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docx
《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霍邱二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分值:
100时间:
90分钟
命题人:
周士宏审题人:
李国平
一、单选题(本部分共有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秦、汉、元、清这四个朝代的制度或机构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
①郡县制
②郡国并行制
③行省制度
④军机处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结束了春秋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①正确;西汉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排除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正确;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能迅速处理政务,利于提高效率,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④正确;故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皆可得出答案。
2.金文中的“封”字写作澍,“邦”字写作蟒,意为植树为帜,划定疆界。
其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分封制是封国建邦的意思,所以材料中的“封”和“邦”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分封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禅让制和内外服制,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和“邦”反映的分封制而非郡县制,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明节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突出了血缘关系,故选D。
材料没有体现世袭制的信息,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禅让制的信息,故排除B。
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特点,清明节祭祖突出了血缘关系,这就符合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点。
4.“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因此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推行的地方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5.中国古代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
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
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A正确,B错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是关于地方如何管理的问题,排除CD。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B.“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B项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C项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不符合题意。
7.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正确;宋朝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没有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D错误。
8.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
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A.加速了国家分裂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增强了诸侯势力
D.扩大了王国疆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封为列候,归所在的郡管辖”可知是推恩令,推恩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
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是郡国并行制而非推恩令,A选项错误。
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错误。
推恩令实施后,王国实际控制面积变小,D选项错误。
【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
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
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9.“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金榜、十年寒窗”等字眼体现的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取代的是九品中正制而非世官制、察举制以及科举制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0.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答案】D
【解析】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负责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工部负责水利工程的具体实施,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1.下边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依据辞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礼部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阁臣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故C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礼部是六部之一,A不符合题意,排除;晋朝以后出现中书省,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联系所学明朝内阁设立的时间和内阁的实质分析解答。
1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A.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答案】A
【解析】
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助理机构,都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故A正确;朝廷事务和地方事务均有六部负责管理,故B错误;D属于兵部管理。
13.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
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各部院文武大臣:
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嘉庆发布该上谕的目的是
A.协调军机处与其它部门的关系
B.限制军机处的权力
C.扩大军机处的权力
D.准备废除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嘉庆皇帝“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这说明嘉庆皇帝要加强皇权、限制军机处的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协调军机处与其它部门的关系,故A项错误;扩大军机处的权力与材料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废除军机处的意思,故D项错误。
14.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
“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
因债务流落异邦的人,也都回来了。
”材料中的“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贡献是
A.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B.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C.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首创了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
“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等字眼体现的是梭伦改革,而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是克里斯提尼改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伯利克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首创了陶片放逐法的是克里斯提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5.雅典城邦的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等)在离职时需接受审计监察,如果发现公职人员有渎职或贪污行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下列哪一机构会对公司人员进行审查
A.五百人议事会
B.公民大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C
【解析】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还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故C正确;A项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在公民大会闭会期发挥作用,排除;B项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与“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无关,排除;十将军委员会没有“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的职权,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雅典各主要机构的职能,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公职人员进行审查”。
16.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提到: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这里的“全体人民”是指雅典的
A.公民
B.居民
C.成年人
D.成年男子
【答案】A
【解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人民”指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是指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故答案选A。
没有一定财产,不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雅典本地人成年男性仍不算公民;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排除在民主之外,BCD排除。
17.《十二铜表法》规定:
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
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答案】D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邻地间“应留空地五尺”、“不适用时效”,可见罗马法维护公共利益,因此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息,A不正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因此B项错误;从材料不能得出维护的是奴隶主利益的信息,C不正确。
1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
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企;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十一表规定: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这些条文反映出
A.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
B.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D.奴隶与平民未受法律保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说明法律上奴隶与自由人不平等,反映了奴隶制度下奴隶悲惨的命运和奴隶社会的本质,说明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故答案为B项。
A项,《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垄断法律的局面,贵族不能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早期,实行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而《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律与习惯有一定的界限,排除;D项,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不受法律保护,平民是受法律保护的,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
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
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
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19.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政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议会立法权力得到法律保障
B.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到议会
C.首相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确立了议会主权,保证了议会立法权,故A项正确;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使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到议会,故B项错误;首相第一次出现是在1721年,故C项错误;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20.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由多数党领袖组阁
②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④掌握司法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制内阁的最高长官是首相,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内阁要对议会负责,首相有权解散议会,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④选项掌握司法权错误,英国掌握司法权的上议院。
21.有学者说:
“当新社会的曙光初露霞曦时,英国抓住机遇,领先走进一种新文明,以致后来国家都要跟在它后面,这个小岛带动了世界。
”英国领先走进的新政治文明是
A.君主立宪制
B.君主专制
C.民主共和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这个小岛带动了世界”“新政治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项正确,BC项错误;D项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
点睛:
“英国领先走进的新政治文明”是答题的关键信息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22.麦迪逊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达成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当时这种平衡机制主要表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总统和军队之间
③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之间
④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三者分权制衡。
联邦政府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规定的前提下享有自主权,体现出分权制衡机制,故①正确。
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是三军总司令,所以总统与军队不是分权制衡关系,排除②;联邦政府的立法权归议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机制,故③正确。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美国政党政治尚未确立,且两者不能体现分权与制衡关系,故④错误。
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CD,选B。
23.托马斯·杰斐逊称美国总统制是君主制的“新版”,乔治·梅逊也说总统将会“一步登上美国王位”。
对美国总统制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B.由选民直接选出
C.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D.对立法有否决权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美国总统是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不是直接选举,故B错误,符合题意;美国总统还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图2是有关美国政治制度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美国
A.中央与地方势力均衡B.两大政党的对峙竞争
C.参众两院间矛盾重重D.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
【答案】B
【解析】
由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体现的是代表民主党的“驴”与代表共和党的“象”之间的斗争,反映的是美国两大政党间的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两党间的竞争,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
首先清楚漫画中“驴”“象”是指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二、材料阅读(本题共有三个大题,共52分)
25.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
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
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
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
【答案】
(1)政治制度:
分封制。
理由: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2)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
(3)原因: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机构:
宣慰司和宣政院。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
(1)从材料“封建之法,实可遵行”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分封制度;根据材料“前代国柞,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中可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中可以概括从答案。
(3)从材料“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中可以概括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设置了宣慰司和宣政院。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什么是民主》
材料三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
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材料四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耶林
(1)材料一中的陶片在古代希腊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2)材料二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
根据材料二指出对参加公民大会者有何限制?
这种限制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引自古代罗马的哪一部法律?
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的法律规定?
【答案】
(1)是公民大会用来投票、计票的。
(2)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限制:
参加者是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
说明:
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具有阶级的局限性。
(3)《十二铜表法》。
看法:
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部分条文体现了不平等,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图片下的文字“记载着放逐者名字”“点票”即可得出“用来投票、计票”的结论。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即可得出“人民主权”的结论,由材料二中“市民组成的陪审团”即可得出“轮番而治”的结论。
第二小问“限制”,由材料二中“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即可得出“参加者是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的结论。
第三小问“说明”,在第二小问的基础上即可得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具有阶级局限性”的结论。
(3)第一小问“哪部法律”,材料三中的“第3表”“第5表”“第8表”“第11表”足以证明材料三是引自古代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第二小问“如何看待”,其实就是考查如何看待《十二铜表法》。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积极方面主要强调《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一定程度上既限制了贵族的特权,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消极方面主要是部分条文体现了不平等,并根据材料举出具体的条文规定即可。
27.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而“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荚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成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第一条
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第三款合众国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