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结题.docx
《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结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结题
“学生作文自改互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研
究
项
目
主
要
内
容
和
意
义
摘
要
作文自改互评的实验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习作评改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习作完成初稿以后,教师给出既定的方案让学生自改互评作文。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借鉴优秀作品,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在内容、结构、写法等方面比较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使习作成为一篇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作品。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语文教学质量优劣,而如何高质低负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是本课题实验的意义所在。
写作教学合理运用学生自改互评作文的方法,能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用它替代老师批改这种传统的批改形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局面已经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
一、课题设立的背景和依据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自古至今人们异口齐呼的声音。
“文章不厌百回改”,“树木不剪不成材,文章不改不精彩”,“玉不琢不美,文不改不精”……宋朝王安石曾说:
“捻断数茎须,方得‘春风又绿江南岸’”。
毛泽东也曾说: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我们语文老师似乎就由此为学生习作的“改”而忙得不亦乐乎了,老师们“精批细改”、“眉批旁批”、“点面俱到”,期望着“好作文”因此出炉。
结果的局面是:
学生对作文写完了事,教师桌上“文山文海”,语文老师们叹曰“批改作文胜似愚公移山”,老师们成了愚公,但又不能体会愚公移山“大功告成”后的愉悦——因为大多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作文本只“瞥一下分数”,教师的繁忙工作成了“无用功”。
这根本原因在哪呢?
我们作了些简单的分析得出,这便就是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包办统治文章修改的结果:
其一,老师们批改一次作文,按每班50个学生的作文量来计算,作文本从上交给老师到批完发放给学生,最快也得一周时间,而此时学生写完文章时的那种企盼评价的激情早已冷却,对发放下来的作文本,大部分学生只是看看分数,有的甚至连本子都懒得翻开!
老师的辛劳,大多付之东流;第二,老师们如果真正做到“精批细改”,确实能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事实是,面对目前大班教学,广大教师们往往难以做到全面的“精批细改”,有些作文只能“粗看略写”,写出的评语自然避免不了概念化、形式化,大同小异,久而久之,眉批总评成了习作的装饰品,学生根本就不爱看。
《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果说以上分析的两点只能是表层现象的话,那么,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
基于以上认识,有感于当前作文教学的状况,我们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
概括起来说,就是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提出来了“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的课题方案。
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作文评改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动求知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古人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叶圣陶先生在论及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
“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务必启发学生自觉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尽可能地达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和基本原则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
素质教育观念强调,作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成为学生发展素质的过程。
要使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们完全领悟到:
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学习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和善学上。
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以人为本”。
在不否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教学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追求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是“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切实表现。
作文自改和互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他们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改和互评作文的过程即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交流的过程。
改变那种不放心让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不相信学生能修改好作文,生怕搞砸了,总不肯大胆放手的错误想法和做法。
认识到这种“灌输式”、“代替法”禁锢学生的良性思维的危害性。
在指导学生作文自评互评中促进作文训练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共同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作文自改互评”实验与基础教育新课程融合的原则
1、“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的涵义
学生作文自主评改和互改是一个来源于教育实践的具有探索性、应用性的课题,其研究的是通过训练学生学习自改互评作文,进而提高作文水平,达到优化作文教学过程的目的。
实验研究成果表明,自改互评作文使学生学会了品评修改作文,培养了作文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探索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发掘了作文教学的人文内涵。
2、“学生作文自改互评”实验与基础教育新课程融合
本课题改革实验的宗旨在探索一条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的途径。
