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3258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古代文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古代文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古代文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古代文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docx

《古代文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docx

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三国演义》

“四大奇书”之一

“历史演义”代表作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李商隐《骄儿诗》:

“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三国戏。

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二、《三国演义》作者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罗贯中著作:

《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

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

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

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

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二节《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2、“忠义”说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5、“歌颂理想英雄”说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8、“讴歌封建贤才”说

9、“悲剧”说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12、“宣扬用兵之道”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

刘备——“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当安喜尉:

¡°与民秋毫无犯¡±¡°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理政新野: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

携民渡江: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

¡°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

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曹操——“奸雄”代表,“奸绝”:

奸诈残暴、嗜杀成性:

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

○疑而杀人:

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梦中杀人:

贴身侍卫

○酒中杀人:

扬州刺史刘馥。

○借刀杀人:

名士祢衡

○伺机杀人:

行军主簿杨修

2、人格上重“忠义”

“《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忠义者,演义之功也。

”(清·王侃《江州笔谈》)

诸葛亮——“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

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

辅佐刘禅:

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云长——“义”的化身,“义绝”: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

下邳降曹:

曹操赞曰:

“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华容释曹:

后人诗赞: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3、才能上尚“智勇”

诸葛亮——“智”的符号,“智绝”:

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

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

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

博望坡出奇制胜;智激周瑜、孙权;

草船借箭;筑坛祭风;

三气周瑜;安居平五路;空城计等。

周瑜仰天长叹:

“既生瑜,何生亮”,

司马懿称诸葛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二)“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2)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3)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三)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刘备悲剧:

“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

“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诸葛亮悲剧:

“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

庞统说:

“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

宜从权变……”

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韩非子·六反》)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

艺术虚构的主要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如“失、空、斩”。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如“三结义”、“古城会”、“借东风”、“华容道”。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如关羽“单刀赴会”、张辽投降曹操。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如“怒鞭督邮”改刘备为张飞。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如“赤壁之战”。

二、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五条线索:

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

魏、蜀矛盾为主干;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

“其余枝节,皆从此生”。

诸葛亮开头分析形势,即前35回的情节概括;其出山后主要故事,即隆中决策的具体演绎;其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

最后一卷才以三国归晋作结。

三、出色的战争描写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

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

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四、特征化的艺术典型

(一)特征化性格的特点:

1、单一性:

指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

指人物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稳定不变,类似雕塑,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3、和谐性:

指形象内部诸因素非常和谐,没有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

1、出场定型。

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2、反复皴染。

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3、善用传奇故事、生动细节突出性格特征。

关羽斩华雄,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4、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官渡之战袁曹对比;三顾茅庐,层层烘托。

五、历史演义体的语言

1、“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

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

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

但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差距。

六、《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

列国系统:

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隋唐系统:

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

《红楼梦》

一、《红楼梦》的作者

曹家祖孙三代任江宁织造。

曾祖母是康熙乳母,祖父曹寅为康熙¡°侍读¡±。

康熙南巡六次,五次驻跸曹家。

雍正即位,曹家失势,遭抄没,迁回北京。

雪芹晚年贫居北京西山,¡°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二、《红楼梦》的版本

1、抄本80回,多有脂砚斋评语,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本¡±。

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本等十二种。

2、刊本120回,由程伟元先后两次刊行,乾隆56年(1791)本称为¡°程甲本¡±,乾隆57年(1792)本称为¡°程乙本¡±。

合称¡°程高本¡±。

三、红学概况

1、什么是红学?

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

“红学”这一名词在嘉庆、道光间就出现。

“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2、旧红学

旧红学以索隐派为主要代表。

索隐派的比附隐射。

最有代表性的是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结论是《红楼梦》“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

3、新红学

“五四”后产生的红学。

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用西方文艺观和审美观,并以考证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红楼梦》。

主要观点:

自叙传说色空观念钗黛合一说怨而不怒的写实风格

新红学代表作:

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4、马克思主义红学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来研究《红》,即马克思主义红学。

主张封建社会阶级斗争论。

研究内容:

《红楼梦》产生的历史背景、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思想倾向的性质和作者的思想立场。

脱离文学,从社会学意义和政治观点的介入来研究《红楼梦》。

红学的分支“曹学”,即对曹雪芹家世进行考据与研究的专门学问。

5、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红学

百家争鸣

四、贾宝玉形象分析

一个有独特性意识的典型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贾宝玉性意识的根本特征是从心底里害怕女儿嫁人,也不期望嫁给他自己。

