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22280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8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重症医学科(PICU)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心电监测

一、适应症

1.危重症患儿

2.神经系统疾病患儿

3.心脏病患儿

4.水、电解质紊乱的患儿

二、使用物品

心电监护仪一台,电极3个,75%酒精,棉签,弯盘,必要时备接线板

三、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致床边,向病人说明监测的意义,以便消除病人的顾虑,取得病人合作,必要时先协助排便。

2.依次接好地线、电极线、电源线、上心电记录纸。

3.选好合适的监护导联,按要求去脂,固定电极于选定的导联位置上。

4.打开电源,选择合适的导联,振幅,设报警参数。

5.随时观察心电监护荧光屏显示情况,填好监测记录,发现病情变化要及时处理。

6.使用完毕后,关电源开关,处理用过的物品。

中心静脉穿刺术

【适应证】

1、需要开放静脉通路,但又不能经外周静脉置管者。

2、需要多腔同时输注几种不相容药物者。

3、需要输注有刺激性、腐蚀性或高渗性药液者。

4、需要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危重患儿。

5、需要为快速容量复苏提供充分保障的患儿。

【禁忌证】

一般禁忌证包括穿刺静脉局部感染或血栓形成。

相对禁忌证为凝血功能障碍,但这并非绝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

目前在ICU中多采用导引钢丝外置管法(Seldinger法)。

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一、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

穿刺进路的方法有锁骨下路和锁骨上路2种。

1、锁骨下路

(1)体位:

平卧,最好取头低足高位,床脚抬高15°~25°,以提高静脉压使静脉充盈,同时保证静脉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从而使插管时不易发生空气栓塞,但对重症患儿不宜勉强。

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使双肩下垂,锁骨中段抬高,借此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

患儿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借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使导管易于向中心方向送入,而不致误入颈内静脉。

(2)穿刺点选择:

如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为锁骨与第1肋骨相交处,即锁骨中l/3与外1/3交界处,锁骨下缘l~2cm处,也可由锁骨中点附近进

水平,利用重力尽量吸出心包腔或纵隔内积血或液体,然后慢慢地拔出导管。

③如经由导管吸出的液体很少,病情未得到改善,应考虑做心包穿刺减压。

中心静脉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是指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的指标。

CVP与血容量、静脉张力、右心功能等有关。

正常值为:

5~l0cmH2O。

【适应证】

1、严重创伤、各种休克及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人。

2、各类大、中手术,尤其是心血管、脑和腹部大手术的病人。

3、需大最、快速输血、补液的病人。

【禁忌证】

同中心静脉置管,即穿刺静脉局部感染或血栓形成、凝血功能障碍等,但并非绝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穿刺置管方法见中心静脉置管技术部分。

2、测压方法

(1)换能器测压:

应用换能器测压可连续记录静脉压和描记静脉压力波形;

(2)水压力计测压:

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经济,一般医疗单位均可实施。

临床上常用的测压装置是由T形管或三通开关分别连接病人的中心静脉导针、测压计的玻璃(或塑料)测压管和静脉输液系统。

零点通常是第4肋间腋中线部位。

【注意事项】

1、穿刺置管相关位置事项见中心静脉置管部分。

2、确定导管位置正确:

测定中心静脉压,导管尖端必须位于右心房或近右心房的上、下腔静脉内。

导管位置不正确则使测压不准。

临床上依据液柱界面随呼吸上下波动判断导管位置并不完全可靠。

插管后摄X线片可判断导管的位置。

3、正确调节零点:

中心静脉压测值仅数厘米水柱,零点发生偏差将显著影响测定值。

一般均以右心房中部水平线作为理想的标准零点。

仰卧位时,基本上相当于第4肋间前、后胸径中点(腋中线)的水平线,侧卧位时则相当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水平。

一旦零点确定.就应该固定好。

若病人体位发生改变,应随即调整零点。

4、注意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除了心功能、血容量和血管张力外,首先是胸膜腔内压。

