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四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及好处。
2.欣赏诗句,感受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3.品读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积累含义深刻的民谚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学习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领会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2.积累民谚名句,了解大意,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记忆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1.交流所学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2.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妙处,并掌握写法;了解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导语:
古人说写文章要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文章的主体要言之有物,紧凑而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文章的结尾要铿锵有力,洒脱而自然,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有力。
由此可见,在一篇文章中,开头和结尾所占的篇幅虽然很少,但是作用却不容小觑。
不信,同学们去读一读我们学过的课文,看一看好的开头和结尾在一篇文章中到底有什么作用。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回顾学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读课本上所列的开头和结尾,结合所学的课文与同桌交流。
预设:
分析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的作用,一般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交流示例:
生: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采用倒叙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强调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日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生:
《藏戏》开头前三个自然段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段,概括强调了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三个突出特点,表达方法新颖独特。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加强语气来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藏戏的强烈推崇之情。
生:
《草原》开头点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即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草原的奇美风光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接着通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的特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
《那个星期天》结尾用融情于景的方法,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
“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生动地表现出了“我”内心的无奈和失望。
(3)教师出示《匆匆》一课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来讨论交流。
(4)教师总结。
小结:
①文章开头的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②文章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的情感,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指导学生掌握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过渡: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统领全文,激发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好的开头和结尾呢?
(1)指名说说写好文章开头的方法。
(2)教师总结。
示例:
文章的开头技巧:
①开门见山,直接入题;②多用修辞,展示文采;③巧设题记,揭示主旨;④描写环境,烘托背景;⑤直抒胸臆,引起共鸣;⑥设计悬念,扣人心弦;⑦引用故事,倍感新鲜。
过渡:
结尾同样重要,锤炼一个精当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章结尾有哪些技巧呢?
(3)学生结合所学课文的结尾自由交流写好结尾的方法。
预设:
“豹尾”的标准是笔法简洁、明快,气势上干净利落、响亮有力,表达效果上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来结尾:
①首尾呼应,凸显主旨;②言为心声,呼唤号召;③巧妙发问,引人深思;④引用佳句,多姿多彩;⑤抒情议论,气势不凡;⑥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4.教师出示《作文开头和结尾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并尝试运用。
开头方法有五条,一条一条都有效。
开门见山点题式,时间地点有分晓。
渲染气氛描写式,写景开头定格调。
抒情开头方法好,激发读者感情高。
先叙结局悬念式,扣人心弦求根底。
设问反问作开头,引人入胜添气氛。
结尾也有好方法,每种方法都奇妙。
自然结尾收束式,干脆利索废话少。
总结结尾点题式,画龙点睛笔法妙。
抒情议论做结局,突出中心让人明。
结尾利用反问式,引人深思受启迪。
首尾呼应照应式,结构完整好文稿。
5.教师总结。
小结:
开头是文章的起句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一篇文章的机要所在。
古人云: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又曰: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妙在点睛。
开头开得有趣,能引人入胜;结尾结得好,能使文章尽显其妙。
二、词句段运用
(1)
过渡:
刚刚我们结合所学的课文了解了文章中好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通过交流讨论初步掌握了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组诗句,看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学生读诗句,体会这些诗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分组读诗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写法上的特点。
(2)全班交流。
交流示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郑板桥的《竹石》。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实际上展现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
诗句盛赞了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内在气质;实际上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诗句中“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诗人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被人借用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3)教师总结。
小结:
这三句诗分别赋予竹、梅、菊人的品格和志向,赞美了竹子的坚忍顽强、梅花的高风亮节和菊花的孤高傲世。
诗人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写人,通过赞美这些事物的美好品质来赞美具有这些品质的人。
2.教师出示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引导学生填写诗句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或品质。
(1)春蚕: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2)石灰: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3)梅花: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4)青松: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5)小草:
(填诗句)____________,表达诗人(志向或品质)____________。
明确: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怕牺牲、不同流合污,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即使环境恶劣,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4)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对于前途或者志向始终如一、坚韧不拔的品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坚强不屈、乐观自信的品质
3.教师总结方法。
过渡:
古诗词中除了上面我们了解到的事物,还有很多特殊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方法拓展: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采用托物言志法的古诗的特点是: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4.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诗句。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交流体会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并且掌握了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尝试运用这些技巧,为习作增色添彩。
我们还品读了诗句,深入理解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既丰富了我们的古诗词知识积累,又掌握了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反思自己以前在写作文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改正提高。
(2)搜集更多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诗句。
1.品读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读民谚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
1.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积累蕴含哲理的民谚名句。
一、词句段运用
(2)
1.谈话导入。
导语:
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与你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无数多彩的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
同学们会如何将这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定格,化为永恒的一瞬呢?
