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世界人均约0.36公顷;草场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约0.35公顷,世界人均为0.76公顷;森林面积人均0.107公顷,世界人均为0.65公顷;地表径流总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时,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价值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三种资源更为突出。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

其中,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量的37.7%,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17.2%;反观淮河以北,黄河虽为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海河、滦河为1%。

但黄河下游及海、滦河流域的豫、鲁、冀3省的耕地面积却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25%,相互对照,水土资源的失调,灼然可见。

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中64%集中于华北地区),10%在西南地区,而江南8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98%在北方;天然气探明储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资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区占90%,其余10%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

中国东南部的滇、黔、桂、湘、赣、粤6省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钨、锡、锑、锌、汞、铅等储量,成为中国矿产资源分布上一大特点。

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运输有着重大的影响。

资源的地域组合各有所长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全国6大地区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各有所长。

现简述如下:

①东北地区。

多种自然资源富饶,且结合较好。

可耕地广,仅黑龙江一省耕地面积即占全国的9.23%,且有大片宜农荒地。

森林资源丰富,占全国的33%,野生动植物资源亦丰。

能源资源中以石油最为雄厚,探明储量占全国45~50%。

煤炭资源不足,占全国的9%,有赖调入。

铁矿储量占全国1/4,矿种配套以黑龙江、辽宁两省较好,吉林较差。

②华北地区。

为富煤省(区),内蒙古和山西并列全国前茅,河北次之。

3省(区)的煤炭和石油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2和1/3。

铁矿储量大,与煤配套好。

内蒙古的稀土矿驰名世界。

但水和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突出。

区境北部草场广大,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③华东地区。

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1/5,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能源以煤为主,集中于鲁皖苏边区,安徽且有一定储量的铁矿与之配合。

山东矿种也较多,苏、浙、闽3省则矿产贫乏。

水资源以淮河以南较丰沛;杭州湾以南虽属丰水区域,但河流短促。

全区水力资源仅占全国的4%。

华东海域辽阔,东海鱼类资源尤见丰富。

森林资源则以杉木、毛竹和马尾松等用材林著称。

④中南地区。

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2.82%,居全国首位。

除南部地区属丰水带外,其余广大地区为多水带。

森林和水产资源具有一定规模。

森林面积虽略小于东北和西南地区,然其蓄积量则远小于这2个地区。

区内以有色金属居优势,湖南和赣南的钨、湘中的锑、湘南、湘西的铅、锌及赣东北的铜矿在全国均负盛名。

能源方面,水力蕴藏丰富,占全国的13.8%。

煤则集中于河南省。

⑤西南地区。

以金属矿产,水力和森林资源至为重要。

金属矿产、如铁、锰、铜、锡、铅、锌等,在国内均具一定地位,并有盐、磷等非金属。

水力蕴藏量占全国的68%。

黔、滇、川邻界地区有相当规模的煤田,其中贵州为富煤省,居江南各省前列。

川、黔2省还富天然气。

西南地区为中国第2大林区,木材蓄积量占全国20%以上,仅次于东北。

区内多山地,耕地占全国比例最小。

人力资源状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逐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固定工制度,落实单位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自主择业权,以双向选择、自主协商、订立劳动合同作为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方式,增强了人力资源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政府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不断破除劳动者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劳动者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流动日趋活跃。

2009年,在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登记求职的劳动者达到9700万人次,成功实现就业和转换工作的达到3600万人次,分别比2000年增加7700万人次和2600万人次。

同年,全国外出就业和本地非农从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4533万人,就近到二、三产业实现就业的本地农民工达到8445万人。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

服务领域和内容日益多元化,从最初的招聘服务、人事代理发展到包括培训服务、劳务派遣、就业指导、人才测评、管理咨询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多种业务,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产业链。

2008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4.9万余家,基本形成由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积极履行承诺,使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逐步增加。

2009年,中国境内的中外合资人才服务机构从2003年的30家增加到160家。

五、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尊重人的劳动权利,注重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实现人的体面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发展理念。

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

  保障平等就业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努力打破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和地区分割等问题,消除人力资源市场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执法检查活动,清理整顿市场不法行为,有力维护了求职者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国家高度重视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努力消除阻碍妇女平等就业的壁垒。