病人咳嗽、屏气、伤口疼痛、呼吸受限以及麻醉和手术等因素均可通过影响胸膜腔内压而改变中心静脉压的测量数值。

机械通气时常会使胸腔内平均压升高,因此测压时如病人情况许可,最好暂停机械通气。

5、保持管道畅通、无空气:

较长时间测压,由于血液反流、血凝块堵管或管端存在活瓣状的血凝块造成通道不畅,常影响测压值的准确性。

当需要较长时间监测中心静脉压,输液速度又较缓慢时,可于每500ml液体内加肝素3~5mg,以预防管道形成血凝块,保持测压系统的通畅。

腹腔压力监测

腹腔高压及腹间隔室综合征系危重病人,特别是外科危重病人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并与病人的病死率密切相关。

因此,加强对腹腔压力的监测,预防并及时治疗腹腔高压成为危重病领域的重要环节。

【适应证】

1、脓毒症(sepsi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缺血再灌注损伤

(1)脓毒症且应用6L以上晶(胶)体液/24小时,或8小时输血制品>4U。

(2)急性重症胰腺炎。

(3)腹膜炎。

(4)肠麻痹、肠梗阻。

(5)肠系膜缺血/坏死。

2、内脏受压

(1)大量腹腔积液/腹膜透析。

(2)腹膜后/腹壁出血。

(3)巨大腹腔肿瘤。

(4)腹部手术应用张力缝线后。

(5)腹裂/脐膨出。

3、外科手术

(1)手术中液体平衡>6L。

(2)腹主动脉瘤修补术。

4、严重创伤

(1)休克液体复苏后(缺血-再灌注)。

(2)损伤控制剖腹术。

(3)腹部或非腹部的多发创伤液体复苏需6L以上晶(胶)体液,或8小时输血制品>4U。

(4)大面积烧伤。

【禁忌证】

1、经膀胱测压法禁忌证

(1)膀胱损伤。

(2)神经性膀胱。

(3)膀胱挛缩。

2、经股静脉测压无绝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经膀胱测压法

图1经膀胱测压法

(1)放置三腔或双腔Foley尿管。

(2)测压前保证尿液引流通畅,排空膀胱后,夹闭尿管。

(3)通过18号针头(双腔)或连接Y形管(三腔)连接测压管或传感器。

图2双腔尿管连接法图3三腔尿管连接法

(4病人取平卧位,以耻骨联合为零点。

(5)应用60ml注射器向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50~10Oml。

(6)关闭注射器连接阀,读取测压管中水柱读数,或通过传感器连接监护仪读取监护仪上压力读数,即为腹腔平均压力。

2、经股静脉置管测压

(1)通过股静脉(或下腔静脉)插管测定下腔静脉压力,其与腹内压力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2)放置股静脉插管,方法同深静脉置管操作。

(3)插管深度:

导管尖端应达腹腔位置(30cm左右为宜)。

(4)通过三通连接股静脉插管并测压(同CVP监测)。

(5)测压管路连接及抗凝见中心静脉压监测。

【注意事项】

1、确保测压前尿管通畅并排空膀胱。

2、确保每次测量前膀胱内注入液体量相等。

3、应用机械通气病人应排除正压通气的影响,测压时可脱机片刻,或将PEEP降至0。

4、于呼气末读取压力读数。

5、膀胱测压回路无需肝素抗凝。

6、测压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7、腹腔压力需动态监测。

 

心包穿刺术

【适应证】

l、急性心包积血、积脓或积液造成心包压塞者。

2、原因不明的心包积液(血)患儿。

3、恶性心包积液行药物注入治疗者。

【禁忌证】

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体位及穿刺部位

(1)体位:

取仰卧位或半卧位。

(2)穿刺部位:

①剑突与左肋弓交角处,针与胸壁呈30°角,向上稍偏左。

②左胸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心浊音界内2cm,针尖垂直于胸壁。

③胸骨右缘第4肋间,针尖垂直于胸壁。

2、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局麻后由选择部位刺入,有突破感后即回抽,稳定穿入深度。