他最大愿望是,与众姐妹天天在一起,永不分离。

“有造化,趁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你们能够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

“女孩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

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颗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五、《红楼梦》的情本思想

《红楼梦》主要的文化精神便是“情文化”,或者叫“情本思想”。

(一)《红楼梦》里的“情”,指的是男女间的相悦相爱之情,并在这方面提出了超越性爱的意淫观,以及以思想志趣的一致为基础的新的情爱观。

宝、黛都把自然万物看作是有生命的对象,时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例子一

第23回写宝玉在桃花底下读《会真记》,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树满地皆是。

此时“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在黛玉看来,“撂在水里不好。

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于是提出葬花: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例子二

第35回写宝玉:

“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和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例子三

第58回写宝玉看见“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于是想:

“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

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正仰望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

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

“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在小说末回“情榜”中,宝玉被列名榜首,其评语为“情不情”。

所谓“情不情”者,按照脂砚斋批语的解释,即“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

”(甲戌本第八回批语)

《红楼梦》的“情本思想”是明代以来以汤显祖、冯梦龙为代表的“情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六、《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1、婚姻爱情悲剧

宝、黛爱情及宝、钗婚姻悲剧是《红》的主线和灵魂。

所谓“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黛重“情”,钗守“礼”,宝玉“重情不重礼”: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有爱无婚”;金玉良缘“有婚无爱”。

2、人生悲剧

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

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于国于家无望”。

宝玉“三大病”:

恶劝;重情不重礼;有情极之毒。

“重情不重礼”即以“情’’抗“礼”,叛逆;“恶劝”即厌恶别人仕途经济、读书明理之类劝教;“情极之毒”即当“情”无法战胜“礼”时,宁可“撒手悬崖”,不愿随波逐流。

3、女子的悲剧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悲)¡±。

黛玉葬花:

诸艳悲剧序曲。

大观园遭抄:

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婢女悲剧:

晴雯冤屈而死;袭人青春耗尽;司棋自撞身亡;芳官等十二女伶¡°斩情归水月¡±;香菱被拐卖¡¡

小姐悲剧:

黛玉为情死;宝钗守活寡;四艳原应叹息;凤姐¡°家亡人散各奔腾¡±;李纨年轻守寡¡¡

4、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贾府衰败原因:

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

主子养尊处优;下人得过且过;风姐中饱私囊。

奢侈浮华,出多入少。

大观园奢华糜费;秦可卿之死盛大排场;贾母的螃蟹宴等。

儿孙一代不如一代。

“人”字辈(代善、代化)尚可守成;“文”字辈昏聩无能(敬烧丹炼汞,赦贪婪荒淫,政庸碌古板);“玉”字辈(珍、琏、环)、“草’’字辈(蓉等)聚赌嫖娼、淫纵放荡。

七、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画梁春尽落香尘--解读〈红楼梦〉》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解读《红楼梦》应从秦可卿入手,“秦学”。

秦可卿的原型是废太子之女,为政治避难进了曹府成童养媳。

引起了主流红学家的不屑,认为"秦学"比以往的索隐派走得更远。

"红外学"

八、《红楼梦》名段赏析

1、静日玉生香(第19回)

求共枕——柔情缱绻

揩胭脂——情意绵绵

闻香戏谑——戏语笑谑

挠痒、按拧——纯真无邪

2、共读《西厢记》(第23回)

读书图

葬花图

引用《西厢记》

黛玉听《牡丹亭》

3、黛玉葬花(第27回)

《葬花吟》

黛玉的青春挽歌

人生的梦幻意识

4、紫鹃试玉(第57回)

故作冷淡——石上出神,滴下眼泪

戏言回苏——痴病大发,死了大半

戏言定亲——一处活着;一处化烟

黛玉情绪感应——腹中药呛出

5、黛玉焚稿(第96、97回)

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不哭反笑,焚稿断情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悲剧美的升华

6、晴雯撕扇(第31回)

第四章《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一

“世情小说”代表作

第一节《金瓶梅》创作、作者、版本

1、《金瓶梅》的创作:

《金瓶梅》的创作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

《金》虽借用《水浒》片段情节,但其所写世俗人情,却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

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

2、《金瓶梅》的作者:

《金瓶梅词话序》称“兰陵笑笑生”作。

两个兰陵:

一在山东峄县,一在江苏武进。

“笑笑生”之谜:

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龙、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

3、《金瓶梅》的版本:

⑴万历本:

《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最早刊本。

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

⑵崇祯本:

《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

⑶张评本:

《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又称“第一奇书本”,评语多有价值。

⑷洁本:

《真本金瓶梅》,又称《古本金瓶梅》,民国15年存宝斋刊,将“张评本”的秽笔删除。

第二节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一、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1、西门一家兴衰:

小说开头从《水》“武松杀嫂”敷衍,潘金莲与西门庆均未被杀死,潘嫁给西门为妾;

10—79回写西门庆暴发暴亡和金、瓶妻妾间的争宠妒恨;

最后21回西门死后妻妾流散,全家败落。

2、晚明社会时尚: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

“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

二、从暴露社会矛盾到剖视扭曲的人性

1、通过西门庆贿赂太师、交通官吏、包揽诉讼、霸道横行,深刻暴露当时社会黑暗。

西门庆理刑千户官衔,是给蔡京送寿礼买来。

山东巡抚宋乔年、两淮巡盐御史蔡状元为西门庆提供经商特权。

西门庆买通钞关钱主事,车船货物大笔偷税漏税;

荆都监为升迁用二百两银子打通西门庆关节。

朝廷杨戬坏事牵连亲党,西门庆给礼部尚书李邦彦送500两银,李便“取笔将文卷上西门庆的名字改为贾庆”;

杀人犯苗青谋财害主,案发后“打点一千两银子送至西门庆家里”,照例钱到公事办;

扬州盐商王四峰被送监狱,“许银二千两”央托西门庆转求蔡太师,果然不日释放。

2、通过西门庆纵欲亡身和金、瓶、梅们贪“淫”丧命,冷峻剖视人欲贪求造成的人性扭曲、人生毁灭。

西门庆妻妾:

陈氏(亡妻)、吴月娘(继室)

李娇儿(二房)、卓丢儿(三房)

孟玉楼(补三房)、孙雪娥(四房)

潘金莲(五房)、李瓶儿(六房)

西门庆奸淫的部分女性:

潘金莲奴婢春梅

仆妇宋惠莲、如意儿、贲四嫂、惠元、王六儿

丫头迎春、绣春、兰香

贵族林太太

妓女李桂姐、吴银儿、郑月儿

纵欲亡身时仅33岁。

西门庆的淫滥和疯狂,既有暴发商人的以钱渔色,更具官僚恶霸的残忍暴虐:

为霸占潘金莲毒死武大,陷害武二;

为谋娶李瓶儿坑害结义兄弟花子虚;

为蒋竹山娶李瓶儿,收买流氓对其毒打;

为奸占宋惠莲而陷害其夫来旺,逼宋上吊自杀,把拦棺论理的宋父交衙门打死;

为包占王六儿毒打街坊子弟、收监入狱等。

西门庆为色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人性严重扭曲。

金、瓶、梅诸多女性的人性扭曲:

似乎只知人生最底层次追求。

误将情欲、物欲、性欲作为生命的原动力。

终于步入邪恶,在炽烈欲火中焚毁自己。

潘金莲的变态:

作为良家少女,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

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

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

目的都是为了贪淫。

三、《金瓶梅》的悲剧意义

“《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张潮《幽梦影》

首先,小说通过西门庆的命运深刻表现了16世纪中国商人的悲剧。

其次,小说通过金、瓶、梅三大淫妇的毁灭,生动反映了晚明时期人欲放纵的悲剧。

四、《金瓶梅》的性描写

作者态度矛盾:

既欲暴露性的罪恶,以“为世戒”,又对“性”的原生态津津乐道。

弄珠客《序》:

“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

余常曰: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露骨的性描绘,对写人叙事不无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风潮,但也对读者心灵产生腐蚀。

第三节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

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

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

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此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则意在暴露。

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

张竹坡说:

“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是个顶缺之人。

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贵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

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之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1、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

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

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

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对瓶儿死有人情味。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

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口头语

欣欣子《序》说:

《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张竹坡第28回评说:

“只是家常口头语,说来偏妙”。

《金》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张竹坡《读法》)。

六、《金瓶梅》的影响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猥亵小说,如《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

才子佳人小说,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

家庭题材小说,《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等。

第五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嘉靖间洪缏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残存29篇。

万历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