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绘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摄,而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笔去描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一些精彩的描写人物的句子,进而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引导学生了解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1)教师出示知识卡,学生了解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知识卡
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
神态描写即对人物的脸部表情进行描写。
描写好人物的外貌和神态可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2)阅读课本上出示的三个语段,体会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作用。
预设: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交流示例:
生:
第一个句子通过对李大钊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明显看出李大钊受过酷刑,但是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与“平静而慈祥的脸”的描写中则表现出李大钊临危不惧、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生:
第二个句子通过对“扁鼻子军官”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敌人凶狠、残暴的本性。
生:
第三个句子通过对祥子外貌的描写,揭示其相貌普通、淳朴可爱、体格健壮、充满生气、出身平凡等特点,加深了读者对祥子的印象。
3.教师指导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的方法。
过渡:
恰如其分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可以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也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那么,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呢?
(1)抓住主要特征。
人的外貌千差万别,抓住特征就是要写出这些千差万别。
(2)突出变化。
人物的神态是其内心活动的直接反映,并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突出人物神态的变化能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3)符合人物身份。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在外貌等方面有独特的呈现,抓住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地方加以描绘,是我们写出独特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
(4)展示人物性格。
对人物的描写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时要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精神气质的特征来写。
(5)做到细致描绘。
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特征,做具体细致的描绘,就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把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师总结。
小结: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过: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所以,生动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特征,凸显其神韵,这样才能真正塑造一个有血有肉、完整的人,而读者也才能真正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一读,教师纠正字音。
提示:
荫(yīn)逆(nì)难(nán)
3.再读句子,理解意思,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1)学生借助工具书或查找资料,理解句子的含义。
(2)全班交流,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交流示例:
①“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出自《增广贤文》。
意思是:
人们刻意用心地去栽培花朵不一定能成活,而无心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
这句话告诉我们:
任何事情的发生、变化都是遵循着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进行的,认识和掌握了它,那么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违背了它,事情就会越办越糟。
这句话也可用来劝人得失心不要太重,因为一件事情的成败与否,往往和机缘巧合也有关系,并非全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
意思是:
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意思是: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吹动它的枝叶;儿女想要好好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已经不在身边了。
这句话旨在告诫为人子女者,父母健在的时候要好好伺待,或多回家看看,以尽孝道,不要待到父母年老离我们而去以后才去追悔,那样就晚了啊!
④“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这是一句谚语。
意思是:
生活好了要常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生活困顿时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
这句话旨在告诉人们应该注意节约,不要铺张浪费。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一句谚语。
意思是:
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这句话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还启示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想法付诸行动,这样才能做到事到临头不慌不乱。
4.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蕴含哲理的民谚名句呢?
示例: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珍惜时间)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奋学习)
(3)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坚持不懈)
(4)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学习的重要性)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的重要性)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懂得感恩)
5.教师小结。
小结:
民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有些名句格调高雅,源远流长,直到现在依然被大家所运用。
今天,我们所学到的这些富含哲理的语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课后搜集整理更多的民谚名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习,积累运用。
6.背诵积累。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掌握了进行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并学会在作文中去运用。
此外,我们还积累了不少蕴含哲理的民谚名句,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这些蕴含哲理的民谚名句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2.布置课后积累作业。
师:
今天的课虽然上完了,但学习还在继续。
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更多描写人物外貌的优美语句和民谚名句,把它们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并学会运用。
这两个课时学的内容不算多,却很实用。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体会了文章好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学习了诗句中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了文章中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做了必要的知识补充。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
另外,我还引导学生积累了不少民谚名句。
教学时,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句子中字面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去领悟这些句子蕴含的哲理。
丰富的语文积累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表现,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带领学生去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去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都是我在语文课堂上要努力做到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进高中,你就实实在在站在了青春的门槛前,到了一个令人羡慕又让人担忧的年龄。
青春的激情带有几分单纯,求新的热望夹杂着一份冲动。
有时热情似火,有时心静如水;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冲动而又热忱,复杂而又单纯。
站在“青春的门槛”前,你有过哪些感人的经历?