(2)缓慢抽吸。

(3)穿刺完毕后,拔出穿刺针,局部皮肤消毒,贴无菌敷料。

【注意事项】

1、嘱病人安静,勿动,不做深呼吸或咳嗽。

2、抽液速度不宜过快。

3、抽吸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抽液颜色,一旦有意外情况,立即中止穿刺,并做好急救准备。

心脏电转复及除颤术

心脏电转复包括心脏电除颤,是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治疗多种,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分同步和非同步电击两种。

所用的仪器称为电复律器和电除颤器。

在极短暂的时间内给心脏通以强电流,可使所有心脏自律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化,并使所有可能存在的折返通道全部失活,然后心脏起搏系统中具有最高自律性的窦房结可以恢复主导地位控制心搏,于是心律转复为窦性,当电复律用于心室颤动以外的快速心律时,为了避开T波顶峰附近的心室易损期,复律脉冲落入R波降支或R波起始后30ms左右处,称为同步电复律。

非同步电复律不用同步触发装置,可随时在任何时间放电。

电复律后能否立即转复为窦性心律,有赖于复律脉冲足够的能量、窦房结有形成起搏冲动的能力、异位起搏点兴奋性的降低和心房肌或房间束传导通路有正常的传导功能等因素。

【适应证】

1、心室颤动与心室扑动:

为非同步电除颤的绝对适应证。

常用电除颤的能量为成人首次300J,若不成功,可重复电击。

小儿病人以10~1OOJ为宜。

2、室性心动过速:

采用同步直流电击复律。

所需能量为100~200J。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经药物治疗无效,且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可考虑同步直流电击复律。

所需能量为100~200J。

4、心房扑动:

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心室率快、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的患儿,宜同步直流电复律。

所需能最为50~100J。

5、心房颤动:

可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适应证应符合下列条件:

①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②适当的洋地黄治疗下仍有严重心力衰竭存在;③房颤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④左心室扩大不明显或二尖瓣病变已经手术纠治6周以上;⑤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已用药物控制;⑥预激综合征合并快室率房颤。

【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①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②伴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③复律后在奎尼丁或胺碘酮的维持下又复发房颤;④阵发性异位性心动过速反复频繁发作者。

2、相对禁忌证:

洋地黄中毒所致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时电击复律疗效不佳,且可导致心室纤颤和死亡。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非同步电除颤

(1)胸外心脏电除颤

①首先通过心电图确认存在室颤。

②打开除颤器电源开关,并检查选择按钮应置于“非同步”位置。

③电极板涂上导电糊或包上浸有盐水的纱布垫。

然后将电极板插头与除颤器插孔连接。

④按下“充电”按钮,将除颤器充电到300J。

⑤将电极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及左腋前线第5肋间。

⑥按紧“放电”按钮,当观察到除颤器放电后再放开按钮。

⑦放电后立即观察患儿心电图,观察除颤是否成功并决定是否需要再次电除颤。

⑧电除颤前后的心电图除示波观察外,应加以记录备日后参考。

⑨除颤完毕,关闭除颤器电源,将电极板擦于净,收存备用。

(2)胸内心脏电除颤:

用于开胸手术中的室扑和室颤,消毒的电极板用消毒盐水纱布包扎后,分别置于心脏前后,充电、放电等操作与胸外心脏电除颤相同,能量为60J。

2、同步直流电除颤

(1)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者,先用强心、利尿药控制心力衰竭,使心室率控制在休息状态下70~80/min,复律前2d停用强心、利尿药,复律后视病情需要可再用。

(2)复律的2d服奎尼丁0.1g,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如无反应,则于复律的前ld6am、2pm、10pm至复律当日6am共服4次奎尼丁,每次0.2g,服药前、后均应认真观察病情,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

