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8776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8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docx

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

疾病、伤害和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

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段的结果,制定预防或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

观察法(最为重要)、实验法、数理法。

1)观察法:

描述流行病学(产生假设):

横断面调查;监测;生态学研究。

分析流行病学(检验假设):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2)实验法:

实验流行病学(验证假设):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个体试验;社区试验)。

3)数理法:

理论流行病学

5、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病学4类。

6、流行病学特征:

1)群体的特征(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2)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心理的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称“三间分布”。

2、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或10000/万

暴露人口是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当描述某些地区的某病发病率,分母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如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可为年初人口与年终人口之和除以2,或以当年年中(7月1日零时整)的人口数表示。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此即发病专率。

发病率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

通过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可用于病因学的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

3、罹患率:

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单位可以是日、周、旬、月。

适用于小范围或短期间的流行。

4、续发率=(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续发率(SAR)是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

5、患病率:

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而期间患病率所指的是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多超过1个月。

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

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

K=100%、1000‰或10000/万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是: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6、感染率=(受检者阳性人数/受检人数)×K(K=100%)

特别是对那些隐性感染、病原携带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较有用。

7、残疾率=残疾人数/调查人数×KK=100%或1000‰……

8、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总人口数×K

K=100%、1000‰或10000/万

某年龄组死亡率=某年某年龄组死亡人数/同年该年龄组平均人口数×1000‰

婴儿死亡率:

某年内不满一岁的婴儿死亡数与当地全年活产数的比值。

在不同国家地区间比较不需要标化。

是衡量一个地区(人群)卫生状况的敏感指标。

死亡专率:

可提供某病死亡在人群、时间、地区上变化的信息,可用于探讨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

9、病死率:

是表示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区分死亡专率:

分母不同)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100%

如果某病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时,病死率可用死亡率和发病率推算:

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100%

病死率表示确诊基本的死亡概率,因此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该指标也可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

病死率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10、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100%

11、潜在减寿年数:

是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伤残调整寿命年:

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

12、散发:

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暴发:

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

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

隐性流行:

有些传染病流行时显性病例可能不多,而实际的感染率却很高,隐性感染占感染者的大多数。

13、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横断面分析和年龄间队列分析两种。

横断面分析:

潜伏期短,主要分析同一年代(断面)或不同年代(断面)的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等的不同或变化。

年龄期间队列分析:

潜伏期长,是分析年龄、所处时代及队列暴露经历三者对疾病频率变化所起作用及其大小的方法。

14、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包括:

1)男女两性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2)疾病的性别分布差异与两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代谢等生物性差异有关;3)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也可能导致疾病的性别分布差异;4)男女职业中毒发生率不同时由于妇女较男性更少从事一些危险性很大的职业有关。

15、在研究职业与疾病的关系时应考虑:

1)疾病的职业分布不同与感染机会或暴露与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有关;2)暴露机会的多少与劳动条件有关;3)职业反映了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4)不同职业的体力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不同,在疾病的种类上也有不同的反映。

16、流动人口对疾病分布的影响在于:

1)流动人口是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高危人群;2)流动人口是疫区与非疫区传染病的传播纽带;3)流动人口对传播性传播疾病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4)流动人口给儿童计划免疫的落实增加难度。

17、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于暴发的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疾病的季节性:

是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其特点:

1)严格的季节性:

多集中在少数几个月内,多见于虫媒传播的传染病;2)季节性升高:

虽一年四季均发病,但仅在一定月份内发病升高。

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包括:

1)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受气候条件影响;2)媒介昆虫的吸血活动、寿命、活动力及数量的季节消长均受到温度、湿度、雨量的影响;3)与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家畜的生长繁殖等因素有关;4)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条件、营养、风俗习惯及医疗卫生水平变化等的影响;5)与人们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及人群易感性的变化有关。

周期性:

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通常1、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

长期趋势:

也称长期变异,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或它们体内发生的变化情况。

疾病频率呈现长期趋势的原因:

1)疾病或致病因素发生了变化;2)抗原型别的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对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是传染病产生长期变异的主要原因;3)诊断能力的改变、医生诊断经验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新的诊断技术方法的引进及普及应用;4)防疫措施的采取等因素对长期趋势也起到重要作用;5)登记报告及登记制度是否完善,疾病的诊断标准、分类是否发生改变;6)由于人口学资料的变化,如长期观察人群中随着时间迁移,其年龄分布也在发生改变。

观察期间内该病的诊断标准和报告标准发生了变化。

18、疾病在不同国家间的分布:

1)有些疾病只发生在世界某些地区;2)有些疾病虽在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各有特点;3)有些非传染病性疾病,虽然全世界各地都可见发生,但其发病和死亡情况不一。

疾病地区分布差异的不同:

1)地理位置,地形及环境条件;2)气象条件的影响;3)风俗习惯及其遗传特征;4)社会文化背景。

疾病分布的地方性:

1)自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2)统计地方性:

社会因素导致;3)自然地方性:

由于自然环境影响。

19、地方性疾病简称地方病:

是指局限于某些特点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特点)的依据是:

1)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3)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4)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5)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移民流行病学:

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

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移入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从其差异中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

又称描述性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分析病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历史常规资料的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和随访研究。

2、现况研究:

是通过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质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为研究的纵向深入提供线索和病因学假设。

其指标是患病率,采取横断面研究。

研究目的与应用范围:

1)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2)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现况研究的结果可以为病因未明疾病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3)确定高危人群(确定高危人群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首要步骤)。

4)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研究特定:

1)现况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有对照组;2)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

3)现况研究在确定因果关系联系时受到限制;4)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联系。

研究类型:

1)普查:

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点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原则:

目的是早期发现病例并及时给予治疗;

普查的基本最好是患病率比较高的;

诊断标准应具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且现场操作技术简便的检测方法;

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

2)抽样调查:

是相对于普查的一种比较常用的现况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

遵循随机化原则,样本量要足够。

抽样调查可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

如果抽样比大于75%,则不如进行普查。

3、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来确定采样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确定合适的研究对象是顺利开展现况研究的关键环节。

3、抽样方法:

抽样可分为非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

非随机抽样选择样本是,加入主观因素,使总体中个体被抽取的机会不均匀。

随机抽样的样本获得须遵循随机化原则,即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已知的,非零的概率被选入作为研究对象,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常见的随机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

多阶段抽样:

包括整群抽样,群内变异越大越好,群间变异越小越好。

其实施过程是:

先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元,再从每个抽的的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二级单元,依此类推,最后抽取其中范围更小的单元作为调查单位。

4、调查表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应调查项目一项不缺,无关项目,一项不多;2)语言表达具体、清晰、易懂,不用专业术语;3)尽量选用客观,定量指标;4)项目编排顺序先易后难,敏感问题放到最后。

5、资料的收集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测定或检查的方法;而使通过直接用调查表询问研究对象。

6、偏倚:

是指从研究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偏倚的控制:

1)严格遵照抽样方法的要求,确保抽样过程中随机化原则的完全实施;2)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3)正确选择测量工具盒检验方法,包括调查表的编制等;4)组织好研究工作,调查员一定要经过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5)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等工作;6)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注意辨析混杂因素及其影响。

7、(技术资料)常用分析指标:

1)患病率感染率,病原携带率,抗体阳性率,某因素的流行率(如吸烟率)等指标;2)均数、标准差

分析方法:

描述分布;相关分布;单因素对比分析;多因素分析。

8、研究的优点:

1)现况研究中常开展的是抽样调查;2)来自同一群体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3)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研究的局限性:

1)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3)研究对象中一些人正处于所研究疾病的潜伏期或者临床前期,则极有可能会被误判为正常人。

9、生态学研究:

又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与现况调查的区别:

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

1)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2)评估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

10、生态学研究的研究类型

1)生态比较研究:

其中最为简单的方法是观察不同人群或地区某种疾病的分布。

2)生态趋势研究:

是连续观察人群中某因素平均暴露水平的改变与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的关系,了解其变动趋势;提供比较暴露水平变化前后疾病频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

只能计算患病率。

11、生态学研究的优点:

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可提供病因线索供深入研究;对于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是唯一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当研究的暴露因素在一个人群中变异范围很小时,很难测量其与疾病的关系;适合于对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在疾病监测工作中,可估计某种疾病发展的趋势。

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

生态学谬误;混杂因素往往难以控制;人群中某些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而影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正确分析;生态学研究难以确定两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第四章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

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暴露:

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

队列:

指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

根据特定条件的不同,特定时期内出生的一组人群,叫出生队列;具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一种人群,称为暴露队列。

根据人群进出队列的时间不同,队列可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

2、危险因素:

又称为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如疾病)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3、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

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降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引物与结局的关系。

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

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队列研究的研究目的:

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的自然史;新药的上市后监测。

队列研究的研究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1)前瞻性队列研究:

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

其优点:

时间顺序增强病因推断可信度;

直接获取关于暴露与结局的第一手资料;

能获得发病率。

缺点:

人群样本很大,观察时间长、花费大;

影响其可行性。

2)历史性队列研究:

不需要随访,是根据暴露状况的历史资料作出的,研究开始时研究的结局已经出现。

优点:

在较短时期内完成;

时间顺序是从因到果的;

省时、省力、出结果快的特定。

缺点:

因资料积累时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

3)双向性队列研究:

需要随访,部分结局已出现。

分组为对过去研究对象分组但结局仍未出现需观察一般时间(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瞻性观察一段时间)。

4、研究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研究因素(暴露因素)通常是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

2)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是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即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

其结局有:

发病、死亡;

血清指标;

分子标志的变性;

定性或定量。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研究人群的选择有不同的方法:

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选择对照人群的常用形式分:

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4)确定样本量:

计算样本量时需考虑的问题:

抽样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一般人群、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效力。

样本量的计算。

5、基线资料的收集包括暴露的资料及个体的其他信息。

获取基线资料的方式:

1)查阅医院、工厂、单位及个人健康保险的记录或档案;2)访问研究对象或其他能够提供信息的人;3)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4)环境调查与检测。

6、率的计算

1)累积发病率(CI)=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其量值变化范围为0~1,报告累积发病率时必须说明累积时间的长短。

适用条件:

样本大,人口稳定、整齐的资料。

2)发病密度(ID)=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观察人群的人时

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

发病密度的量值变化范围是从0到无穷大。

3)标化比=研究人群中的观察死亡数(O)/以标准人口死亡率计算出的预期死亡数(E)最常用的指标为标化死亡比(SMR)

SMR=1,研究人数某病发病(死亡)危险=标准人群

SMR>1,研究人数某病发病(死亡)危险>标准人群

SMR<1,研究人数某病发病(死亡)危险<标准人群

SMR适用条件:

结局时间的发生率低,不宜直接计算率时。

标化比例死亡比(SPMR)=实际死亡数/预期死亡数变化范围0~∞

适用条件:

历年人口资料不能得到;仅有死亡人数、原因、日期和年龄。

预期死亡数=全人口中某病死亡数/全部死亡数×某单位实际全部死亡数

7、相对危险度(RR):

也叫危险度比,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称为率比(RR)危险度比和率比都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

RR=Ie/Io=(a/n1)/(c/n0)(Ie、Io分别代表暴露组和对照组的率,其意义:

E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E的多少倍;RR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

若RR>1,RR值越大,表面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若RR<1,RR值越小,表面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InRR的95%可信区间=InRR±1.96Var(InRR),其反自然对数即为RR的95%可信区间。

8、归因危险度(AR):

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D)、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AR=Ie-Io=a/n1-c/n0=I0(RR-1)(意义:

RR与AR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AR是指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AR值越大,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

9、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AR%)又称为病因分值(EF)或归因分值(AF),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R%=(RR-1)/RR×100%

10、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AR%又叫人群病因分值(PEF)或人群归因分值。

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PAR=It-IoPAR%=(It-Io)/It×100%=Pe(RR-1)/(Pe(RR-1)+1)×100%

RR和AR是通过比较暴露组和对照组,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应,即暴露的致病作用有多大;而PAR和PAR%则是通过比较暴露组与全人群,说明暴露对一个具体人群的危险程度,以及消除这个因素后该人群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可能降低的程度。

11、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

如果某种暴露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暴露的剂量越大,其效应越大,则该种暴露作为病因的可能性就越大。

12、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13、队列研究的优点:

资料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

可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可直接计算出RR和AR等反映疾病危险强度的指标;

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

可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队列研究的局限性: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

随访过程中诸多因素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对比:

分组不同。

观察性研究与实际性研究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未施加任何干预措施。

2、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经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研究对象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直接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暴露因素可以是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与队列研究区别)。

注意点:

分组标准;

比较的指标(暴露率);

调查方向:

由果及因;

研究的时间顺序、回顾性;

可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

特点:

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

研究对象是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研究方向是回顾性的,资料是通过回顾调查得来的;

由果推因,可研究一个结果与多个原因之间的关系;

分析暴露与疾病的联系,但难以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3、病例对照研究不可下因果关系的结论,队列研究不一定能下因果关系的结论。

例:

回顾性队列研究不可以,前瞻性队列研究完全可以下因果关系的结论。

4、研究类型

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按与病例组可比的原则,根据样本的大小,选择一定数量的对照,数量不需成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对照数目应等于或多于病例人数。

2)病例与对照匹配:

匹配:

或称配比,即要求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提高比较两组的可比性。

分为频数匹配与个体匹配。

频数匹配(成组匹配):

匹配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一致

个体匹配:

以病例和对照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1:

1匹配又称为配对;1:

R匹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