你见过哪些动人的风景?
你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呢?
请以“青春的门槛”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答案】青春的门槛
青春如火,让我们激情燃烧。
青春似海,让我们激情澎湃。
但有时我们的青春像是丛林中的孩子会迷失方向。
青春是激情的,是完美的。
如果让某人最想回到某个时段,我想那个人肯定想回到青春无限的时代。
因为青春的活力总是令人向往。
激情的青春令人充满活力,倍感精神。
曾经有那么多的伟人在青春时代,有所作为。
有那么多的诗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写下了流传百年的唐诗宋词。
而现在正处于青春无限美丽的奥运健儿,在激情的青春中拿下了一枚枚奥运金牌。
所以青春是有活力的是激情的。
但有时我们的青春也会像丛林中迷失方向的孩子一样的迷茫,失去方向。
在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可能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有时激情释放有时心散如水,总是不平定。
拿我来说,做为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我对未来也充满了无限激情,对未来充满信心。
但总是在高中成长的路上情绪如潮水般起伏不定。
比如上课时认真听讲,有时却怎么也沉不下心来。
青春的门槛我正在尝试跨越。
而现如今在我还没有完全跨越青春门槛之时,我的青春期的躁动,让我的情绪忽冷忽热。
上课时的效率我觉的这完全都依赖于我的情绪而决定。
这大概是青春期的门槛吧!
当在高中时代,面对枯燥无味的学习,和习题似海的教材如果没有青春期时那令人激情,恐怕……
在我看来青春是美好的是向上的。
在高中时代的青春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
虽然青春是有门槛,但我们总要跨越。
在高中时代也许正是因为青春的所在,才让我们在学习面前让我们永不言败。
因为青春的美丽无限因此我们要把这青春中关键的门槛完美的跨越。
青春如火,让我们激情燃烧。
青春似海,让我们激情澎湃。
但有时我们的青春像是丛林中的孩子会迷失方向。
但迷失方向那又怎样,而因为青春无限美好,无限美丽。
青春的门槛我们将一定能跨过。
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正年轻。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题目。
标题分析:
(1)词语关系:
偏正式短语,中心词:
门槛,修饰语:
青春(限定了门槛的范围);
(2)词语含义:
门槛在此可以引申为:
是人生自然发展过程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或者,是在经历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障碍;或者,是面对这个阶段应该持有的态度……但总之,门槛才是关健词,而青春则是修饰门槛的。
审出的立意可以为:
(1)跨过青春的门槛,迎来生命一个全新的境界(散文);
(2)青春期遇到的种种困惑,犹如一道道门槛,面对这些门槛,我们要如何克服。
(3)跨越青春门槛,我们要有……的态度。
点睛: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材料是围绕“青春”来谈的,青春之美,美在青春之容貌,青春之活力,青春之思想,青春之情感。
站在青春的门槛前,你可以回忆往昔的纯真风月,留恋那美丽的童年少年时光;你也可张望成人世界的精彩,表达对成熟的渴望;你可以描绘壮丽的人生蓝图,喊一声青春的号子;你也可以评说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抒发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豪情壮志……一次追求,一段困苦,一阵迷惘,一份惊喜……多彩的青春应有丰富的情感旋律。
“我手写我心”,面对“青春的门槛”这一话题,选择最佳题材,叙写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抒发的感受和认识,也是美妙的“青春”之歌。
请以“一个人的远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感情真挚;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4)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一个人的远行
一个人的远行,我会在收拾好行装以后,独自坐上火车去看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净土。
第一日我会去看看供人们观赏的天葬。
