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0661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docx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适用学科

历史

适用年级

高中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面貌,了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学生梳理、分析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教学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小农经济缔造了封建社会两千年辉煌的封建文明。

然而小农经济又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

所取代,历史必然向强发展。

二、知识讲解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

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

时间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耒耜是主要的劳动工具

大禹治水的传说

春秋战国

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

西汉

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漕渠、白渠、西域地区的坎儿井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唐代

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三)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进步

原始社会:

发耕火种

商周时期:

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铁犁牛耕

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

②封闭性:

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④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

⑤稳定性:

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

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瓦解表现:

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开始走向崩溃。

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土地所有制形式:

(1)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战国以来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影响: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2、土地公有制

(1)屯田制(三国)

(2)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

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根本:

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1)时间:

东汉时期

(2)田庄的特点:

①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②聚族而居③拥有私人武装④自给自足

2、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1)原因:

土地兼并的结果

(2)发展①战国:

产生②汉代:

较普遍③宋代:

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④明清:

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三、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1)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2)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3)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2、钢铁冶炼技术

(1)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

(1)春秋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技术

1、丝织技术

(1)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2)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3)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

(1)宋末元初:

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2)元代: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3)元明时期:

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4)明代后期:

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技术演变

1、制陶技术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

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2)特点: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

③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

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

春秋时期

(2)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3)发展:

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4)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代以前: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

②唐宋以来: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

③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四、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原因: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发展:

(1)商朝:

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3)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隋唐:

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

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5)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元代:

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

商业发展新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⑤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二)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城市职能:

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手工业技术发达

(三)重农抑商

1、产生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2、产生: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

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2)中唐以来: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

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广州一口通商)

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活动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五、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3)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

(1)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4、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条件: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

(3)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2、特征:

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

3、概况:

(1)苏州:

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

(2)景德镇:

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

经济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

开展工业革命,相继完成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鄙薄科学技术,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启蒙思想兴起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政策

疯狂对外殖民扩张

结果:

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

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2、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

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2014·浙江卷]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D [解析]本题以“瓷器”的音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甄别能力。

依据题干材料,从“China”到“Qin→China”说明瓷器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要弄清楚瓷器具体的音译应该确定此音译最早来源于“秦”还是“瓷”的信息,故本题选择D项。

A项考古挖掘难度比较大,不容易实施,故排除;B、C两项均不是获取第一手史料的途径。

2.[2014·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A [解析]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故A项正确。

3、[2014·广东卷]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C [解析]本题以唐朝的诏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唐代”“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等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国家实行的均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晚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恢复于西汉初期,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市”无关,故D项错误。

4、[2014·全国大纲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A [解析]本题以芜湖的浆染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芜湖是浆染业中心,松江是纺织业中心,突出的是区域分工问题,故答案为A项。

B项的内容与材料无关;C项强调的是平衡,材料突出的是差异,故C项错误;D项与抑商政策没有关系。

5、[2014·广东卷](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

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

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ЗАЕМ”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7分)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10分)

[答案]

(1)特征: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不同:

材料一:

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

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2)局限:

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

特点:

地区发展不平衡。

(3)不同:

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国际格局:

两极对峙。

[解析]本题以中外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和思辨能力。

(1)问,小农经济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生产部门、生产特点、劳动单位和产品去向等角度分析;农村经济结构的状况注意强调的是“经济结构”,注意分析材料一、二即可。

(2)问注意审题,题目要求是“局限性”,而且要求“分别”写出。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近代的经济结构的,都没有全面看待;特点可以结合材料一、二得出。

第(3)问根据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分别是美国人和苏联人进行思考,而且还要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而得出结论;国际格局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即可得出结论。

6、[2014·全国大纲卷](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

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

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

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

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亚洲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

15世纪,英格兰开始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

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

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利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10分)

[答案]

(1)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

(2)促进南部经济发展;加强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奴隶制的扩展;加剧南北矛盾,加速美国内战的爆发。

[解析]本题以棉花种植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根据材料一“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

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可以分别概括出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推广、农书的推介。

(2)问对美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北美殖民地南部……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说明棉花的种植可以促进南部经济发展,加强与英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奴隶制的扩展;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内战,可以断定棉花的种植加速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7、[2014·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C [解析]本题以明清皇帝举行祭祀农神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是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农神时的纪实绘画作品。

祭祀农神充分表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故选C项。

8、[2014·四川卷](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

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

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

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

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

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

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8分)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

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

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

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