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591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docx

我的科学道德观

目录

摘要 3

绪论 3

道德和科学及其相互关系 4

在道德规则的约束下发展科学 5

研究生如何做研究 6

结论 6

摘要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研究生,我之前从没有思考过科学和道德的关系,一直认为它们是独立的,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应该有什么交集,更别说争论。

听了这几节课,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

科技不应无序发展,一切科技活动都应在道德规则的约束下发展。

本文阐述了本人关于科学和道德及其关系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看法,结合中国国内目前出现的一些现象,引以为鉴,结合自身提出了一些关于“研究生如何做研究”的想法。

绪论

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了巨大的变革,人提升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科学技术得到人们的极度追捧,一度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科学逐渐触及到了人类道德伦理层面,甚至有些科学技术已经在冲击人类内在的道德观念。

自此,科学和道德,一个是为了寻求规律、探求真理,一个是人类存在已久的内心规范,起了冲突。

有人认为科技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保障人类的物质需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伦理道德是社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如果社会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德发展需要,就必须变革,所以科技应该决定道德,道德应适应于科技,所以人类应当不惜一切代价谋求科技发展,对于科学,人类不应该设置任何禁区,莫让世俗的观点限制科学的发展,即“科学无禁区”;还有人认为,科学是真理界的范畴,道德是伦理界的范畴,两者应各管各的,井水不犯河水,“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在中国,在实用主义泛滥的今天,很多研究人员、学者、学生过于追求当前眼前利益,没有沉心做研究,有些同学为了毕业、有些科研工作者为了项目早日结题,甚至会伪造数据,抄袭论文。

在今年3月份,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

撤回的原因是这些论文出现“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

8月份,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

涉事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

10月,爱思唯尔出版社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以上数据来源于《华盛顿邮报》3月27报道)。

这让我们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另外有人持相反的观点,道德作为人类内心的行为准则,科学技术也应该在其约束范围之内,世界应统一制定科学技术的道德规范,规范科学禁区。

道德和科学及其相互关系

“道”和“德”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社会,“道”和“德”分属两个不同含义的词汇,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经》中记载“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道生成了万事万物,德养育了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虽然会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

因此,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遵循“道”和“德”。

老子所谓的“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了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需要而要去做事的行为,是一种不违背自然规律,提升自己的实践形式。

而在,现代,道德这个词汇指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

它没有明文规定,是人类本能的东西,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是目前所有社会准则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

人如果没有了道德,基本和动物世界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自古以来,道德在对人的规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所以,如果让人抛弃道德或者说置道德于不顾地去做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内心里都知道他做的事是好是坏,小偷也知道偷东西不对,只不过是由于某方面原因驱使他去偷这种行为。

什么是科学技术?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是一个潘多拉宝盒。

20世纪成为科技文化的时代。

科技给人类带来繁荣与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全球危机和灾难,同时向人们提出了许多事关人类生存和尊严的重大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它们足以使人们为之新奇或兴奋、焦虑或不安。

科学技术的这种双层作用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它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的猛烈冲击,促使着人类去思考传统伦理观念的沉浮和伦理学的发展趋向。

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科技伦理问题的确是极为复杂而又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不断产生的冲突,使人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深切地关注和探讨着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使二者达成良性互动。

对于科学和道德,究竟是谁决定了谁?

都说钻木取火使得猿变成了人,那就是说先有科学(火是一种科学)再有了人,之后才有了人的道德价值体系,那就是科学决定到了道德么?

我想并不是这样的,准人类(猿)为什么要学会利用火?

那是因为火展现出了某种对准人类有益的特性(比如烤熟食物,不易生病),所以准人类才会利用它。

在这个过程中,火体现出了它内在的“善”,如果准人类心里没有什么好什么坏的评判标准,那么火甚至不会被发现利用。

所以说,人类内心的标准决定了某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这种标准就是人类本能的道德。

即道德标准才是科学技术的评价准则,或者说是评价准则之一。

所以在我看来,“科学无禁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一切不符合人类道德的、违反人类道德的科学都是伪科学!

烟草院士,做烟草居然还要评院士!

每天死于和间接死于吸烟的人数是8000人!

这不是科学!

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指“科技”本身有什么道德不道德:

火药既可以做成炮弹,也可以做成烟花;核反应,不仅可以做成杀伤力骇人的核武器,还可以用来发电;——科技本身不能体现道德,关键在于某种科学技术或者说某种科学研究方法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核反应仅仅可以用来发电,那么就没必要进行“核不扩散”了,对其研究没有人会反对。

所以,我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在道德准则下进行,否则,再高深的科技,在精巧的技术,如果应用在的不恰当的领域,例如核反应,最终不过是人类自掘坟墓。

在道德规则的约束下发展科学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科技不强,就永远成不了科技强国,我们需要发展科学技术,但是,正如前文所述,目前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情况令人担忧。

世界上我们国家发表论文量世界第一,可是优秀论文却寥寥无几,大范围的伪造、抄袭,真的令人痛心。

这其中就是因为科技人员做科技研究时缺少道德规范,缺少道德标准,实验数据不吻合,伪造一个,要毕业了,论文数量不够,花钱买一篇,老师也得过且过。

造成目前这种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目前来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科研人员自身道德价值的丧失。

外部环境对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内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体制建设跟不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盛行,只关注眼前利益,只要能来钱的项目我们就做,而那些基础自然科学没有人研究。

同时,少数教师的不诚信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他们剽窃、抄袭他人成果并发表,或者采用欺骗的方法处理学生不诚信的行为,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2009年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

2010素有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连续在其微博上发文,举证质疑唐骏在他所写的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当中所说的论文、学历,以及数项发明专利,还有他海外创业经历,都涉嫌造假。

随后,又传出唐骏的“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和“卡拉OK打分、大头贴照相机”两项专利以及个人创建公司的经历均系造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术水平也可想而知。

造成学术诚信缺失的内部原因主要还是源于自身,是由于自身的学术道德理念的淡薄导致行为逐渐出现偏差。

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为缺少规范、系统的学术诚意道德教育,致使自身学术道德意识不够强,对学术研究的严肃性认识不足,等等一些原因都是导致研究生诚信缺失的内在因素。

正如绪论所言,我国科技论文虽然量很大,但是质量不高,是一种大兵团作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型发展,需要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所以通过模仿和所谓的逆向工程是不可能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的。

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必须要克服内外部的因素,实现自我道德素质的提升,让科学技术研究在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在道德规则的约束下发展科学。

研究生如何做研究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

诚信是学术的生命,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只有在学术水平和学术诚信上同时发展,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

既要学会科学,也要学会做人。

研究生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

如:

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当遵守的。

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

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

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

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实事求是、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

严谨求学,诚实做人。

尊重科学事实,坚守学术道德;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二、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以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三、坚持科学服务于人类文明、和平和进步的原则,诚实守信,客观公正。

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四、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都要始终如一,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科学工作者的学术道德规范,维护学校学术声誉。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未来也将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

有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结论

著名作家布夫勒曾经说过:

“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伦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2000年8月,江泽民主席在北戴河会见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所以,科学的发展必须在道德规则下进行,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规范作用,防止科学技术成果危害人们健康。

对于我们研究生,更是应当严于律己,加强自我修养,坚决不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