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4655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4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x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胪溪中学廖钊俊老师

专题解读

命题分析

第一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1.农业起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地域差别:

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主要家畜:

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猫不能上榜?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古时无猫。

猫原产于埃及,猫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

民间传说则是系唐三藏从印度带回。

说到为什么十二属相没有猫,就用民间故事来解释。

其实在猫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就有了十二生肖。

所以十二生肖没有猫,一点也不奇怪。

依照动物学的分类,老虎属于哺乳动物、食肉类、猫科。

虎和猫,其实是“本家”之亲。

有了老虎代表,猫在十二生肖“大会”里,已不愁没有“发言权”,亦勉堪自慰了。

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

桂西彝族十二兽:

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我是歌手》,那个主持人介绍茜拉的时候就说茜拉是属企鹅的。

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从耒耜到曲辕犁

(1)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只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精耕细作:

春秋战国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秦汉以后,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唐代,出现了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技术:

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大禹治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传说当时洪水泛滥,禹奉舜之命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战胜洪水,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成为永世受人景仰的英雄,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进行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治黄英雄,王景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使得黄河安流了将近八百多年。

(4)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千耦其耘:

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产生原因:

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原因: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变法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

(3)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历史地位: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①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播放《天仙配》

“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

材料: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导读] 史料从农民徭役重,农业单位产量低,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等方面叙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那么,为什么咱们的祖先对于饥饿格外地记忆犹新呢?

大约也就是人家放牧而咱们种田之故。

游牧民族是不大容易挨饿的。

因为好歹有奶可吃。

实在饿急了,拖一头羊出来宰了就是。

所以游牧民族都比较乐观和潇洒。

反正牧草不用种,牛羊也自己会吃,用不着操什么心,满可以悠然地骑在马背上,唱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咱们农业民族就麻烦多了,得等庄稼熟了以后才有饭吃。

从春耕、夏耘到秋收,那日子是何等的漫长。

这当中,就保不定哪天要饿肚子。

何况还有灾年,哪能年年都风调雨顺?

洪灾、旱灾、风灾,防不胜防。

眼看麦子熟了就要开镰,一场冰雹砸下来,就会功亏一篑颗粒无收。

所以农业民族就会有一种“忧患意识”,老担心哪一天会没有饭吃。

②进步: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局限:

规模小,自给自足,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天灾、战乱、苛政是导致自耕农经济破产的原因。

随着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也就最终形成。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本课内容,找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大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翻车

 

《齐民要术》

 

筒车、曲辕犁

 

踏犁

由人力耕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农政全书》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提示 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

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1.(2015·天津)“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

依据材料“两柄上弯……其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D反映的是犁耕,C为灌溉工具,均不符题意。

2.(2015·课标)《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

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5·广东)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

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据“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可排除C项。

材料并未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特征即雇佣关系的存在,排除B项。

材料只是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并未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地位,由此可知A项正确,排除D项。

答案 A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井田制

(1)出现:

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大家想象一下,在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土地应当是公有还是私有呢?

对,氏族土地公有制。

土地公有,大家在一起集体劳动,收获的东西平均分配。

到了商周时期,原有的氏族土地公有制瓦解,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制度,这就是“井田制”。

(2)特点: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

(3)瓦解:

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制在西周达到极盛,西周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

西周实行土地王有制,实质上是一种贵族所有制,因为周王虽然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但他为了统治的需要,不得不把大部分的土地封赐给诸侯和臣属;诸侯、臣属又将其领地的一部分以采邑的形式封赐给自己的卿大夫;卿大夫再将一部分土地转赐给自己的家臣(士)。

这样,从周王、诸侯、卿大夫到士,各级统治者层层领有土地。

因此,周王虽是全国土地的名义所有者,而实际占有着是整个西周国家的贵族阶级。

而这种土地等级占有的情况,跟西周在政治上所实行的分封制是高度一致的。

井田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呢?

名义上国家共有,实际上是贵族所有,这叫什么?

假公济私!

周王把土地分给诸侯国,诸侯在经济上得到了土地,就必须在政治军事上对周王负责。

所以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

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井田制是分封制赖以存在的基础,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领域内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春秋战国时,铁器和牛耕得到迅速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荒地开垦的数量前所未有地增多,与井田制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冲突。

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有土地,耕种的土地是分封来的,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封来的土地尚且耕种不过来,无暇顾及其他荒地。

但是随着铁器牛耕的普及,人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不种白不种。

这些荒地可不是天子分封的,不归国家所有,我自己种了就是我自己的,还不用交税啊。

于是乎,大伙儿挥起锄头,多快好省的干起私活来了。

这样一来,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国家分封的土地就变得荒芜了,结果大家都这么干就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样,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管仲与商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这一变化,实行相应的改革,富国强兵,以达到称霸和兼并的目的。

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一般认为,土地的自由买卖是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举个例我有一支漂亮的彩笔,借给了小明用。

但是小明有没权利把我的彩笔卖出去,为什么?

由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商品的所有权的最大证明是看谁可以转让买卖它。

我们同时也发现了商品的使用权和转让买卖权是可以分离的。

作为商品的土地也是如此。

)这样,通过变法运动,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2.土地私有制

(1)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2)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3)影响:

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主要朝代的土地兼并情况

战国开始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更为激烈

当然了,也有比较“二”的政府,比如北宋,人家就不抑兼并。

宋太祖赵匡胤是利用兵变取得政权的,因此他的基本国策重在防止部将为叛。

登基后,他首先剥夺了将领的兵权,加强君主专制,而从经济上对部下实行让步政策:

一是鼓励他们兼并土地,二是给他们高官厚禄,叫他们尽情享受。

另一方面,宋代科举取士不严,官员激增,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官员待遇优厚,他们一般有条件购置田产,也助长了当时的土地兼并。

明清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

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农本商末观念、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下,商业资本大量投入地产

四、租佃经营

1.原因:

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2.产生: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了。

3.发展: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普及: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明清租佃制的影响: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种关系之下,佃农在选择种哪个地主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种什么、何时种、怎么种等等,地主管得着吗?