(3)术前1d测血清钾,必要时补钾。

(4)手术当日晨禁食,术前l~2h服少量镇静药,术前半小时高流量吸氧。

(5)术前建立静脉通路,准备好复苏设备。

(6)患儿置于硬板床上,不与周围金属接触。

(7)术前记录12导联心电图供对照。

(8)选择R波较高的导联进行观察,测试同步性能,将按钮放在“同步”,位置,则放电同步信号应在R波降支的1/3处。

(9)电极板放置位置和方法同非同步电复律。

(10)缓慢静脉注射地西泮(安定)15~30mg,同时嘱患儿数数“1,2,3,……”,直至患儿嗜睡,睫毛反射消失为止。

(11)按压充电按钮,根据不同心律失常类型选择不同的能量充电。

(12)放电方法同非同步电复律,但应持续按压放电按钮,待放完电后再松手。

如不成功,可增加电能量,再次电击。

(13)复律成功后,仍应观察患儿血压、心率、心律、呼吸,直至患儿清醒。

清醒后让患儿四肢活动,观察有无栓塞现象。

【并发症及处理】

1、低血压:

复律后约3.1%的患儿可发生暂时性轻度低血压,多见于电复律能量较大者,如患儿情况好,可不必处理,多数能自行恢复。

2、心律失常:

电复律后即刻常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交界性逸搏出现,偶有频繁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发生。

一般静注利多卡因能在短时间内使之消失。

极少数患儿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室速、室扑、室颤。

一旦出现室颤,应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治疗。

3、急性肺水肿:

房颤复律为窦性心律后,左右心功能并不一定同时恢复,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患儿,左心机械功能的恢复明显迟于右心室,因而出现左心功能衰竭,可发生肺水肿。

多发生在复律后1~3h,约3%,应立即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

4、检塞:

发生率为1.2%~5%,多发生于房颤持续时间较长,左心房显著增大的患儿,尤以术前未接受抗凝治疗者为多。

多发生在复律后24~48h,但由于电复律后心房的机械收缩功能可延迟恢复,故栓塞也可在电复律后2周内发生。

5、心肌损害:

临床表现为局部性ST段暂时抬高,血清AST、LDH、CK轻度升高。

心肌损害的程度与复律能量、电极面积及两电极安置的距离有关。

因此,应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能量,宜用适当大的电极,并避免两电极距离过近。

6、皮肤灼伤:

几乎所有患儿在电复律后电极接触皮肤部位均有灼伤,可见局部皮肤红斑,尤其是操作时按压不紧,导电糊不足时更为明显。

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按压是指间接或直接按压心脏以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的急救方法,是现场心肺复苏的重要技术。

心脏按压分为胸外心脏按压和开胸心脏按压两种方法。

其中以胸外心脏按压最为常用。

传统概念认为,胸外心脏按压是由于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直接受压而使心室内压力升高推动血液循环,而近年研究认为压迫胸壁所致胸膜腔内压的改变是驱动血液流动的主要动力。

无论其机制如何,只要操作正确,即可建立暂时人工循环,动脉压可达60~80mmHg,可防止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

【适应证】

1、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脏停搏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包括室颤、室速(无脉搏)、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

2、对心脏停搏的判断包括病人意识丧失,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以及无大动脉搏动。

【禁忌证】

1、相对禁忌证有严重的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多发肋骨骨折,心包填塞,胸主动脉瘤破裂等,都不适合胸外心脏按压,以免加重病情,可改用开胸进行胸内心脏按压。

2、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

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儿应该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如平板或地面),而救助者跪在其胸旁。

2、按压部位在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双乳头之间。

把手掌根部放在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平行,手指离开胸壁,另一只手平行重叠压在其手背上。

3、手臂与胸骨保持垂直、肘关节伸直,借救助者体重、肩背之力通过双臂和手掌垂直向胸骨加压。

4、按压胸骨的幅度为4~5cm,按压后应完全放松使胸廓恢复原来位置。

5、按压与胸廓弹回放松的时间接近(1:

1)。

6、按压频率为100/min。

7、按压-通气比值为30:

2,针对儿童时所使用的比值为15:

2。

【注意事项】

1、除非患儿处于危险环境或者其创伤需要外科处理,不要搬动患儿。

2、胸廓不完全回复可导致胸膜腔内压升高,减少冠状动脉和脑的灌注;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彻底回复可以使血流返回心脏,可以保证按压的有效性。

3、除一些特殊操作如建立人工气道或进行除颤外,救助者在胸外按压过程中在检查脉搏,分析心律或进行其他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按压中断,如有中断尽量不超过10s。

