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5529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docx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

[考试复习题库精编合集]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6

1、【单选题】

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2分]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答案:

C;

2、【单选题】

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2分]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答案:

C;

3、【单选题】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2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答案:

C;

4、【单选题】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2分]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

A;

5、【单选题】

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2分]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

D;

6、【单选题】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2分]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

A;

7、【单选题】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2分]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

答案:

A;

8、【单选题】

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2分]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答案:

D;

9、【单选题】

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的表现。

[2分]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答案:

A;

10、【单选题】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2分]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性课程

答案:

C;

11、【单选题】

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2分]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答案:

A;

12、【单选题】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2分]

A、特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答案:

D;

13、【单选题】

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2分]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答案:

D;

14、【单选题】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2分]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答案:

B;

15、【单选题】

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2分]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答案:

A;

16、【单选题】

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2分]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答案:

C;

17、【单选题】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2分]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答案:

B;

18、【单选题】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2分]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

B;

19、【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2分]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答案:

D;

20、【单选题】

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2分]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答案:

A;

21、【填空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______。

[每空1分]

答案:

[""]

22、【填空题】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______。

[每空1分]

答案:

[""]

23、【填空题】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

[每空1分]

答案:

[""]

24、【填空题】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______、______。

[每空1分]

答案:

[""]

25、【填空题】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每空1分]

答案:

[""]

26、【填空题】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______为主。

[每空1分]

答案:

[""]

27、【填空题】

拓展课常常以______的形式出现。

[每空1分]

答案:

[""]

28、【填空题】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__的形式出现。

[每空1分]

答案:

[""]

29、【填空题】

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______、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每空1分]

答案:

[""]

30、【简答题】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5分]

解析:

答: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

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

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如古代,学校教育重语言、政治、伦理和宗教等学科。

至近代,自然科学学科、技术性学科、社会科学学科才逐渐在学校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代的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手段的更新变化。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概念。

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31、【简答题】

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10分]

解析:

答:

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科技发展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决定其发展的基本矛盾(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从课程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即间接经验),是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二者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价值都极为重要。

因此,关注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整合,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传授的被动局面,必然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切入口。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2)知识与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学习目标已不再是获得知识和应考能力,而是追求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习内容不再是课程限定的范围,而要涉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和自然科技问题;学习方式已不再限于课本、课堂和学校,而要走向社会和生活;学习手段也不只是语言、图像,而是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

要确立“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重,学生的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继承与创新并重”的课程改革思想。

重视劳动课、艺术课、体育课、计算机课等非考试科目的开设,使学生发展特长。

(3)分科与综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在课程的发展中,无论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分科课程的缺陷可以在综合课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克服,综合课程的优点正是分科课程所必须吸取的,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对课程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关键作用,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科学主义提倡的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长时间的发展中,科学主义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人们才重新意识到人文主义的意义,希望在课程的制定和发展中,引入人文主义的因素,对课程的发展起到一种补充完善的作用,从而努力寻求两大哲学思潮的融合。

32、【简答题】

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5分]

解析: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3)对科学的研究。

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

由于不同的学科专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要领、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由于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惟一来源。

如果过于强调某一因素,就会走到极端。

课程史上出现过的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就是这类典型的例子,它们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33、【简答题】

试述课程编排中的“心理逻辑原则”与“学科逻辑原则”。

[10分]

解析:

(1)心理逻辑原则:

(略)

(2)学科逻辑原则①学科逻辑原则强调教育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面,认为人类总体知识的性质和结构以及各领域知识的性质与结构,即学科间逻辑和学科内逻辑是课程编排的内在法则,学校课程和教材应该全面地反映迄今为止人类的所有认识成果,反映学科知识本身内在逻辑联系。

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科学性、突出学术性。

②按学科逻辑原则编排课程的优点:

当考虑到教育的文化承传功能的时候,学科逻辑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它也确实反映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课程编排要反映科学发展的真实面貌,这是“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性格”。

学科中心课程基本上就是按这一方式构建起来的。

③当考虑到课程的实施对象时,就会发现按这一原则编排课程的缺陷:

首先,由于这种课程恪守严格的科学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困难。

课程编排者把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科学学习的逻辑混淆了。

其次,这种课程实施时,只强调学生心理认知方面的参与,而忽视了情意方面的参与,不能完成学校教育情意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再次,这种课程体现对科学知识尊重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儿童认识活动主体性的尊重。

鉴于学科逻辑原则和心理逻辑原则各自的缺陷,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改造现代课程。

34、【简答题】

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8分]

解析:

答:

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发现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不足,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有利于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过去学校教育主要采取考试的评价方式,分数成为学生评价的惟一指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我国,量化评价范式一直是主导的评价范式,标准化测验,常模参照测验等评价工具非常流行。