“死者归天”我敬畏这四个字。
既信轮回,信它是一种命定的旅程尚未通悟罢了,信它是来日可期,终有一天将被记起。
数十只秃鹫在空中盘旋,目色猩红地盯着土地,我的心也被揪了起来。
刺鼻的气味在空中蔓延开来,周围的人都嫌弃地捂住鼻子,有的人则闭上了眼,不忍直视这残忍的葬礼。
我默默祈祷,愿他们在天堂可以幸福一点,一路上少一点磨难。
第二日我会去赏雪山。
在客车安静的行驶后,我终于见着了心心念念的雪山。
雁过也,心生感慨,忆起在书里读到的那句,“同自然的壮阔相比,人类实在是不值一提。
”肃然起敬,竟有点热泪盈眶,仿佛我看见了时间的尽头。
自觉甚是喜爱这番平静,同车的人不免聒噪,移步轻颤,忽地才发现自己竟已到了雪山底下。
我的心只可用“澄澈”二字来形容,这使我想起了陶渊明。
陶翁的那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甚是喜爱。
此生有两愿,一愿有人可爱,有梦可做;二愿永远不必向世界妥协。
回忆至此,看着眼前的花茶。
一朵朵干菊再次绽放,直到褪去颜色,终归平淡。
原来不只人类,花在生命的最后也要美丽最后一次。
生命可贵。
想到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到的,“原来并非死亡,还有生命,也是无止境的。
”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再去一次拉萨。
我会在火车上认识一个女孩子,她约莫有十九岁,笑起来会有两个浅浅的梨涡,她对我说,“明年,明年我一定要去一次冰岛,去看极光。
”我会回给她一个笑容,告诉她我相信她。
我们会在火车站分开,我将踏上拉萨这片圣土,一个人。
第三日我要去寺庙。
跪坐佛前,顿感心境通彻澄明。
恍惚间忆起《金刚经》里的那句“万物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皆为虚妄。
佛门僧是我最敬重的人,其中我钟情李叔同。
他爱国爱世人,精通篆书、音律、戏曲、诗词,是真正遗世而独立的人。
然而当他名扬四海时,他却剃头为僧。
盛名至极却皈依了佛门,比起“弘一法师”的名号,我更喜欢李息霜。
回忆至情深处,灵光乍现,想起席慕容那首诗里,说她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我轻轻叹息,她已是一棵开花的树。
第四日我会搭乘返家的火车,对生命又多了多少敬畏。
有诗曰,“春已至,园中桃树尽开,折来花枝赠你。
”生命既不可尽美,那便尽善好了。
我的心从未如此通彻澄明过,是佛的指示。
【解析】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
本次是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做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作为命题作文写作,学生应突破写作创新,即写出与众不同的考场作文,才能出奇制胜。
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学生应从材料的思想内容出发,经过上下联系和左右引申来进行发散思维,或记叙、或议论、或描写、或抒情。
但无论那一种文体,“一个人的远行”作文的内容都应突出“感”的部分,即写出一个人远行时伴随的内心感受和体悟,抑或成长收获等。
参考立意:
1.一个人远行,沿途秀丽的风景,让自己忘记了忧愁烦恼,云卷云舒,置身天地间,逍遥而自在;
2.一个人远行,雄伟瑰丽的山川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祖国山河壮观美哉,如此盛世,定不辜负;
3.一个人远行,天地广阔无边,而自身在宇宙中如此渺小,“羡长江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
4.一个人远行,感受万事万物的永恒,时间永无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行文结构: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了在四天内所要完成的旅行路程。
第一日,去看看供人们观赏的天葬,本段内容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第二日,即第三至第六段内容,写到去赏雪山并再一次去拉萨,本段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写出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第三日,去寺庙,在佛前参禅,让心境通彻澄明,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记叙与抒情的表达方式;最后一日回家,这沿途的风光,让作者对生命又多了多少敬畏,作者内心春暖花开,透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