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1446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docx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这是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好,有独立分析能力。

3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五个一”: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

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

(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

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涉江采芙蓉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涉江采芙蓉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五个一”: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

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

(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

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张波评论第一学时教学过程

  优点:

  思路清晰

  缺点:

  内容不全,未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张波评论第一学时教学过程

  优点:

  有吸引力

  缺点:

  应简洁一些

  张波评论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优点: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符合诗歌教学特点

  缺点:

  欠具体

  张波评论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好,有独立分析能力。

  优点:

  具体,符合实情

  缺点:

  怎样引导

  张波评论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优点:

  有目标

  缺点:

  不全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2篇

  三维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考点练兵案)

  (分)朗读(多样式)——解读(问答式)——研读(答问式)——小结(归纳式)

  课件准备:

与教案配套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听过?

那么我们品读一下这首诗:

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感受: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

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

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2.诗词导入

  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

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

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指导及要求:

这首诗,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

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

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

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目标之4)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目标之1)

  信息筛选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

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

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

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

”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

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

为什么会如此呢?

  合作探究

  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同学们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诗名,并思考这个主人公,你们认为,是男子还是女子呢?

根据是什么?

  好,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是男子/女子,我们就从男子/女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既然同学们有争议,各执一词,而且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们暂且还是称它为主人公。

下面我们边分析这首诗,边探讨,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呢?

  男生同学示范朗读一遍(包括诗题、内容,注意断句)。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方法点拨

  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能力提升(目标之三)

  ▲一、诗歌鉴赏的方法:

(结合大屏幕解读)

  1.读顺畅,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

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

  

(一)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

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2.找意象,品意境。

  ▲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

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目标之2)

  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

高洁的君子之风。

还有没有?

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

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

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兰泽多芳草:

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原来我跟大家说了,读诗要抓什么?

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可谓极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

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

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

方式:

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相联。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中所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

没有。

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都很强,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故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并不罕见。

它寄托了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

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