管不着。

农民只要按时交纳地租给地主就可以了。

原来是实物地租,比如《红楼梦》里列的长长的地租单,所以种什么还是有一些规定的。

但当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出现了货币地租,种什么就完全没有限制了。

这就是所谓的“依附关系的减弱。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

租佃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就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劳动力也成为一种商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

1、(2016·福州期末)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的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

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

这反映了唐朝

A.均田制趋向瓦解

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C.小农户自给自足

D.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放松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

由材料可知,唐朝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老百姓中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可以买卖土地,这说明当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放松,故选D项。

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只是提到特殊情况,不能反映农民生活日趋贫困,因为唐朝后来出现了盛世,农民的生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 D

2.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经营开始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佃户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关系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宋朝,当年没有收获之际,地主会采取借贷给佃户等安抚措施,不然佃户来年会转投别家,这说明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动,故B项正确;A、D两项错在“开始”二字,故排除;材料中没有谈到佃户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提高的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 B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

“……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

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你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至唐朝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其影响如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

其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耕犁也有所革新”“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适于……江南水田中使用”等加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精耕细作、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回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牛耕大量退出……所取代”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人口大幅度增加”“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不若人力亦便”等进行分析。

答案 

(1)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最有价值的材料:

长沙出土的铁锄。

理由:

它属于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

(2)特点:

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地区推广。

影响:

促进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3)变化:

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原因:

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

第二课时: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金属冶炼是生产力显著进步的标志。

它是我国较早形成的手工业部门,它经历了由冶铜到冶炼铁的历程。

1、冶铜技术:

(1)青铜时代: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夏文化一种)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2、钢铁冶炼

(1)技术成就

①表现: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这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②意义:

铁器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燃料的演变

①木炭:

春秋战国时期,用木炭做燃料。

②煤:

A、历程:

汉代开始;北宋时相当普遍。

C、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③焦炭:

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二、纺织业

1、丝织业

(1)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2)发展:

①上古时代:

人们已学会养蚕缫丝,相传是黄帝的正妻嫘祖发明了丝织

②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③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

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

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汉代我们叫丝国,欧洲人都以穿中国的丝绸制品出席重大活动为荣,不像我们现在,连周立波都非得穿阿玛尼才上台演出,这应该叫轮回吧。

④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

2、棉纺织业

(1)宋末元初:

①棉花种植的推广: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2)元代:

成果:

黄道婆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取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线。

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

(3)明代:

明代后期,棉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业

瓷器:

(1)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历程:

①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②南北朝时期:

烧制出白瓷,实现了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③隋唐时期:

A、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质的硬度、釉色的纯度都远胜前代。

(如:

唐代邢窑白瓷)

B、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C、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④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北宋时,瓷器的产地分布更广,定窑(今河北曲阳)、汝窑(今河南临汝)、哥窑(今浙江龙泉)、官窑(今河南开封)、钧窑(今河南禹县)等是当时最著名的瓷窑。

江西景德镇,宋代即成为“瓷都”,到元代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⑤元代: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⑥明代:

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⑦清代:

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如清代粉彩开光花尊)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

①作为农业的辅助,与家庭农业相结合;2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2)影响:

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这个一般是农民家庭的,大家知道,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是“男耕女织”,在种地的同时搞点副业,这就是家庭手工业主要是用来卖的吗?

不是,主要是自己使用,少数是为了缴纳赋税。

大家想想这种经营方式的技术好吗?

规模大吗?

在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无非三种,第一种是家庭手工业,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种男耕女织中的“女织”,这种手工业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偶尔赶上荒年,拿去卖一些,贴补赋税。

大家应该都看过《水浒传》,里面的武大郎,是干什么的啊?

对了,卖烧饼的。

大家想想,他种地吗?

不了,他已经是城市人口了,清河镇人。

他就是专门搞烧饼生产的,自己吃吗?

不,卖的。

这就是最小规模的专业的私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

②A、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

(2)经营方式的变化:

③明朝中后期:

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增多,并人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第三种我们讲官营手工业。

这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国企”。

从西周就产生了,政府管理,集中生产,工匠世代世袭,典型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基本如此。

(2)管理制度:

工商食官制度

(3)特点:

①政府统一管理,资金、技术力量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占据主导地位。

②(局限性)生产不计成本,不与市场发生联系

③从征役制到雇募制,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效益低下。

官府和皇家还有什么权力啊?

我们不要忽视了,他们还掌握了政治资源。

(天下是我打下的,我掌握了政权,政策的制定就是我说了算。

)好了,技术就不成问题了。

听说某某地方有个工匠青花瓷技术天下第一,获专利了,一道命令叫来。

叫来还是小事,不许把技术外传,只能传给你的儿女,你的儿女也得为我干活。

你们这一家就是“匠籍”,职业世代相传,世代为官府作牛作马。

(不给报酬的)劳动力呢?

也很容易,把奴婢和刑徒叫来,免费的劳动力。

强制劳动、超经济的剥削。

经营方式的变化: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演变

假如你是一个出色的工匠。

在官营里,你只有一口饭吃,外面的私营,你可以拿一万的高薪,你会怎么做?

跳槽。

有同学说,官府不让跳啊,怠工、逃亡、起义总归可以的啊。

于是大量的技术工匠就流向了私营手工业中。

所以到最后,官营手工业也不得不作了些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