4、如果有2名或更多的救助者,为避免因疲劳影响按压效果,可每2min更换按压者(或在5个比例为30:

2的按压与人工呼吸周期后)。

每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

5、按压有效的指标。

(1)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

(2)患儿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转红。

(3)扩大的瞳孔缩小、光反射恢复。

人工气道的建立

一、口咽/鼻咽通气道

口咽/鼻咽通气道指经病人口腔/鼻腔插入到咽腔的塑形软导管,恰当的导管选择及正确安置口咽/鼻咽通导管可有效地解除舌后坠等咽腔组织或器官引起的声门梗阻、保障上呼吸道通畅并可吸引咽腔分泌物。

鼻咽通气道在操作性、病人依从性等方面均优于口咽通气道。

(一)口咽通气道

【适应证】

1、拔除气管导管后有上呼吸道不全梗阻征象的患儿。

2、有呼吸道潜在梗阻风险(如肥胖、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情况),需要进行全麻诱导、药物镇静等可能引起肌肉松弛,加重上呼吸道梗阻治疗的患儿。

3、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的患儿。

4、颅内手术后上呼吸道有梗阻表现的患儿。

5、鼻腔手术后,可能有咽腔不通畅的患儿可置入口咽通气导管。

6、各种原因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

【禁忌证】

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持续的恶心、呕吐、喉痉挛发作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根据患儿情况,选择恰当的口咽通气导管,表面均匀涂抹液状石蜡。

2、若无禁忌证,尽量将病人头部向后倾斜以通畅上呼吸遭。

3、清除患儿口腔内分泌物或异物。

4、一只手撑开病人门齿,另一手持导管,按下述方法置入导管。

(1)将口咽通气道管端指向患儿口腔硬腭顶部,轻轻置入以避免舌头的运动,当其通过悬雍垂后,轻轻的旋转导管指向喉部插入,向前推进直至导管翼贴近门齿。

(2)用压舌片压下舌头,将口咽通气导管管端指向喉部,使其弯曲度与咽部的自然曲线一致,轻轻向前推进直至导管翼贴近门齿。

5、妥善固定,防止移位及滑脱。

【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道,长度大约相当于从门齿至下颌角的长度,导管过短可使舌根推向咽腔,加重梗阻;过长则易引起恶心、呕吐发作。

2、注意保持导管通畅。

(二)鼻咽通气道

【适应证】

1、全麻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有上呼吸道不全梗阻征象的患儿。

2、有呼吸道潜在梗阻风险(如肥胖、呼吸睡眠暂停等),需要进行全麻诱导、药物镇静等可能引起肌肉松弛,加重鼻咽腔梗阻治疗的患儿。

3、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的患儿。

4、颅内手术后呼吸道有梗阻表现的患儿。

5、口腔手术后,可能有咽腔不通畅的患儿。

6、各种原因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

7、呼吸心脏骤停急救中,若没有条件快速插管或插管困难,可迅速置入鼻咽通气导管后进行经面罩通气,尽可能地缩短患儿的缺氧时间。

【禁忌证】

1、有凝血功能障碍,鼻腔内有出血倾向患儿。

2、颅底骨折,尤其有脑脊液鼻漏患儿。

3、鼻腔畸形,影响通气导管置入的患儿。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根据患儿情况,选择恰当的鼻咽通气导管,表面均匀涂抹液状石蜡。