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拓宽吸纳女性劳动力就业的渠道,制定和执行扶持妇女自主创业的政策。

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在反映妇女诉求、促进平等就业和同工同酬、提供维权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到2008年,全国就业人口中女性超过45.4%。

  中国政府加强对残疾人就业的统筹规划,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

制定和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1.5%,对安置残疾人员达到职工总数25%比例的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给予税收优惠,指导和帮助残疾人组织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鼓励和支持残疾人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

中国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努力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建立省、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3043个,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服务。

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镇实际在业残疾人数443.4万,农村残疾人有1757万实现了稳定就业。

  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权益。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劳动群体,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国务院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农民工工作。

取消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加强劳动安全卫生培训,扩大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养老保险接续转移制度,实施“春暖行动”、“春风行动”等专项扶持计划。

截至2009年底,有8014.82万农民工成为工会会员,近80%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镇公办中小学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全国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农民工分别达到5587万人、4335万人、2647万人和1643万人。

  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

截至2009年底,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5%;劳动合同内容趋于规范,劳动合同履行情况良好。

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增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共赢。

截至2009年底,全国当期有效集体合同达到70.3万份,覆盖职工9400多万人。

  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

2009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26个省份的县(市)区建立了由政府、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共计1.4万多家。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围绕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积极沟通,加强合作,消除分歧,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2006年,中国开始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通过制定、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标准、推动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表彰先进典型等措施,促进企业和工业园区内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截至2009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中国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全国基层工会组织有184.5万个,覆盖企事业机关单位395.9万家,全国工会会员总数达2.263亿人。

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履行维权职责,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企业开展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加强对企业职工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针对个别企业用工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措施,督促、倡导企业切实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职工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职工交流互助平台,开展职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努力形成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社会氛围。

  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

  通过调解仲裁解决劳动人事争议,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权益救济和保障制度。

仲裁委员会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三个方面组成,以保证争议案件审理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有仲裁办案机构4800多个、仲裁员3.3万人。

  劳动人事调解仲裁工作遵循公正原则,鼓励协商,先行调解,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2009年,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87.5万件;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4万件,比上年下降1.3%;涉及劳动者101.7万人,比上年下降16.3%。

依据中国法律,当事人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09年,中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劳动争议案件31.7万件,有效维护了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接受并依法查处劳动者投诉举报案件,并主动对用人单位守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91个,配备专职监察员2.3万名。

  近年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加强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重大违法案件的专项督办工作,及时组织查处。

通过监察执法,保障了劳动者在职业介绍、劳动合同签订、工作时间、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特殊劳动保护等方面权益的落实。

2009年,全国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175.1万户,涉及劳动者9029.8万人,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3.9万件,督促用人单位为1073.7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

  从2009年起,中国政府在全国60个城市开展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工作试点,对用人单位进行全面动态监管,实现对劳动纠纷的早期预防和及时介入。

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即将在全国范围逐步推行。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国际义务,不断拓宽渠道和领域,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格局。

  中国尊重《联合国宪章》促进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宗旨与原则,致力于维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合理确定、依法颁布和逐步完善劳动标准。

中国政府结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先后批准了《男女同工同酬公约》、《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消除最恶劣形式童工公约》、《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等25个国际劳工公约,并积极实施有关公约。

中国不断完善本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推动包括国际劳工组织核心劳工公约的批准进程。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经合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或机构建立人力资源领域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双边或多边的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自1983年正式恢复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以来,积极参加国际劳工事务,在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以及制定劳动法律法规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

2004年和2007年,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举办了“中国就业论坛”和“亚洲就业论坛”。

自1992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并发挥出重要作用。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通过了《北京倡议》。

2010年9月,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为亚太各经济体讨论金融危机后的就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提供重要平台。

中国1994年加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成为正式会员。

2004年第28届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全球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

截至2009年底,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已经与80多个国家和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为便利人员流动,中国先后与德国、韩国签署了社会保险互免协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中国政府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方针,努力拓宽留学渠道,积极吸引人才回国,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回国创业提供支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从1978年至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62.0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9.74万人。

