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351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doc

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

完成人:

班级:

2010-02

学制:

4年

专业:

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4-04-04

第1页(共12页)

目录

摘要

(1)

一、相关概念

(1)

(一)新生代农民工

(1)

(二)社会融入

(1)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

(2)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2)

1.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

(2)

2.文化程度有所提高

(2)

3.自身认知的提升 (3)

4.择业要求提高 (3)

(二)社会融入的过程 (3)

三、融入城市的阻碍 (3)

(一)制度障碍 (3)

1.户籍制度 (3)

2.社会保障制度 (4)

3.教育制度 (4)

(二)经济障碍 (4)

(三)社会交往障碍 (5)

(四)自身素质障碍 (5)

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 (6)

(一)深化户籍改革,消除制度壁垒 (6)

(二)转变政府职能 (7)

(三)完善社会机制,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7)

(四)开展法制教育,帮助维权预防犯罪 (8)

(五)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8)

第11页(共11页)

(六)营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良好氛围 (8)

五、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实意义 (9)

(一)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9)

(二)有助于实现现代化 (9)

(三)有助于社会和谐安定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Abstract (1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分析

摘要:

农民工是在城市化建设中形成的一批特殊群体。

近年来,以80、90年代为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中坚力量。

这一代农民工与上一代相比在很多方面来看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工作、生活有更高的需求。

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然他们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

本文针对农民工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一、相关概念

(一)新生代农民工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口数量,大多常住在城市边缘的城镇中,成为城镇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生代农民工又是农民工的主要组成部分。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拥有农村户口并年满16周岁的在城镇务工的青年农民工。

党在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是在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9]。

当前,我国约有1.6亿农民工,其中60%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是这流动大军中的主要部分。

(二)社会融入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就是其在流入地城市的社会生活融入问题,问题本质是是否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力。

城市融入是伴随着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的复杂过程,并不只是单纯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入的空间迁移,更侧重于的是农民工在经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更深层次的转变。

社会融入与社会排斥是相对的概念,尽管社会融入问题吸引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广泛研究,并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目前来讲社会融入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尚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

对此,存在着同化论和多元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社会融入是弱势群体为适应主流社会的文化和行为而抛弃自己原有文化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后者认为社会融入是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相互适应。

概言之,社会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地方社会的相互适应、减少排斥、逐渐融合的过程。

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要判断其是否融入到主流社会的关系当中,还要从经济、政治、制度、社会保障、心理融入、等多方面来判断衡量,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福利,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有积极地人脉关系和社会支持,让自身状况有所改善并且不断发展[9]。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仍属于农村人口;虽然居住在城市,但居住的环境较差,多数居住在廉租房中;虽然在城市接受教育,但受身份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得不到同等的教育机会。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1.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

老一代农民工仅仅把城市当作赚钱的场所,认为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在城市工作生活。

他们对农村生活并不熟悉,因为他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更没有务农的经验,自身也不愿意去务农,对农村生活没有深厚的感情,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眷恋感和依赖程度远远低于上一代农民工,而且从小就通过各种现代信息传媒了解到的城市,使他们对城市产生了无限向往,认为只有进入城市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更加渴望,更愿意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即使在城市生活中会因为各种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负面报道,让他们受到城市居民的误解甚至歧视,即使只能从事社会底层工作,他们也愿意留在城市生活,寻找自身发展的机会。

2.文化程度有所提高

与上一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接受了义务教育,所以受教育程度有了普遍的提高,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储备和竞争能力也有所增强,他们愿意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能够在城市生活带来机遇[6]。

文化程度的提高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和价值观有了积极的影响,使他们不再只求眼前的利益而是用发展的眼光为自己进行人生规划。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较上一代农民工来说自身素质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相比城市居民来说,受教育程度较低,只能从事一些底层的工作。

3.自身认知的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更期望通过技能培训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较上一代农民工而言相对优越,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可以接受新思维、新事物,所以他们会比上一代更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新生代农民工对制度赋予自己的农民身份的认可程度较低,他们希望不再按照户籍来划分,而是按照从业领域、生活领域划分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4.择业要求提高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环境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要优越很多,他们没有务农经验,不能回乡种地,只能在城市打工。