强调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写作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多元性、内驱性、选择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使学生的作文与合作、个性发展一起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力图将学生作文自改互评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作文训练科学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努力使学生成为自主、合作,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全人”。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意义和内容
(一)本课题实验的主要目标
作文自改互评的实验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习作评改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前文提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确实,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学生习作完成初稿以后,教师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袖手旁观,而是给出既定的方案让学生自评互改作文。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借鉴优秀作品,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在内容、结构、写法等方面比较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使习作成为一篇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目标要求: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本课题实验的意义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也就直接反映出语文教学质量优劣,而如何高质低负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是本课题实验的意义所在。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写作教学如能合理运用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的方法,就能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用它替代老师批改这种传统的批改形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局面已经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
(三)本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段作文的要求,我们制定出了如下各实施阶段的实验内容:
七年级作文自改互评内容 ①学会使用修改符号;②指出并修改错别字;③指出用错或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并作修改;④指出意思表达不清楚的句子并作修改;⑤指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佳词丽句;⑥指出作文开头、过程和结尾与文章中心的完整性;⑦根据作文要求写简单的总评。
八年级作文自改互评内容 ①规范使用修改符号;②修改措词不准确的地方;③修改表意不清的句子或段落,使句段表达明了、完整;④指出用错或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并作修改;⑤指出和修改不当的论点、论据;⑥指出并修改作文首尾、过程与文章中心存在的问题;⑦根据作文要求写出恰当的总评(根据不同习作要求,给出恰当的评价)。
九年级作文自改互评内容 ①熟练使用修改符号;②修改词句,在增删、修改的基础上作些润色,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③指出和修改不当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逻辑;④修改作文观点是否正确、中心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充实、扣题是否紧密、详略是否得当;⑤能写出比较全面的评语并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意见。
四、实验的主要方法和形式
从学生习作完成初稿,到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交流,根据评改内容和要求自改和互评同学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馈,在根据回馈加上个人的判断,最后重写自己的作文。
这便就是作文自改互评的基本模式。
学生作文评改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实验中,我们也力求作文评改的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具体操作如下:
(一)鼓动激情,对比发现,典型引路。
在指导学生作文自改互评之前,首先有必要向学生阐明学生互评作文的意义,转变学生的观念,纠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解除学生的顾虑,激起他们对互评的热情,为后面的实验作好思想准备。
当学生习作完成初稿后,老师可以先进行粗略的审阅,在学生的作文草稿中找出几篇质量不同的典型案例投影让学生阅读,总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大家口头评论,看文章的内容是否真实,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用词造句是否恰切,文题是否相符。
最后由老师运用修改文章统一符号用红笔对文章作增、删、改、调的示范批改,对学生的作文可以“鸡蛋里挑骨头”,对质量较差的作文则力求找出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激励他寻找新的成功。
在示范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从作文实例的具体指导明确了修改标准,掌握了一整套修改文章的统一符号和修改方法,为自己修改作好了准备。
(二)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分组修改。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批改小组,小组人数以4至8人为宜,依据自愿原则和互补原则。
前者以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心理保证,后者为写作水平高低互补以合理的人员配备作为互评的能力保证。
选出1名至2名组长,必须是认真负责的,最好也是写作水平比较高的。
他们主要负责收发作业、安排批改、组织小组评议和推荐佳作的工作。
为了增强学生批改效果,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作文的要求将批改步骤写在黑板上:
比如①改错字;②改错句;③改正表达不恰当的语段;④找出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⑤写出评语草稿等等。
批改时,每人发给一篇文章根据步骤进行,修改小组成员可以轻声交谈、切磋研究、讨论修改。
老师巡回指导,了解批改情况,帮助解决批改中的疑难问题,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或同学,只作提示,决不包办修改。
批改后各组代表谈意见,推荐在评改中发现的优秀作品和精彩片断在班上读给学生听,供大家欣赏品味,这样做对好的同学是个鞭策,对差的学生是个促进。
最后,还通过全班讨论评出最佳“批改小组”,并挑出修改成功的文章若干篇,由学生本人在班上朗读或张贴在学生园地里,以示表扬。
(三)深化理解,自我修改,完成写作。
这一环节是成品作文的最终实现,即变“他人改自己的”为“自己改自己的”。
当大部分同学明确了修改重点,掌握了修改方法后,逐步放手自改。
学生自改时要求反复吟诵,通过慢速阅读、快速默读等形式发现问题、分析修改。
再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或家里人听,请他们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
学生自批改后,还可以让学生谈作文修改的好处,谈自己在修改中的体会,让他们知道怎样修改,提高他们的自能作文水平。
这样做,教师可以从繁重的批改中解脱出来,考虑学生作文中更重要的问题,加强指导,使学生逐步具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本领。