这种测验侧重于简单的知识记忆和机械训练,很多复杂的思维活动及其过程无从考察,以至于出现只重视评价结果,不注重评价过程的流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

(4)强调参与与主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评价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学生的自我鉴定和互相鉴定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评价被看作是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也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评价作为一个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果,评价的过程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35、【简答题】

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5分]

解析:

答: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须以广泛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原则,主张通过三个来源来确定,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由于从这三个来源中所得到的目标不但数目多,而且会出现彼此不一致的情况,泰勒又提出对目标进行“过滤”的两道“过滤网”:

一是对照学校的办学方针和社会哲学,删掉部分不合要求的目标;二是依据学习心理学,删去学生达不到或不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目标。

(2)选择学习经验所选经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获得组成各种知识的原理、原则、实验、事实等;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兴趣。

(3)组织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组织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和深化;注意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

(4)评价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的两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释。

36、【简答题】

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8分]

解析:

答: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基础教育领域不仅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双基”,也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任何教育都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综合课程的提出及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综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综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和劳动,技术、职业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

(6)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创造性地自主开发。

(7)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发并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

(8)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必将进一步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与改革的体制必将更加健全,队伍必将更加巩固,机制必将更加合理。

37、【简答题】

简述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8分]

解析:

答: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种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当人们强调学科而且只强调学科的时候,课程的内涵也就与学科内容等同起来。

为了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把儿童的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把课程只是作为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设定的目标、计划或预期结果,必然会导致把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非预期性因素排斥于课程之外。

因此,人们开始走出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情境进行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过程课程”。

这并不是不要目标、计划,而是把目标、计划整合于教学情境之中,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当片面强调课程作为学科内容、片面强调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的时候,必然导致教材等同于课程、教材控制课程的现象。

当强调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的时候,必然会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情境。

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在课程论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而制定的。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这类课程当然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

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实际课程”。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并重“空无课程”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概念,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

艾斯纳从心智过程和内容领域两方面深刻论述了“空无课程”的重要性。

从人的心智过程的角度看,在现有的课程目标中,认知目标受到重视,而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被弱化,相应的许多课程成为“空无课程”。

即使是认知目标,也往往偏重了语文和数理逻辑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殊不知侧重于直觉和感知能力方面的课程对认知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类课程也成为“空无课程”。

从内容领域的角度看,艾斯纳分析了许多对人的发展极为重要的课程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没有位置,变为“空无课程”。

就同一个内容领域而言,艾斯纳又分析了许多重要的内容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出该门学科之外,变为“空无课程”。

因此,在课程变革中不仅应思考现行的实际课程的合理性,还应思考学校教育中的“空无课程”及其成因如何,以增强课程变革的目的性、合理性。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速度空前加快,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向于融合、趋向于一体化。

在这种背景下,课程变革再也不能固守学校课程的疆域,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和谐、互补、整合。

38、【简答题】

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

[7分]

解析:

答: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正确实施课程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课程评价对象应多元化为了得到客观的课程评价结果,课程评价的对象不能单一化。

课程编制(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等)、学生、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都应该是评价对象。

此外,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还必须重视对他们的情感的培育和心理发展水平(如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情况、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与进取意识)以及动作技能发展水平的评价。

②教师也应该是课程评价的对象,教师通过课程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教师素质也对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是课程评价的对象之一。

③课程目标也必须被评价,由于学生受到课程的影响以后所发生的变化,是课程目标所预料不到的,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变化,也可能有消极的变化。

另外,还存在课程目标本身的合理性问题,所以课程目标必须成为评价对象。

(2)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是指课程评价的参与人员尽量来自不同的利益主体,尽量反映更多人的需要。

具体来说,课程评价主体应以教师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包括课程专家、学生、行政人员、家长等。

(3)课程评价标准应多元化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

第一,由于各地各校的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的话,显然是评价不出来的。

因此,制定评价标准应该注意既把握整体水平,又必须能体现各自的进步;第二,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心等很多方面,在评价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第三,任何两个学生之间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确立评价目标和标准时应适当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别,才是公正的评价。

②从对其他评价对象的评价来看,不仅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也相当大,所以应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③由于评价主体是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集团利益,反映不同需求的人员,所以评价标准必须从这个角度考虑,走多元化的道路以适应社会需求。

(4)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应多元化①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的结合。

量化评价方法是一种必要的评价方法,比如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需要量化的方法。

但是,如果在课程评价中惟量化是用,那么势必使那些无法或暂时无法被量化的内容被排除在评价的范围以外,这当然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评价方法必须多元化,注意在评价过程中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的结合。

②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由于评价对象的多重性和发展性,评价对象总是在发生变化,因此只用终结性评价不能看出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只有通过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才能使决策者随时根据评价对象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最终保证终结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③自评与他评的结合。

在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中,利用自评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又能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总之,如果在课程评价中能遵循以上几点,就不难得出客观、准确地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