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0391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卷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关于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

B.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C.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2.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理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3.《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占中国领土()

B.巨额的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

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下面是一张山城重庆的历史照片。

从图中的偏远小城发展为今天的西部重镇,重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缩影之一。

下列有关重庆的历史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A.十九世纪中期,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

B.甲午战争后,日本利用在重庆通商的条件,深入中国内地侵略

C.作为国民政府陪都,重庆是二战期间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之一

D.1945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的代表曾在此进行和平谈判

5.马基雅弗利提倡“君权至上”的现实目标是(  )

A.维护意大利国王的权威

B.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C.挑战罗马教会

D.为“新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6.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

“我在英国当首相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

”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C.为官清廉,歧视内阁成员

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7.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罗斯福认为()

A.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C.俄国支持我国抗战非常重要 

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会胜利

8.斯大林说: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C.中国战场对其他战场作了战略配合

D.美英盟军对日作战,配合了苏德战场

9.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

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

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10.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负责执行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D.中书省和尚书省

11.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

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12.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指出,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以下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B.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苏俄《土地法令》的颁布

13.下图是某同学自制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

其中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开天辟地B.当家作主

C.遵义会议D.十一届三中全会

14.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

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

A.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B.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

C.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D.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

15.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

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

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B.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D.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16.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

“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

”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

A.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

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D.适应了近代中国外交需求

17.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到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汉武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三公九卿

B.平定“七国之乱”

C.设置节度使

D.推行“推恩令”

18.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渡江夺胜利

B.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渡江夺胜利卢沟燃烽火

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渡江夺胜利

D.渡江夺胜利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

19.《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

“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公正至上B.充分保护平民的权益

C.确保私产不受侵犯D.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

20.“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1.我国古代民间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其中,“州官”最早的职能是。

()

A.掌管地方行政事务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政大事

D.总管地方财政收支

22.东汉以后,尚书成为中央实际执掌者:

魏晋以后,则移于中书;至刘宋以后,门下又崛起。

这反映了()

A.通过机构设置制约相权

B.中央职官功能分化加快

C.机构重叠导致效率低下

D.相权扩张总揽中央政权

23.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说:

“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如下观念()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5.历史学家杨宁一曾说:

“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材料中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行省合理的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的机构

C.行省有效的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

D.行省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军事的控制

二、简答题(共4题,50分)

26.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材料二: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谈迁《国榷》

——钱穆《国史新论》

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四: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

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代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的土司制度,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街,以进行间接统治。

明清时期,这种制度落后性日益显著。

土司统治,赋役无名,刑杀任意,而且土司之间经常互相攻伐,给土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领损失。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接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

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主张“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

审时度势,顺情得理”。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

到雍正八年(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帝“改土归流”的作用。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015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6年12月毛泽东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

……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

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救国良方”是什么?

说明其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

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

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参考答案

1.D2.A3.D4.A5.B6.B7.A8.D9.C10.D11.D12.A13.C14.B15.B16.D17.D18.A19.D20.C21.B22.A23.C24.B25.C

26.答案l: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

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

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

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27.

(1)皇帝、中书和门下两省官员。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主要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

(3)明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明成祖在位,设内阁。

清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设军机处。

(4)科举制。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8.

(1)略

(2)政治方面(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经济方面(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方面(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9.

(1)“救国良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时间:

1937年。

阶段:

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

(3)特点: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

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