在整个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统观全局,把握重点,象指挥家一样指挥全过程。
从浏览、分析、记录到指导修改,再到总结。
但要注意,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绝不以包办代替,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修改的全过程。
评改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或侧重自评自改,或侧重互评互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乐意修改。
在知道学生修改作文中应提请学生注意:
①修改符号要规范;②添加的内容要清楚;③字体要工整不要改变别人的文章的原意;④评语不要面面俱到,应针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写评语;⑤评语语言可以幽默一些。
五、研究的阶段和过程
第一阶段(2005年9月至2005年12月):
酝酿和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写出实验方案,搜集有关作文评改方面的资料,并将新的作文教学、评改的理念传达给实验者和被实验者。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①收集、考察有关资料,制定实验方案,为今后的实验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作铺垫;②多次召开了教研组成员会议,动员教师必须以“教会学生学习”的观念来指导今后自己的实验工作,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改变那种不放心让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不相信学生能修改好作文,生怕搞砸了,总不肯大胆放手的错误想法和做法。
③在课堂中动员激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向学生阐明学生互评作文的意义,转变学生的观念,纠正学生思想上的一些误区,解除他们的顾虑,激起他们对作文自评互改的信心和热情;④指导学生运用作文评改的方法先学习作文的自我评改,教会学正确生使用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换用号(改用号)、连续号(连接号)、分段号(提行号)、后移号、保留号(复原号)、留空号等符号,要求符号统一,应贯彻始终,不能自行定用符号。
第二阶段(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
探索和实践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最重要,在指导学生分组组合、比较阅读、集思广益、自改互评等一系列活动中,选取优秀的文章作为典范,从词、句、结构、写法、详略、修辞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并在学生评改的作文中挑出修改成功的文章若干篇,由学生本人在班上朗读或张贴在学生园地里,或上传到学校网站上作为宣传、以示表扬。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作文自评过程中,要求老师及时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对课题的实验步骤又进行了重新审视、修改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下一阶段的活动计划,这样,规范了实验的操作程序,使之更完善,更程序化,更具操作性。
第三阶段(2007年1月至2007年7月):
改革与检验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①将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将实践的具体情况写成文字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
②参与实验的老师每人在总结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文;③对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互评范文进行收集整理,编辑在校刊《雏鹰》里;指导和鼓励广大同学积极投稿,向他们推荐刊物;④在我校的校园网上开辟了“学生园地”“优秀作品”等栏目,为学生的互相学习、课外评改和网上评改搭建平台;⑤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为课题的研究和总结作了资料收集和统计工作,并统计归档;3、实验教师整理自己的写作教案,写出了阶段性总结。
六、实验研究的成果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特别在学校教研室的具体指导的帮助下,我们对作文自改互评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使实验工作,逐步沿着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健康发展。
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实验课效果来看,学生已经越来越适应和认可这种互评方式,实验课的效果也日趋向好的方面发展。
我们曾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适应作文评改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上次比较如下表:
对适应作文评改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对比 表三
批 次
时 间
参加
人数
适应教师评改
适应学生自评
适应学生互改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第一次
2006.4.21
927
671
72%
70
8%
358
39%
第二次
2007.4.18
865
397
46%
119
14%
579
67%
对比产生的百分率
-26%
+6%
+28%
从上表两次问卷调查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对作文自改互评的认可,并正在越来越适应这种方式。
在今年6月28日,我们再次对七、八年级的620个学生作了这方面的调查,结果是:
对自改互评方式完全适应的192人,占31%;能够适应的354人,占57%;不适应的74人,占12%。
应该说,接近90%的学生能够适应作文自改互评的。
(二)从实际评价效果来看,作文自改互评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2007年7月,将八年级7个班在学年末的作文成绩与他们在2006年7月七年级的学年末语文考试的作文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得出对比如下表:
学年末语文考试作文成绩对比统 表四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6班
7班
年级平均分
七年级
26.9
27.23
26.29
26.32
25.94
26.17
26.88
26.53
八年级
28.93
29.24
28.08
28.1
27.82
28.01
28.81
28.43
对 比
+2.03
+2.01
+1.79
+1.78
+1.88
+1.84
+1.93
+1.9
说明:
作文总分均为40分。
以上对比可以得出:
作文自改互评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
我们在2007年6月28日问卷调查中,还就对“作文自改互评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是否提高”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了620名学生,其中137人认为起很大作用,占22%;401人认为起一定作用,占65%;82人认为不起作用,占13%。
总的来看,认为起作用的人数是占绝大部分的,共占了87%。
(三)作文自改互评对学生的评价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甚至表现出很高的水平。
比如八年级(3)班罗雅聪在同学作文《机灵的小狗欢欢》的评语是这样写的:
“本文条理清楚,先点明小狗的特点:
机灵、可爱,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其特点,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很多,最后一段尤其生动,读后谁不说这小狗机灵呢?