2、选择通畅的鼻腔,滴l%麻黄碱数滴,收缩鼻腔黏膜血管,防止出血;丁卡因数滴,起到表面麻醉的作用。

3、将鼻咽通气道垂直于面部插入鼻前庭,沿下鼻道轻柔送至咽腔,调整合适深度,保证舌根前移,维持上呼吸道通畅。

4、妥善固定,防止移位及滑脱。

【注意事项】

1、选择管径合适的导管,成人常选用6.5~7.0导管。

2、置入前需在体表测量导管长度,恰当的长度为鼻孔至同侧下颌角。

3、注意保持导管通畅。

二、喉罩

喉罩(laryngealmaskairway,LMA)是介于面罩和气管插管之间的一种人工气通,主要用于全麻术中呼吸道的管理和困难气道的处理。

【适应证】

1、出现未预料到的困难插管,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

2、预计常规插管难度较大、需要快速建立人工气道的患儿。

【禁忌证】

1、存在误吸风险的病人(如饱胃、肥胖、多发创伤、急性胸腹部外伤、禁食前使用过阿片类药物、肠梗阻、食管裂孔疝等)。

2、呼吸系统顺应性下降的病人。

3、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

4、不能耐受喉罩,反复、频繁发生恶心、呕吐的患儿。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充气检查喉罩气囊是否完好,确认后抽气至气囊完全萎陷,保待边缘平整无皱褶。

2、在通气罩前端后面涂抹润滑油。

3、头部充分后仰,右手拇指与示指执笔式夹住通气管道和通气罩的连接处,使喉罩开口向下颌,中指下推患儿下颌使口张开。

4、将喉罩前端紧贴门齿内侧,后面紧贴硬腭推入咽喉部后壁,下推至有阻力时为止。

5、予气囊充气,此时通气管道略有退出,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处略有膨出。

6、连接呼吸器通气并观察胸廓运动、双肺呼吸音等判断喉罩位置是否恰当,如通气不畅伴有阻塞现象,应拔出喉罩,按前述步骤重新放置。

7、有条件时可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或纤维支气管镜确认喉罩的位置。

8、确认喉罩位置无误后,放置牙垫并妥善固定。

【注意事项】

1、喉罩插入及维持中应给予适当的镇静,避免刺激咽喉部反射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喉罩插入后,病人可保留自主呼吸也可行正压通气,经喉罩行正压通气时,气道压应<20cmH2O以避免胃胀气。

3、喉罩使用时间过长,可因咽部黏膜受压而损伤咽部黏膜,引起咽喉疼痛等不适。

需长时间通气者,可经喉罩插入气管插管,以保证通气需求,

三、经口气管插管术

【适应证】

1、上呼吸道梗阻:

口鼻咽及喉部软组织损伤、异物或分泌物潴留均可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

2、气道保护性机制受损:

患儿意识改变(特别是昏迷)以及麻醉时.正常的生理反射受到抑制,导致气道保护机制受损,易发生误吸及分泌物潴留,可能导致严重肺部感染。

对于气道保护性机制受损的患儿,有必要建立人工气道,以防止误吸和分泌物潴留。

3、气道分泌物潴留:

咳嗽反射受损时,使分泌物在大气道潴留,易导致肺部感染及呼吸道梗阻。

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对清除气道分泌物是必要的。

4、实施机械通气:

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首先应建立人工气道,提供与呼吸机连接的通道。

【禁忌证】

经口气管插管无绝对禁忌证,但患儿存在以下情况时,可能导致插管困难或有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和脊髓严重损伤的可能,应慎重操作或选择其他人工气道建立的方法。

1、口腔颌面部外伤

2、上呼吸道烧伤

3、喉及气管外伤

4、颈椎损伤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准备适当的喉镜:

喉镜根据镜片的形状分为直喉镜和弯喉镜。

使用方法上两者有所不同。

直喉镜是插入会厌下,向上挑,即可暴露声门。

弯喉镜是插入会厌和舌根之间,向前上方挑,会厌间接被牵拉起来,从而暴露声门。

2、准备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

准备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备用,检查导管气囊是否漏气,气管导管远端1/3表面涂上液状石蜡,如使用导丝,则把导丝插入导管中,利用导丝将导管塑型。

导丝不能超过导管远端,以免损伤组织。

3、头颈部取适当位置:

患儿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约10cm,头后仰,颈部处于过伸位,使口腔、声门和气管处于一条直线上,以利于插入气管插管。

4、预充氧、人工通气及生命体征监测:

在准备插管的同时,应利用面罩和人工呼吸器或麻醉机,给患儿吸入纯氧,同时给予人工通气,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当经皮血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最好在95%以上),才能开始插管,如插管不顺利,或经皮血氧饱和度低于90%、特别是低于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