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21470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docx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标准是()。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

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

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问断性

B、时间的连续性

C.时间的重复性

D.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5.“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面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6、“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又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辨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屈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8.“不积硅步,无以至干里”,这句话说明(

A.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可能发生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量交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9、“扬弃”就是()

A、全盘抛弃

B、全面肯定

C、好和坏的统一

D、既克服又保留

10、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11、 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2、“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 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13、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A、为了社会的进步

B、资本家对自身欲望的节制

C、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D、资本家把赚的钱储藏起来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者本身成为商品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5、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产品质量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D、商品中包含的转移的劳动量的大小决定的

16、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l7、机器人的出现说明了(

A、剩余价值不是雇用工人创造的

B、机器人比雇用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C、雇用工人和机器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

D、雇用工人的生产效窄能够提高,可以创造更多得剩余价值

8、“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众多企业和银行机构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控企业和银行

19、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种不同道路

20、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两种不同的理想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下列观点属子主观难心主义观点的有(B、“物是感觉的复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字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庙“

D、“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党的群众路线是()

A、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

B、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3、货币是在长期交主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5、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B、 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C、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D、 人的各种欲望的无限制的满足

三简答题(每题5分, 共25分)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辩证的否定观

4、价值规律的作用

5、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把握量变质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2、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走向。

五、材料分析题(15分)

材料题

(一) (7分)

工作是要不来的。

有无机会,看你态样争取:

业绩是要不来的。

有无成效,看你怎样努力:

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样奋斗。

这段话蕴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摘自2009年高考题

材料题

(二) (8分)

源十分有限,分有限拿指同中国家需费大力发展科技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M时我国自然资护资源的矛盾。

环境行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及资源和标请根据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

一、1---5CDBDB6---- 10DCADB11---15 D BCD B16----20CDCAC

二、(10分)1、ABCD2、BC3、ABCD4、ABD5、ABC

三、(每题5分、共25分)

(1)列宁的物质定义(省略) (3分)实质是

(2)意义:

 (2分)①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性划清了界限。

③它对物质的多样性统一-作 了最高哲学概括。

2、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分)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分)(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公制度的决定力量(1分)

3、

(1)否定是自我否定(1分)

(2)否定是是事物事物发展的环节(1分)(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1 分)(4)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分)

4、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分)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分)

5、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1分)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分)(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分)量变质变相互渗透。

(2分)

(2)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意义: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度原则:

 (2分)

注意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同时反对形而上学两种错误倾向:

 (2分)把握量变和质变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3分)

结合我国现代化的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

(2)

2、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首先、资本主义讲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3 分)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分)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分)

(2)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第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自然历史过程”(3 分)

第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复杂性(2分)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2分)

五、(15 分)

1..材料题

(一)

说明要想成功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7分)

2、材料题

(二) (8分)

(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如,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起的。

(4)

2)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要正确对待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

落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们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4)

马原复习重点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

2.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3.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相关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物质是运动的实质,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目的性②主动创造性③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性④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9.辩证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1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技术手段

3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必须把思想付诸于现实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2.简述认识中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一次飞跃条件:

1掌握大量的可靠感性材料②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

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①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②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的结合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被群众所掌握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发展

1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条件,一方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的

2同一性对立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再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5.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2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下相互转化

17.辩证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8.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再次否定(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

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0.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缺陷

离开实践观察问题离开辩证法认识问题

21.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这在主观范围内无法解决,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而只能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纽带是实践

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

2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其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5.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生产力,但科学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它被运用于生产的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各实体要素中时,他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7.商品及其二因素

商品:

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28.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29.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了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0.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复杂性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具有长期性

31.垄断及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

垄断: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控制。

产生原因:

①生产集中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竞争的限制;③激励竞争给竞争各方造成重大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竞争的企业间达成妥协。

表现形式:

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如国际卡特尔

32.无产阶级的群众路线

1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党首先要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以实现。

2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决策。

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坚持群众路线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实行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前提,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又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保证。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3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专政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6以人为本

34.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4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全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实行按劳分配

6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社会主义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

3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6.货币的基本功能

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7.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含义

1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个体高度自由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2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体力智力才能工作能力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都发展

3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发展

 

二、论述题

1.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学习和成才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地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便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量变,如此交替,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既然事物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做好量的积累,那些急于求成的思想不能取得成功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包括什么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体力、脑力,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狭义,广义;分类;与生产力的关系)

狭义:

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分类:

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诸多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分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极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①真理的绝对性:

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绝对的,人类能获得无限的发展着的世界的真理,这是绝对的

②真理的相对性:

指真理在广度上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在深度上有条件性,有限性

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每一条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不断转化为绝对真理,在实践中坚持绝对真理。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的真理和相对的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

4.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前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都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5.结合中国的环境问题,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的环境问题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树立全球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生活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

6.论述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渐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合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了灭亡就成了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既否定了旧事物的消极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的合理,仍然适合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中,新事物是先进的,有创造力

7.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表现在

1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2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3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化

辩证看待: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积极作用:

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消极作用:

由于对科技应用不当的原因,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全球问题等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