但是他们对工作比较挑剔,并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自己就业的期望较高,与实际情况落差较大,致使他们对工作的忠诚度较低,流动性增大。

(二)社会融入的过程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过程要经过两个阶段:

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

城市适应是农民工改变生活状态的过程,通过改变自身条件而适应城市生活;城市融入是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双方相互认可的过程,农民工积极的改变自己去适应城市;城市放宽政策,包括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对农民工认可和接纳;城市居民可以用客观友好的心态去对待理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以城市人为榜样,努力的在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提高自己,向城市居民靠拢,通过改变自身逐步和谐的融入到城市中去。

三、融入城市的阻碍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要面临很多的障碍,例如制度障碍、经济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自身素质障碍。

(一)制度障碍

1.户籍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首先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管理制度[9]。

由于户籍制度明确地将农民与城市居民分开来,加之社会舆论的导向致使人们将“农民工”这一词成为身份的标签牢牢地印在他们的身上,让城市居民逐渐产生优越感,对外来人员有排斥甚至歧视心理。

这一制度在无形中产生了对农民工的排斥作用,使他们不能平等的享受城市公共服务,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中去,也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2.社会保障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状况并不乐观,相比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更多的是愿意留在城市,所以要面临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

其从事的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造业、加工制造业、服务业。

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单位为其缴纳各项保险的比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他们或是以压低工资剥夺农民工福利,或是为规避风险,以无合同或变相合同的方式来侵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由于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受伤后不能到正规大医院就诊,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

3.教育制度

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地推进教育制度改革,为改善公民享受到平等受教育权创造有利条件,但这些政策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

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入学机会就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不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上职业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促使其更难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与上一代相比有了不少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除了年龄与体力的优势外,在整体上仍处于较弱的地位,必备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缺乏,致使社会竞争力不强,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二)经济障碍

调查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较低的原因,一是农村教育质量偏低,基础技能储备严重不足;二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效果欠佳;三是他们工作不稳定,流动频繁。

在城市生存,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比当地居民支付更多的成本。

相关调查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普遍存在工作环境差,收入低等问题,而他们的工资大都花费在日常生活、医疗、住房等诸多方面,这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4]。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城市边缘租房或是住在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无论是从卫生环境还是从安全来考虑都不适合居住。

随着年龄增长,在城市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就面临着子女的教育问题。

城市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其子女要想在城市得到入学机会,就必须面临高额的赞助费,这会使部分人上不起学,不得不辍学,这导致其子女不能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入学机会。

从医疗卫生方面来看,农民工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所以大多数人选择自己买药或去个体诊所看病。

(三)社会交往障碍

身份、生活习惯、文化的城乡差异日益明显所形成的城乡壁垒,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流。

城市中农民工与社会组织及市民间的接触越多,其人力资本越多,越有机会得到质量相对较高的工作,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可能性越大,在城市立足的几率更高[10]。

城乡二元结构将城市与农村区分开来,使得城市居民长期享受到住房、就业、教育、保障等各方面的优惠待遇,让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优越感[1]。

而实际上,与城市中同龄人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总体素质较低,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工作时间长、工资收入低的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欠缺造成他们社交面窄,生活过于单调。

城市居民由于自身的优越感和受媒体舆论负面宣传的影响,通常将农民工的身份定位为“素质低、城市里的危险人物”,存在着抵触心理,对农民工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更甚者有歧视、看不起的态度。

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

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排斥,一方面由于农民工自身的自卑感,将自己本能的局限于自身的社交圈。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对象为同乡、工友,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和城市人有过多的接触,即使所居住的社区有社区活动,也会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而参与社区活动的人也不愿和这些打工者接触。

(四)自身素质障碍

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能否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的关键。

户籍、地域、行业都只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外部因素,农民工能否成为城市居民,应该体现在其价值观、生活质量、行为方式、社会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