这篇文章把小狗欢欢写活了,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介绍小狗欢欢‘管闲事’捉蚝子这件事时就显得不够恰当了,这里‘欢欢’的正义与主题中的‘机灵’没有较好的过渡和统一。
作为家庭一分子,小狗更多的是与家人和睦相处,如果也能采撷这方面的趣事,再将主题上升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欢欢的形象不是更丰满更可爱了吗?
”
在2007年6月28日问卷调查中对“作文自改互评对你的评价能力是否提高”的一个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620名学生中,认为有很大促进作用的149人,占有24%;有397人认为有一定促进作用,占64%;没有作用的74人,占12%。
(四)在这次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学生优秀作文,我们将这些优秀的作品集中选编在学校校刊《雏鹰》,并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了“学生天地——优秀作文”的栏目,给广大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研究与点评作文搭建了平台。
在这个学期,我们“雏鹰文学社”组织学生参加了广东省第一届“国学小博客”大赛,荣获集体一等奖。
(五)在理论方面我们也有了一定的突破。
参与实验的老师每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撰写了论文,有些论文,已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比较突出的有邱云辉老师的《教会学生批改作文》、朱国开《实验学校初中语文学生互批作文课题总结》等。
七、实验研究的反思
此次实验研究,既是对现阶段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研究与评价的尝试,也为本课题的深化与优化找到了一些定位。
虽然我们在作文自改互评的实验课题中能够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当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正如课题主持人朱国开老师所说:
我们的实验在理论要素上积累不足、未能将作文自改互评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完整结合。
(一)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
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以人为本”。
在不否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教学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追求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要转变长期以来教师、教材处于绝对的权威位置,转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作文自改互评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他们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与教师共建课程
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学生凭本来已经获得的东西自己构建的”,坚持建构过程,反对现成获得。
在作文自改互评实验中我们体会到,虽然要给学生以原则和要求,也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助教”,让学生利用多元智能促进特长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内省性。
(三)实验程式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
我们在安排学生作文自改互评时,通常是写作指导一课时,习作一课时,评改一课时,一次作文要安排2至3甚至4个课时,也就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好作文教学程式的整体性与其他语文课程安排的分割性的关系,使每个训练内容相对独立完整,又能与前后一脉相承。
因此,学生作文自改互评在模式上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把其中的教学环节分割、合并、减省、调序。
其次,学生作文自改互评在内容上也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不断修正。
一成不变的内容难免使学生产生呆板、乏味的感觉,特别是在学生语文素质高下不一的情况下,程序化、格式化的内容都容易打击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应根据在操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得我们的训练能够因“有序与无序的结合”而堂堂精彩。
(四)要善于将实验研究提高为理论
“作文自改互评”实验虽然已经不是个新课题了,但目前可供参考的操作理论却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参与实验的成员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反思所研究的训练程式、反思所遵循的训练理念,共同探究作文教学路向。
本课题组在结题会议上指出:
此次课题实验我们有一点不失为严重的不足,就是没有在实验过程中得出更多更好的理论总结,以便课题在今后的推广应用中作为指引。
以上是本课题组对学生作文自改互评课题的工作报告,谨请总课题组的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