实施“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和“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鼓励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

中国重视和支持外国公民来华留学,从1978年至2009年,中国接受的来华留学人员累计达到169万人次,辐射19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积极利用国际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实施领导干部经济管理培训项目、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项目等培训计划,2009年共选派5.02万人出国(境)培训。

中国积极协助联合国在华举行“国家竞争考试”,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截至2009年底,共有1002名中国国际职员在各类国际组织中任职。

中国政府积极引进国外智力,2009年来中国大陆工作的境外专家约48万人次。

2009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2.3万人。

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授予1099名外国专家“友谊奖”,授予43名外国专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结束语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着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政府将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人才优先,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坚持管理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

  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更好地迸发出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定会有更加坚实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基础。

人力资源发展历史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形态甚至社会结构形态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这一概念向人们表明了知识与信息的吸收、处理和应用在创造新的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时代.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在知识社会,战略性资源则为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在新的社会中,关键的战略资源已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性.管理大师德鲁克断言:

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人力资源发展(Humanresourcedevelopment),简称HRD,是80年代兴起的旨在提升组织人力资源质量的管理战略和活动,也是正在不断发展的一个职业领域和科学.

   一般而言,HRD比较重视个人的发展,是从个人内在配合组织外在发展.而HRM(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比较强调外在组织的需要,配合人力的提升与运用.更进一步地说,组织的成长是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人适其所,尽其才;物畅其流,尽其用,就是人力资源发展的要义.

   人力资源发展(HRD)指一套有组织是学习经验,由雇主在一定期间提供,目的在促进绩效改进与个人成长.人力资源发展有三个活动领域:

训练、教育以及发展.

   训练:

强调受训者在目前工作上小学习.

   教育:

强调受训者对未来工作的学习.

   发展:

学习未特别强调的或为针对特定工作的事务.

   人力资源发展的性质

   "人力资源"的出现约在1970年以后,在一个组织中,各种资源都各有其重要性,然而人力资源更加显得重要.人力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和组织的战略资源,一方面来源于现代社会的性质-知识和信息社会,另一方面来源于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特性:

它是一种能动资源,即它在经济和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和处于中心地位;它发起、使用、操纵、控制着其他资源,使其他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配置和利用;同时它是唯一起创新作用的因素.整体而言,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系统的动力.正因为如此,维持与提升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就成为组织持续经营与发展的战略与活动.

   尽管各家定义不同,但都认为HRD的重点为改善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态度、创造力与理想等特质,希望更多的组织成员具备组织所需要的上述特质,希望成员的特质能配合组织的需求,持续地补充、提升,以协助组织的管理与发展.因此,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所谓HRD是指:

由组织提供的具备短期绩效取向(performanceoriented)和长期战略取向(strategyoriented)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升组织成员以及组织的整体绩效,同时配合个人和组织的长期发展.

   由此,人力资源发展具有以下的基本特性:

1.HRD是一种规划性活动(itisplaned)它涉及需求评估、目标设定、行动规划、执行、效果评定等等.

   2.HRD是以明示人类的价值为基础.

   3.HRD是一种问题取向的活动,它应用若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解决人力及组织问题.

   4.HRD是一种系统途径,它将组织的人力资源及其潜能与技术、结构、管理过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5.HRD的对象是人力资源及其整个组织.

   6.HRD的目标是改善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组织效能.

   7.HRD的核心是学习,是组织成员行为的持久改变或某一方式的行为能力的改变.这种学习既包括个人学习,也包括组织学习,既包括学校中的学习,也包括工作地的学习.

   8.HRD不是一劳永逸的战略,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人力资源发展的时代挑战

   人力资源发展是80年代出现的并日益受到全世界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领域.它已经被全世界的政府、企业和各种组织作为发展的新战略,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武器.人力资源已成为发展的新宗教.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具体分析,导致人力资源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革命与知识社会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就知识增长的速度而言,今天出生的小孩到大学毕业时,世界上的知识总量将增加4倍.当这个小孩到50岁时,知识总量将是他出生时的32倍,而且全世界97%的知识都是在他出生以后才研究出来的.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突出地显示出它们的威力和潜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